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做功有快慢;知道平时比较做功快慢的 2 种方法,理解影响做功
快慢的因素,能用 P=W/t 计算功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速度概念形成方法形成功率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
加强对计算公式的具体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常见功率单位、
及 P=FV 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
1、平时我们在比较做功快慢时候有 2 种比较方法:不同物体做相同的功,时间短的做功较
_____,时间长的做功较_____.(填“快”或“慢”);不同物体做功的时间相同,做功多的
物体做功较______,做功少的物体做功较______。由此可见物体做功有_______之分。
5、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率。
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其中 W 表示______,单位是____;t 表示________,单位是______。
P 表示_______,根据公式写出的功率的单位是_______,专用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符
号是______。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某机器的功率是 1000W,它的物理意
义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巩固训练
1、关于功率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做的功多
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时用的时间少
C.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D.省力多的机械功率大
2、甲、乙二人的体重相同,同时从一楼开始登楼,甲比乙先到三楼,则他们二人( )
A.做的功相同,但甲的功率较大
B.做的功相同,功率也相同
C.甲做的功较多,但功率相同
D.甲做的功率多,功率也较大
3、汽车上坡时,驾驶员要换成低档,以减小汽车的行驶速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省功 B、安全 C、减小摩擦 D、增加爬坡的牵引力。
4、某人骑一辆普通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匀速行驶,若人和车所受的阻力为
20N,则通常情况下,骑车人消耗的功率最接近( )
A.1W B.10W C.100W D.1000W
5、甲和乙两位体重相等的同学进行登楼比赛,甲用 2 分钟登上 10 楼,乙用 1.5 分钟登上 8
楼,则( )
A 甲和乙两位同学做功之比为 10:8。
B 甲和乙两位同学做功之比为 9:7。
C 甲和乙两位同学的功率之比为 7:12。
D 甲和乙两位同学的功率之比为 28:27。
6、某同学用 150 牛的水平推力使重为 600 牛的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前进 20 米,所用
时间是 0.5 分钟。则这位同学所做的功和做功的功率分别是( )
A、3000 焦,100 瓦 B、12000 焦 ,400 瓦
C、3000 焦,400 瓦 D、12000 焦,100 瓦
7、一辆小轿车的功率是 120 千瓦,在 0.5 小时行驶了 45 千米,求
(1)小轿车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2)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
8、一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车和货物共重 5×104 千克,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
0.1 倍,汽车在 10 分钟内行驶了 9 千米路程,求在这段路程中汽车的功率多大?
9、如图所示,把重为 1000 牛的物体 A 匀速提升 2 米,不计滑轮自重和摩擦,
则求:作用在细绳自由端的拉力 F?,拉力 F 做功?若提升物体 A 所用时间为
40 秒,则拉力 F 做功的功率多少?
10、现有一辆质量为 4.0×104 千克的坦克,以 10 米/秒的速度在一水平泥泞地面上匀速行
驶,发动机的功率为 1200 千瓦,求:
(1)坦克行驶 5000 米,需多少时间?
(2)在这段时间内发动机做了多少功?
(3)坦克的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多大?
11、某小组同学研究物体做功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分别用 9 台小电动机匀速提起不同重物,
利用相关仪器测出做功时间、重物重力和提起高度,并通过计算得出电动机做功的多少。把
9 台小电动机分成 3 组,观察到每组的做功快慢不同,且第一组做功最快,第二组其次,第
三组最慢,实验数据记录在表 1、2、3 中,
A
F
实验
序号
做功
(焦)
做功时间
(秒)
1 5 2.5
2 10 5.0
3 15 7.5
实验
序号
做功
(焦)
做功时间
(秒)
4 5 4.0
5 10 8.0
6 15 12.0
实验
序号
做功
(焦)
做功时间
(秒)
7 4 4.0
8 8 8.0
9 12 12.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
件,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 与 7(或 5 与 8、6 与 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初步
结论: 。
(3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是:
(a)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