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ID:682415

大小: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习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难点】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核心素养】 1.旧石器时代的含义,代表性遗址,生活特点。(史料实证) 2.新石器时代的含义,特点,代表性遗存及各遗存的分布位置、特征。(史料实 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演变历程,比较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不同特点。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的基本特征。(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5.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地位,政治特征,夏文化遗存,灭亡时间。(时空 观念) 【自主学习】 1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 你认为什么是“国家”?需要具备什么基本条件? 3 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4 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5.请总结认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合作探究】 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 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 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 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1 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 分封制与材料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重难点解读】 1. 二里头遗址 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 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 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 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 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 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 2.国家形成的标志: 一是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二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威,稳定的 公职人员(官僚机构),强制性机构和统治的存在等)。 3.分封制 分封制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 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分封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 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分封目的:拓展疆土,拱卫王室。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诸侯权力:世袭封国权、行政治民权 征派赋役权、军事征伐权 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定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 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序列。 (消极)具有相对独立性,易形成分裂割据。 4.简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②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③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制度森严; 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课后练习】 1.(2020•山东聊城高一期末)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 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 5000 年至 2000 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2.(2020•山东烟台高一期中)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 文化遗存是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 3.(2020•山东济南高一期末)1961 年 3 月 4 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 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 主要生产工具应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质农具 4.(2020•山东菏泽高一期末)据今约 5000 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 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 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5.(2020•山东潍坊高一期末)2019 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 4000 年的 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 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6.关于夏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史记》认为"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 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 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取之。“据此可知( ) A.历史事实扑朔迷离,令人不可捉摸 B.《史记》为史学名家所著,更加科学可信 C.历史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受作者个人倾向的影响 D.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主观认 7.(2020•山东济南高一期末)1963 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 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 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8.(2020•山东菏泽高一期末)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统治阶级内 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其根本目的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消弭商朝政治的影响 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9.(2020•山东德州高一期末)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 屏周”,由此形成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是 A.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诸侯—天子—卿大夫—士 C.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D.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10.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 历史。”站在“殷朝废墟”,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 A.禹建立夏朝 B.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C.发生“国人暴动” D.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1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 亩,同养公田。”下列与材料记载相关的有( ) A.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B.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手工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D.绢帛是贵族们的主要衣料 12.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增强国力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重视军事 13.材料: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 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摘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界定为:……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 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 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 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1.请思考:构成文明的标志有哪些?(关键词) 2.请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4.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 治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 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 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 史稿》)。 材料二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 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 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2 分) (2)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