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1)

ID:682991

大小:2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3 课 第 1页(共 5页)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 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学会不同学科之 间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综合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 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 料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通过史料让学生分析在不同时期南北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在全国经济中所处 的地位,特别是通过史料让学生体会经济中心南移对文化中心南移所带来的影 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 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 结果。②认识西安在历史上经济地位的发展演变,浓厚学生的乡土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 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2011 年)1 月 23 日,广州火车站迎来春运客流高峰。引用新 闻资料:有统计数据说,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运就是一场庞大的人口迁移活动,人 是春运这部大戏真正的“主角”。预计 2011 年整个春运期间,广东旅客发送量 约为 1.42 亿人次,同比增长约 6%,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将广东春运的人组成一 个国家,其人口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十名,超过日本,接近俄罗斯。 每年全国各大城市春运都会出现困难,但南方要难于北方,为什么?因为南 方的外来务工人员多,这说明了什么?南方经济比北方发达,是中国经济的重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3 课 第 2页(共 5页) 但在历史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 重心所在。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它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 长江流域。这个转变由开始到完成,其过程如何?原因何在?这些问题有待我们 去探索和思考。 一、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秦汉时期) 教师让学生看图:了解司马迁对当时经济区域的划分,在图上找出四大经 济区,通过对划分标准的分析概述四大经济区每一区的经济特点及在全国经济中 的地位,得出结论:山东(中原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龙门碣石以北(半 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引导学生分析山东、 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 教师让学生阅读两段资料: 材料一:《颜氏家训》中说:“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之毡帐;及来河北,不信 二万斛船。” 材料二:《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 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 人,亦无千金之家。” 设问:从以上两则材料,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秦汉时期全国经济的总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过渡:白居易诗《忆江南》分析一下,为什么诗人那么怀念江南呢?说明江南经 济发展了,而江南经济的发展与北方人的大量迁移有关。引出下一个问题。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教师指出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方向:北人南迁、少数民族内迁、内地人口迁 往边疆、向海外迁移(东南亚),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的是北人南迁。 1、原因:天灾人祸。(引导学生分析) 2、过程:三次大迁移,分别是两晋之际、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两宋之际 教师分别介绍这三次迁移的政治背景:对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两 个历史事件和影响;安史之乱和两宋的靖康之变做简单介绍,通过图片资料让学 生认识当时人口迁移的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什么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3 课 第 3页(共 5页) 3、影响: (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如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技术)。 (2)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人口迁移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新中国建立后有哪些人口迁 移呢?目前我们国家人口迁移的趋势是怎样的?这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是 什么?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外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运动。 过渡:教师出示资料让学生阅读: 材料 1:(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 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 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 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 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 曰:“苏常熟,天下足。 ” ──《陆游集》 设问: (1)材料 1、2 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引出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发展离不开哪些条件,得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2)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3)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潜力 巨大。还可以补充: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 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2、过程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的过程:1)初步开发:魏晋南北朝, 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大城市建康。2)进一步开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3 课 第 4页(共 5页) 隋唐,唐朝中后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水利事业发展,扬州成为经济中心;3) 正式成为经济重心:两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 (1)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的南移 (2)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经济中心南移带来的影响:1)文化重心南移 2)经济重心和 政治军事重心分离,由此促使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漕运) 教师补充以下几则资料,说明文化中心南移的情况: (一) 地域 江苏 福建 山东 江西 安徽 直隶 河南 陕西 四川 广东 湖北 贵州 山西 人数 18 6 5 4 3 3 2 2 2 1 1 1 1 图表解读:从中可见明清时期的农学家绝大多数集中在江苏浙江两省,占总 数的 54.92%,按东南六省计,则占到总数的 80.28%,农学人才的这种集中分布, 和明清时期我国东南人才研究的分布状况非常相似,只不过农学人才的数量很少 而已。 (二) “从汉至唐,全国人才集中于黄河流域,唐朝共有宰相 369 人,90%是北方籍。 北宋和南宋是北南人才分布的转折点,宋代河南出宰相 21 人,其中北宋 18 人, 南宋 3 人;宋代浙江出宰相 24 人,其中北宋 4 人,南宋 20 人,既是证明。明代 宰辅 189 人,南方籍占 2/3 以上;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会元)244 人, 其中南方占 88%,北方占 12%。清代博学鸿词 267 人,江、浙、赣、皖四省即占 75%。” (三) “元明清三代,南方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南北文化的差距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3 课 第 5页(共 5页) 伴随着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日益扩大。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 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 清初顾炎武评价北方文化时曾说:“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一曰人荒。” 地荒是指北方经济的衰退,人荒是指文化上的衰落。 有清一代,著名的学者绝大多数为南方人,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江苏省的状元就占全国的一半,明清文化已经以南方文化为主。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