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一、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开创豪放词风,
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
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
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
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 词语注释
⑴月色入户. 门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样子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步,散步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六、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
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
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
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
了。
七、 概括段落大意:
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用比喻手法描写承天寺月下美景
三、写夜游感受,抒发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八、 分析课文
1 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作简要的分析。
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简析: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空明清澈和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
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庭中月色的喜爱之情。
2“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了月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是正面写月;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是
从侧面写月。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
个透明的境界也表明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3.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
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
和自慰。
4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至少找出三处)
答:(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
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
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
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九、概括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晚到承天寺邀朋友散步赏月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同时也含蓄的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八、中考题集锦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
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 分)
二、.2009 年山东泰安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7.解释加点的词。(4 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 ② 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
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 分)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 24—27 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 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厅。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
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
的心理活动。(2 分)
四、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 9-12 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
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
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
自文中的一个字)。
一、课外文言文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西湖,只在午、未、申三时实际上湖光成为绿色的工笔,山气用颜色
描画的妙处,都在早晨太阳开始出来,夕阳没有落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时才把它的浓媚
姿态发挥到极点。(西湖)月景更是难于用言语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
水的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趣味。这些乐趣留给山僧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
禄的人述说呢!
8、①门 美妙 评分:每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
荇。
②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评分:每小题 2 分,共 4 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
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通过对月下美景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
别样趣味。
二、
答案】7.①少 ②洗涤 ③树立 ④散步
8.①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②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
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9.托物言志 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2003 年呼和浩特市参考答案:
24. ①介词,因为 ②只,不过
25.B
26. ①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
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7.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四、参考答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
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
身这片奇美的山水之中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 分,每对一处给 0.5
分)
10. B (2 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
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
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 分,每对一小题给 1 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 分,每对一处给 0.5 分)②闲 仙 (1 分,每对一处给 0.5 分) 以
上共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