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2、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制作及其使用。
难点: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教学具】多媒体设备,弹簧测力计(三个、不同构造)、钩码(200g 的两个)。
学生用: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铝导线、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请说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学道理?
(演示)用力捏水球,水球变形。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物体受力后会发生 ,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到 的特性叫 。
2.物体变形后,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 的特性叫 。
3、将手边的塑料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气球、铝丝等分别用力使它们发生形变,去掉力后,
观察哪些物体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4.结论: 等这些物体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
做 性; 等这些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性.
5.我们在压塑料尺、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手会感觉到有一种来自塑料尺(或“橡皮筋”或“弹簧”)
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力.
6.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请你利用弹簧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形变的程度与所
受到的外力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拼命用力去拉弹簧?为什么? .
结论:在 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形变越 .
(三)应用新知,展示交流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属于接触力,两个物体必须接触(相互挤压),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不一
定有弹力.
2.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从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3.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测力计由 、 、 、 和 组成.
4.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测量)原理:
5.弹簧测力计使用前:①观察 ;②观察 ;③检查指针是否指在 ,若没有,需要
怎么做?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在使用之前,往往要把挂钩来回拉动几次,其目的是什么?
目的:防止弹簧被卡住,检查弹簧弹性,减小测量误差,检查弹簧是否完好(指针是否在 0 刻线).
②拉弹簧测力计时要沿什么方向?
拉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摩擦而带来较大误差.
7.小组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感受 1N、5N 的力.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拉断一根头发的力,将测量方法简要的记录下来.
(四)巩固新知 问题释疑
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
(五)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六)当堂检测,巩固拓展
1.如图,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施加 4N 的拉力,并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0N B.4N C.2N D.8N
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N,图中的示数为 N.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
大,弹簧伸长就越 ,弹簧测力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七)整理学案,布置作业
1、整理学案。请同学们把把今天的学案整理好,当堂完成书习题。
2、布置作业:完成长江作业本上习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弹力
一、弹性 、 塑性 二、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三、弹簧测力计 :原理、量程、最小刻度、单位、构造、使用、种类、制作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