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语文阶段性质量检测(二)
(本试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温馨提示:所有答案均需按要求写到对应位置,否则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载.(zǎi) 寻觅.(mì) 匀称.(chèng) 惟妙惟肖.(xiào)
B. 遒劲.(jìng) 倒.悬(dào) 黏.土(zhān) 摩肩接踵.(zhǒng)
C. 雕镂.(lòu) 拂.士(bì) 冗.长(róng) 出入之迂.(yū)
D. 穷匮.(kuì) 鸟瞰.(kàn) 纤.细(xiān) 络.绎不绝(luò)
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喧嚣 孀妻 长途跋涉 俯仰生姿 B. 爆晒 作辑 巧妙绝伦 春寒料峭
C. 嶙峋 蔓延 自出新裁 叩石垦壤 D. 车撤 雕琢 无动于衷 交头接耳
3.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他悲惨可怜的现状,有些人居然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什么帮助也没有。
B.政府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大规模玉米种植、大豆种植等农业项目,农业发展十分迅速。
C.这座山十分陡峭,近乎垂直的峭壁上攀爬的人与身下紧跟的另一个人几乎摩肩接踵....。
D.苏州园林的设计施工与布局结构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默写(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7 分)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 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5)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三章)
(7)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8) ,安居而天下熄。(《孟子》三章)
(9)以残年余力,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0)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
5.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饮酒》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想要远离官场世俗的淡泊情怀。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因为战乱长安城内草木凄清荒芜之衰败景象。
C.《春望》表达了杜甫对持续三个多月的战乱的痛恨和对家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D.《雁门太守行》尾联用典,赞颂了将士们视死如归,报效国君的豪情壮志。
6.谈谈你对《春望》最后一句诗句的理解。( 4 分)
三、语言表达(共 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练习。
2003 年 2 月 1 日北京时 2 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高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
部罹难。这七名宇航员来自不同的国度,具备不同的种族背景。但是,他们肩负着共同完
成 16 个国家设计的 30 项科学实验的重任,具有相同的探索太空的勇气。
“太空之旅无限平静,真希望能永远留在太空!”这是宇航员拉蒙从“哥伦比亚”号
航 天 飞 机 上 发 给 家 人 的 最 后 一 封 电 子 邮 件 上 的 话 。 没 想 到 这 句 话 竟 然 变 成 事
实。
英雄已逝,音容犹存,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们。
7.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适当的标题(不超过 20 字)。(2 分)
8.有人说,当宇航员太危险了,不值得。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看法。(3 分)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7 分)
①这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
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
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他个子清瘦,
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余热情。
②螳螂保持着这种姿势,一动不动,死死地盯住这位不速之客。灰蝗虫只要移动一小步,
螳螂就立刻跟着转动它的脑袋。
9.选文①出自美国记者 (人名)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A 是 。
选文②出自 国(国家)昆虫学家 写的《昆虫记》。(每空 1 分)
10.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3 分)
A.“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国
共北上合作。
B. 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真实是其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 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 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五、文言文阅读(共 31 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座号
学
校
班
级
姓
名
考
号
密
封
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②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③!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
至于斯也!”黔敖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
可食。”
注释:①黔敖:齐国富商。②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③嗟:叹词,表示呼唤。
11.下列各选项中对于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右执饮. 饮:汤水 B.其嗟也,可去. 去:离开
C.从而谢.焉 谢:道谢 D.其.谢也 其:代词,他
12.下列用法与“扬其目而.视之”的“而”一致的是( )(3 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3.下列各项句式与“黔敖为食于路”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B.帝感其诚 C、告之于帝 D.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4.下列关于选段的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选文一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历经困苦终被举用的故事,具体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B.选文二中黔敖不懂得尊重他人,不知悔改,造成饿者终不吃饭而死亡。
C.选文二写了一位饿者有铮铮傲骨,自尊心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D.曾子认为饿者在他人无礼呼唤时应当不吃,但是当别人道歉之后是可以吃的。
15.翻译句子。
①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 分)
②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2 分)
16. 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入则.无法家拂士 就
B.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验,表现
C.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谨慎
D. 且 焉.置土石? 哪里
17.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 告之于.帝 箕畚运于.渤海之位
B. 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18.下列语句中,加横线“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A.本在冀州之.南 B.操蛇之.神闻之
C.丈夫之.冠也 D.舜发于畎亩之.中
19.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A. 面山而.居 B. 聚室而.谋曰 C. 而.山不加增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20.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
A.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 人恒过.,然后能改
21.下列句子中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是( )(2 分)
A. 何苦而不平 B. 沿溯阻绝 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D. 甚矣,汝之不惠
22.下列选项中与“困于心,衡.于虑”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 曾.益其所不能 B.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始一反.焉 D. 所以动心忍.性
六、现代文阅读(共 31 分)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习题。(共 13 分)
杰出的建筑师
①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几乎和蝉一样有名气,主要是因为它出色的歌唱才华和建筑才
华,它的住所堪称别墅。一位法国作家在一篇关于蟋蟀的寓言中写到:“我的小家庭很舒
适,如果你想要快乐的生活,就隐居在这里面吧!”
