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兰亭集序》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次、一、所以”等词的多义性;
2.诵读,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探究其原因,理清行文思路;
3.感悟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树立积极进取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式;
2.诵读,把握情感变化脉络;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
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
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 41 人就在此
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
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
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
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
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
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段(1、2 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3 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4 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
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件: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
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
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
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
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
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
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
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
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
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
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
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
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
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2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
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
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
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
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
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
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
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
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
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
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
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
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
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