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巴黎圣母院》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巴黎圣母院》教案

ID:681547

大小:133.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巴黎圣母院》名著导读 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了解作家雨果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梳理主要人物关系,把握《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 3、借助人物形象分析,探究小说主题。 【学情分析】 首先,现今的学生处在高科技时代,大多都喜欢快餐文化,喜欢碎片化阅读,很少有人能够沉静下 来去阅读名著,尤其是晦涩难懂的外国名著。所以,名著导读教学也是形同虚设。其次,高中学生学习 负担较重,不仅要应对各科学业水平考试,还要准备高考,其压力可想而知。这种情形下,学生很不情 愿抽时间进行见效慢的名著阅读。但名著阅读关乎学生的未来,作文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将 名著阅读进行到底。 【导学重难点】 借助人物形象分析,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1 课时 【导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一生创作达六十年之久,写过 26 部诗歌、20 部小说、12 部剧本、21 篇哲理 论著,是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被人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这个人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激 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走近作家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他的作品: 幻灯展示:诗集《颂歌集》(1822 年)、剧本《克伦威尔》(1827 年)、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 年)、 诗集《静观集》(1856 年)、小说《悲惨世界》(1862 年)、《海上劳工》(1866 年)、《笑面人》(1869 年)、 小说《九三年》(1874 年)等等。请同学们铭记这些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雨果的作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并认识作家雨果的伟大之处,激发 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 三、走近作品 1、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创作及其影响 师:在雨果众多作品中,《巴黎圣母院》占据重要地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经过。 幻灯展示:据雨果夫人回忆,雨果创作这部作品时,“除了吃饭睡觉,不离书桌。唯一的消遣是晚饭 后同来访的朋友谈一小时天。有时把白天写的东西读给他们听。……文艺创作占据了他的身心。他不感 觉疲乏,也不感觉已经来临的冬寒;十二月里,他却开着窗子工作”(阿黛尔•富歇《雨果夫人回忆录》)。 终于,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写完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巴黎圣母院》一经发表,便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风靡整个欧洲。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在“导”,老师介绍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的经过及其作品的影响,旨在 让学生真切领悟作品是作者心血的凝聚,阅读作品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2、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师解说: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四个处于不同地位、不同阶级的人(侍卫长弗比斯、副主教克罗德、加 西莫多、甘果瓦)与爱斯美拉达的情感关联,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灵魂与躯体之间的内在矛盾。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阅读了小说以及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做一道人物关系连线题,并 且简要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预习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预习,学生对小说人物及故事情节有了初 步了解,为后面深入探究小说打下基础。) 四、走进作品 高尔基曾这样评价雨果: “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 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雨果描绘的精彩的世界。 (一)赏析精彩片段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精彩片段,放声诵读,同时想一想为什么选择这个片段。 (设计意图:本节课为导读课,老师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解读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一篇 长篇小说,课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解读,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文学名著。) 精彩片段示例: ⑴(爱斯美拉达)她个儿不高,可是在他看来好像身材高大,因为她那苗条的身段显得挺拔,亭亭 玉立。她肤色微黑,不过,白天里看,一定是发出安达卢西亚姑娘或罗马女人那种耀眼的闪闪金光。她 那纤纤秀足也是安达卢西亚式的,穿在她那俏丽的鞋子里窄窄的正好合适自如。她舞着,转着,飞旋着, 脚下马马虎虎铺垫着一张旧波斯地毯;旋转着,每逢她那容光焕发的脸闪过你面前,她那黑色的大眼睛 就向你投射灼灼的目光。 (赏析:这个片段通过描写爱斯美拉达的身材、肤色、眼神和动作等表现其美丽。在小说中,她是 美丽的化身。她不但外表美丽,内心也非常善良,如为救无辜的甘果瓦毅然和他结为夫妻,给刑场上的 卡西莫多喂水等。) ⑵(第七卷.四:死囚室副主教克洛德与爱斯美拉达的对话) 教士说道:“姑娘,可怜可怜我吧!你以为自己很不幸,唉!唉!你并不知道什么东西才是不 幸呢。……好作为更了不起的奴隶匍伏在她的脚下;只是想日日夜夜在梦想中紧紧拥抱着她,但眼 睁睁看见她迷上一个武夫的戎装!而自己能奉献给他的只不过是一件污秽的教士法衣,令她害怕 和厌恶!……” (赏析:这个选段通过克洛德的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克洛德的丑恶嘴脸。他以生命为威胁企图逼迫 爱斯美拉达就范,时而打着宗教神圣的幌子,妄想骗姑娘的同情,时而露出本相,面目狰狞地要强占她。 由此看清他卑污凶残的灵魂。相形之下,爱斯美拉达的坚贞不屈、正气凛然显得难能可贵!) 小结:透过这些精彩片段,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能够栩栩如 生,源于雨果独创性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 早在 1827 年,雨果在他的理论著作《序》中提出了著名的美学主张,即“美丑对照”原 则。他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雨果在《序》中说:“取一个在形体上丑怪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把他 安置在社会组织的最底层、最底下……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个灵魂中赋予最纯净的一种感 情……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前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幻灯展示) 《巴黎圣母院》正是遵循这个“对照”原则的创作实践。。 2、在《巴黎圣母院》众多人物中,谁更符合这样的特点? 追问:①卡西莫多到底有多丑?请结合文本说说。(第一卷五卡西莫多) ②作者描写卡西莫多外貌时抓住了哪些方面?运用什么修辞? 明确:马蹄形的嘴巴、四面体的鼻子、参差不齐的牙齿,还有被大瘤完全遮住的右眼等。这段文字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细致描绘卡西莫多丑陋变形的外表。卡西莫多差不多就是一个滑稽的“打碎了而 没有拼拢好的巨人像”,可以说他就是一个集各种丑于一身的“怪物”。) ③心灵如何?有具体的描述吗? (刑场救爱斯美拉达、唱歌提醒、教堂保护她) ④概括形象: ⑤ (幻灯展示卡西莫多)图中的卡西莫多形象还是文本?(图片直观,文本富于想象) 3、与卡西莫多丑陋外表相比,谁的内心更丑陋? 明确:【克洛德】复杂人物:魔鬼与上帝 追问:①为什么他的内心更丑陋?小说中哪些细节描写最能说明问题? ②青年时代的克洛德是这样的人吗? (少年、青年时勤奋好学,灵魂纯洁:从小,只知道学习,掌握知识可以说到了狂热的地步。到 18 岁,他已经博通神学、文艺学、法学、医学,取得了各门艺术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 岁开始关心 照料弟弟,收养卡西莫多,教会他说话、读书、写字,让他当上敲钟人。这些表现克洛德作为人的善良。) ③什么原因导致克洛德前后判若两人? 明确:成年后,致力于权力、地位和对神学,生活在清规戒律中。看到爱斯美拉达时,压抑的人性 被唤醒了。一方面,无法抵御爱斯美拉达的诱惑,拼命想占有;另一方面,又恪守禁欲主义,不敢正大 光明地爱,让卡西莫多去抢劫。抢之不成爱之不成就嫉妒、痛恨、不择手段迫害,直至把爱斯美拉达送 上绞架。这一切,揭示了克洛德虚伪、卑鄙、阴险和恶毒。可以说,宗教扭曲人性。 ④概括形象: 4、与前两人相比谁才是真正的美? 明确:爱斯美拉达是美的化身。 追问:①为什么?小说中有具体的描写吗? ②概括形象:狂野妩媚 善良刚烈 这三个人物中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属于扁平人物,克洛德属于圆形人物。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所 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征 而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指性格较为复杂,往往是多变的人物。他们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 5、雨果塑造这些典型形象,有什么用意? 明确:⑴从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19 世纪的法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政治风云变幻,贫苦人民身 处水深火热,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不用说人权的保障、人格的尊严了。 ⑵从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来看:观看片段一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民众和读者,给人们带来生存的信心和斗争的勇气。