②在那些青青的草丛之中,隐藏着蟋蟀的住所。在这里,即便是下一场滂沱的暴雨,
也会立刻就干了。蟋蟀的住所有一个有一定倾斜度的隧道。这个隐蔽的隧道,最多不过九
寸深的样子,宽度也就像人的一个手指头那样。隧道按照地形情况,或弯曲,或垂直。总
有一叶草,把进出洞穴的孔道遮蔽在黑暗之中。那微斜的门口,仔细用扫帚打扫干净,收
拾得宽敞整洁。这里就是它们的聚会平台,每当四周很宁静的时候,蟋蟀们就会悠闲自在
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它们一点儿也不嫉妒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花蝴
蝶。相反倒有些怜惜它们。它们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我们常看到的那种有家庭欢乐的
人,每当讲到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们的人,都会流露出怜悯之情。
③确实,在建造窠穴方面,蟋蟀可以算是超群出众了。在各种各样的昆虫之中,只有
蟋蟀在长大之后,拥有稳固的家庭住所。即使在一年之中最坏的时节,大多数其他种类的
昆虫,都只是在一个临时的隐避所里暂且躲避身形,躲避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尽管这些昆
虫在很多时候,也会制造出一些让人感到惊奇的东西,以便安置它们自己的家,比如棉花
袋子,用各种树叶制作而成的篮子,还有那种水泥制成的塔等等。
④经过辛苦劳作造出的家,无论是春暖花开、生机然的春天,还是在寒风刺骨、漫
天雪飘的严冬,都让蟋蟀无比依赖,不想迁移到任何其他地方去。虽然蟋蟀屋子内部并不
奢华,隧道底部就是卧室,但这里很宽敞,也不潮湿。这样一个居住之所,是为安全舒适
而建的,是蟋蟀的住所。其他动物,或许正过着孤独流浪的生活,或许正卧在露天里,或
许埋伏在枯树叶、石头和老树的树皮底下,它们正为没有一个稳固的住所而烦恼呢。
⑤要想建成一个稳固的住宅,并不那么简单。在我的住地不远的地方,有狐狸和獾猪
的洞穴,它们绝大部分只是由不太整齐的岩石构建而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些洞穴都很少
修整。对于这类动物而言,只要能有个洞,暂且偷生,“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也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免子要比它们聪明一些。如果有些地方没有天然的洞穴可以供免子们居住,以
便躲避外界的侵袭与烦扰,那么,它们就会到处寻找自己喜欢的地点进行挖掘。
⑥然而,蟋蟀则要比它们中的任何一位聪明得多。它总是非常慎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
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拥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
地方。蟋蟀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洞穴,因为这些洞不合适,没有安全保障。蟋蟀要求
自己的别墅每一处都必须是自己亲手挖掘而成的,从它的大厅一直到卧室,无一例外。因
此,它拥有安全可靠的躲避隐藏的场所,拥有享受不尽的舒适感。
⑦除去人类,至今我还没有发现哪种动物的建筑技术要比蟋蟀更加精湛,它是自然界杰出
的建筑大师。
2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蟋蟀的住所是有一个有一定倾斜度的只有九寸深隧道。
B、每当四周很宁静的时候,花蝴蝶们就会悠闲自在地聚集在隧道,翩翩起舞。
C、有狐狸和獾猪的洞穴,它们是由不太整齐的岩石构建而成,并且很少修整。
D、蟋蟀总是非常慎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要求自己的别墅每一处都必须
是自己亲手挖掘而成的。
24、下列关于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的说明了蟋蟀在建造窠穴方面的超群出众。
B、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大多数昆虫有时会制造出一些让人感到惊奇的
东西来安家。
C、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大多数昆虫有时会制造出一些让人感到惊奇的东
西来安家。
D、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了蟋蟀在建造窠穴方面的超群出众。
25、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每当四周很宁静的时候,蟋蟀们就会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它
们一点儿也不嫉妒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花蝴蝶。
26、第四段划线句子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 分)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习题。(共 18 分)
