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

ID:681631

大小:129.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氧化碳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版)明确规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 制取与性质”为学生必须完成的 8 个基础学生实验之一[1],因此该实验 在现行初中化学各种版本教科书[2-3]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的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下问题:在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中,发生装置 并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药品的浪费;分次 进行二氧化碳的各个性质实验,所需药品用量大,耗时较长,有些实 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功率并不高,如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中,倾倒 二氧化碳时,有时上层蜡烛先熄灭;有时一瓶二氧化碳倾倒完毕,两 支蜡烛都没有熄灭或一起熄灭。因此,很多一线老师放弃了在课堂上 动手演示实验,转而采用动画或视频的方式演示实验,使得实验的教 学功能大打折扣,直接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真实感知,影响了实验教 学效果。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设计了一套二氧化碳制取与系列性质实 验装置。 2 装置的设计 2.1 前期设计 在前期的实验研究中通过整合常规实验仪器将二氧化碳的制 取和系列性质实验组装起来完成。 2.1.1 实验用品 (1)仪器:小具支试管 1 个(口径 2cm,长度 20cm)、医用注射器 1 个(60mL)、球型干燥管 1 个、烧杯 1 个(250mL)、酒精灯 1 个、 橡皮塞 2 个、乳胶管 2 个、胶头滴管 1 个、导管 1 个、镊子 1 个、铝 条 1 个(弯成阶梯状用)。 (2)药品及试剂: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蜡烛 2 支、稀盐酸(1:4)、 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火柴 1 盒、棉花少许。 2.1.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 略去铁架台和铁夹)。 2.1.3 实验过程及问题 (1)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在小具支试管里加入适量 石灰石,在医用注射器中吸入适量稀盐酸,插入橡皮塞中,用棉花蘸 取适量澄清石灰水涂在球型干燥管球内壁上部,下部滴 5-6 滴紫色石 蕊试液后塞紧橡皮塞,将“阶梯”蜡烛用火柴点燃后放烧杯中,推动注 射器栓塞使稀盐酸缓缓流下,球型干燥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紫色 石蕊试液变红,烧杯内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球 型干燥管球下部,石蕊试液由红色又变成紫色。 (2)在多次实验后,发现:虽然该装置容积较小,能控制二氧 化碳的反应速率,省时省料,能同时完成多个性质实验,但是装置的 微型化也但来一些问题,如向干燥管内加紫色石蕊试液和在干燥管内 壁涂澄清石灰水比较麻烦;装置容积小,药品微量化,不利于教师课 堂的演示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另外查阅相关文献[4-6],将产生的 二氧化碳用导管通入烧杯,虽然“阶梯”蜡烛能自上而下依次熄灭,我 们认为这样的现象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为二氧化 碳并不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沉的,而是被“挤压”出来的。 2.2 后期设计 考虑到课堂演示实验的科学性与可视化,同时为了增强实验演 示效果,经过半年多反复的实验与研究,我们通过将自制实验装置与 常规实验仪器相组合,将仪器固定在木制展板上,设计了“展板式二氧 化碳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装置”。 2.2.1 实验用品 (1)仪器:自制二氧化碳储存装置 1 个、大具支试管 1 个(口径 3.5cm,长度 20cm)、小具支试管 2 个(口径 2cm,长度 20cm)、 试管 1 个(口径 2cm,长度 20cm)、医用注射器 1 个(60mL)、烧 杯 1 个(250mL)、酒精灯 1 个、橡皮塞 4 个、乳胶管 5 个、导管 4 个、胶头滴管 1 个、镊子 1 个、止水夹 4 个、铝条 1 个(弯成阶梯状 用)。 (2)药品及试剂: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蜡烛 2 支、稀盐酸(1:4)、 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火柴 1 盒。 2.2.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 2 所示( 略去木制展板和一些固定部件)。 2.2.3 实验说明 (1)为了能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加热后又恢复紫色,因此选择将图 1 中的球型干燥管换成小具支 试管。 (2)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同时考虑收集 的二氧化碳的量能顺利地将阶梯蜡烛的火依次熄灭,自制二氧化碳储 存装置,关闭储存装置两端的止水夹,拔掉上端的橡皮塞,打开下端 的活塞,实现二氧化碳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然沉降,使二氧化碳像水一 样“流”入烧杯中,使阶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3)为了演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同时为了说明二氧 化碳储存装置中的气体已经收集满,在储存装置后接一个导管通入装 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并在展板上加一深色背景,使白色沉淀现象 更明显。 (4)图 2 中虚框部分实验装置,是从实验研究的严谨性出发 设计的,以便除去从发生装置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但在二氧化碳性 质的新授课中向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时,此部分装置不宜出现,以免增 加学生在学习新知时的认知负担。可以在中考复习阶段再现,让学生 思考添加此部分装置的作用。 2.2.4 实验步骤 (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按图 2 连接好装置,关闭止水夹 K1,在小试管内加入适量的水, 用酒精灯对大具支试管微微加热,伸入小试管内的导管有气泡产生, 停止加热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二氧化碳的制取 在大具支试管中加适量石灰石,然后用注射器吸取适量稀盐酸, 插入橡皮塞中,小具支试管中加入约 6mL 的紫色石蕊试液,试管中加 入约 10mL 的澄清石灰水。关闭止水夹 K1,推动注射器栓塞使稀盐酸 缓缓流下,根据反应速率控制流速,观察大具支试管内实验现象。 (3)二氧化碳的系列性质验证 分别打开止水夹 K2、K3 和 K4,二氧化碳依次通过紫色石蕊试液, 自制二氧化碳储存装置、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2.2.5 实验现象及原理 (1)推动注射器栓塞,稀盐酸缓缓滴入石灰石中,迅速产生大量 气泡。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的制取。在实验室里常用石灰石(或大理 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 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小具支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具有酸性,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关闭止水夹 K2,打开止水夹 K1(防止橡皮塞冲出),用酒精灯对小具 支试管微热,试管内溶液由红色又恢复成紫色,说明生成的碳酸不稳 定,受热易发生分解。 (3)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反应生成 了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 CO2+ Ca(OH)2= CaCO3↓+H2O,同时该现象也说明前面的自制二氧化 碳储存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收集满。 (4)关闭止水夹 K3 和 K4,点燃烧杯中的“阶梯”蜡烛,将烧杯放 置在自制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下方,拔掉储存装置顶部的小橡皮塞,缓 慢旋开下面的活塞,可以观察到烧杯内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拔掉小橡 皮塞,旋开活塞,二氧化碳释放出来后,通入点燃的“阶梯”蜡烛烧杯 中,蜡烛会熄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密度的 1.5 倍。 所以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3 装置的优点 (1)实验设计巧妙地将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融为一体,现象 明显, 成功率高。 (2)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多个性质实验一气呵成,简化了实验操作 步骤,节省了二氧化碳制取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演示效率。 (3)自制二氧化碳储存装置的使用,能使学生直接感知二氧化碳 在重力作用下,像水一样“流”入烧杯中,自然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 空气大的结论。 4 注意事项 (1) 滴加盐酸的速率要适中,如果太慢,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足以 维持后续的实验,如果太快,在较大压强下药品会被冲出装置。 (2)澄清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需要现配现用。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