这正是雨果小 说所具有的意义,这也正是雨果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虽然 19 世纪作家都有人道主义思想,但可以说雨 果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鲜明、最为突出。 (设计意图:由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过渡到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赏析,旨在探究 小说的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的目的是表现主题,为以后学生自主赏析小说指 明路径,真正体现“导”的理念。) 6、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在雨果的其它小说中有体现吗? 明确:《悲惨世界》中的米里哀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并用仁爱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 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一个乐善好施的市长。冉阿让被感化后,传递仁爱,又救了奉命追捕他的警官沙威。 《九三年》叛军首领朗德纳克凶残成性,杀人如麻,但在逃生时冒死回来救了三个快要葬身火海的 小孩,自己却被革命军俘获。革命军郭文被朗德纳克的举动感化,擅自放走他,自己被判死刑。 《海上劳工》主人公吉里雅历尽千难万险,回来准备同德玉西特结婚时,发现德玉西特早爱上了神 甫。于是放弃结婚,成全他们,帮助他们出走,自己选择沉入大海。 《笑面人》中关伯伦虽屡遭不幸却救助奄奄一息的盲女戴娅,给予爱,并最终追随她而死。 (设计意图:由《巴黎圣母院》)延伸到雨果的其它小说,探讨雨果小说的核心思想,感受其人道主 义情怀,从而培养自身崇高品质。) 7、生活中的雨果是如何践行其人道主义思想呢?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串联】最典型、最让人感动的恐怕是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巴特勒上尉 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捧场,但雨果对联军火烧圆明园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观看片段二)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感受到了雨果正直而伟大的灵魂,以及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光 辉。 雨果虽然早已逝去,但他的思想还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为之注入新的血液。(幻灯) (设计意图:继续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进行解读,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 重要影响,让学生怀着对雨果的深深敬佩之情,继续深入阅读其作品。) (二)赏析精彩语言(参照示例,课下自主赏析) 读雨果的作品,不仅被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感染,也常常被小说中的精彩语言吸引。《巴黎圣母院》 尤其如此。请同学们课下自主挑选《巴黎圣母院》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自主赏析。 精彩语句示例: 他心花怒放,宛如如鸟儿沐浴着阳光。霍然间,巨钟的疯狂劲儿感染了他,他的目光变得异乎寻常, 就像蜘蛛等待苍蝇那样,伺候着巨钟晃动过来,猛然纵身一跳,扑到巨钟上面。……于是,圣母院的巨 钟也罢,卡齐莫多也罢,全然不复存在了,而只成了梦幻,成了旋风,成了狂风暴雨,成了骑着音响驰 骋而产生的眩晕,成了紧攥飞马马背狂奔的幽灵,成了半人半钟的怪物,成了可怕的阿斯托夫,骑着一 头活生生的鹰翅马身的青铜神奇怪兽飞奔。 赏析:①从修辞入手,运用比喻句写卡西莫多敲钟时的快乐,结尾用一组排比句表现卡西莫多和钟 融为一体;②从描写手法入手,通过“跳”“扑”“吊”“抓”“夹”“踢”等一系列动词表现其动作 敏捷;通过描写他的神态如牙齿、头发和眼睛等的反应,突出他受到钟声感染后的兴奋。③从语言风格 入手,这段文字生动,优美,传神,富有感染力。④从句式入手,整句与散句结合,富于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精彩语言,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感悟,进而形成个性化 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自主开发资源。) 五、课堂总结 今天对《巴黎圣母院》的鉴赏就到这里,但我们需要反思总结名著该怎样鉴赏。归结为四点:第一、 梳理人物关系,第二、抓故事情节,第三、揣摩语言魅力,第四、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法国传记作家莫洛亚当年给雨果写传记时写道:“时间可以淹没小丘和山岗,但淹没不了高峰,人 类遗忘的大海淹没了多少十九世纪的作品,而雨果的作品像群岛一样,傲然挺立在大海之上,露出它们 那千姿百态的尖顶。”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其中一座小岛,那么今天我们对这座岛的探索,只能算冰山一角。想要尽 情领略岛屿的旖旎风光,请同学们继续探索,期待同学们有不同寻常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 1、课下深入阅读《巴黎圣母院》,探究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2、自主赏析《巴黎圣母院》精彩语言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