怀念母亲
①当这个寒冬来临时,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十年了。大自然的季节周而复始,一个人
生命的季节却不能轮回。母亲是在十年前那个多雪的冬天离世的。失去母亲后,每逢雪花
飘飞的冬日,满眼琼枝玉树之时,记忆的底片上总会有几片忧郁的碎屑.......蹁跹,和自然界的
雪花一起飘舞,年复一年。
②母亲幼时因家道中落,只读到“高小”六年级便辍学。尽管每天忙得足不出户,
但偶有闲暇,她就喜欢看姑姑、叔叔带回家的闲书和报刊。平日她从不过问父亲的工作,
然而在人生道路的重要节点上,她鼓励父亲做出了明智的选择。那是全国解放前夕,父亲
供职的黑龙江航运局停业倒闭,人心惶惶,国民党的一些官员忙于网罗社会上的工程技术
人员逃往台湾。那时候,母亲异常清醒、冷静:“走到哪儿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不能往
绝路上走啊!”就这样,父母坚定地留在了大陆。
③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父亲调往营口港参与开发建设,全家
人一同前往。父亲工作很忙,母亲依然在家里相夫教子。每天晚上,常常不知睡了多久,
朦胧之中会感到妈妈轻手轻脚地走过来,替我掖好被角,又查看炉火是否安全。时钟敲过
十二响时,远处进出站火车的呼啸声将我吵醒,却见隔壁父母房间的灯依旧亮着。我悄悄
下床,掀开门帘,看到母亲正一针一线缝制着衣服——寒冷的冬季总是和一年中最盛大的
节日春节连在一起,母亲是在抓紧时间,为每一个孩子赶制过年的新衣服。父亲每月虽然
有近百元的工资,但一家七口的日子依然紧巴巴的。为了节约开销,母亲在操劳柴米油盐
一日三餐的间隙,自己动手缝衣、做鞋。漫漫冬夜,母亲常常要忙到后半夜才肯睡觉,天
不亮又要起来为全家做早餐。母亲把她对孩子们的疼爱,都密密地缝进每一个针脚里。“慈
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古诗的含意,我在童年就深深体会到了。
④长辈对子女的爱永远是无条件的。我从营口调到盘锦工作之初,父母担心为我增加
经济负担,并没有与我一同迁来。几年后耐不住对孩子的牵挂,终于搬来帮我料理家中琐
事。母亲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宽裕了仍勤俭度日。我每月都要塞给她几百元钱做零用,
她推辞不过便悄悄地攒下,过春节时作为“压岁钱”发给孙子们。每逢我出差,她总是嘱
咐不要买多余的东西,即便给她买回了衣物,她也总是放在衣橱里,只有年节时才露露面。
用她的话说:“过惯了的日子已成自然,大手大脚的反倒感觉不舒服。”
⑤那时候我开始创作。每逢报刊上发表了我的文章,母亲听说后总会仔细阅读。记得
我的一篇散文《关于我的名字》在某文学期刊发表后,她看了一遍又一遍,边看边咯咯地
笑出声来,情不自禁地叫着我的乳名,和我絮絮地聊起往事,满是融融的温情。
⑥十年前那个冬天,母亲因严重心衰躺在病榻之上,弥留之际,她已经无力说话了,
却还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不肯放下,双眼直直地看着我。那目光柔柔的,脉脉的,缠缠绵绵,
满是依恋、不舍和某种期盼。我只顾紧紧抓住母亲的手不放,泪水如奔泉般肆意地流淌,
眼见着她缓缓闭上双眼……
⑦世间的爱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相通相同的,她们
总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全部世界,以自己全部的心血,无怨无悔地奉献,哪怕走不动了,
起不来了,生命的气息已细若游丝,也会用那一袭慈祥的目光默默地为孩子送上祝福。
⑧十年间,我一年年地期盼着寒冬的到来。母亲是在冬季离去的,冬季总会让我想起
母亲离世前那缕慈祥的目光,想起她贯穿一生的对这个家庭的爱。于是,在一个灯火阑珊
的冬夜,我写下了关于母亲的文字,既疗治自己内心的疼痛,也是提醒父母健在的朋友—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的爱,珍惜陪伴他们的每时每刻。
27.通读全文,说一说第①段中加点字“几片忧郁的碎屑”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 分)
28.文章开头为何从寒冬写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3 分)
29.下面这段话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 分)
母亲把她对孩子们的疼爱,都密密地缝进每一个针脚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句古诗的含意,我在童年就深深体会到了。
30.第⑥段写母亲弥留之际,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请简要分析。(3 分)
31.在作者心中,母爱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选取一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