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描述人体废物的排泄途径。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
习了血液循环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体内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尿的排出三
个部分进行编写,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
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
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
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
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
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
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废物的排泄途径。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及肾单位组成,培养观察、思维及科学推测的能力。
(2)通过对血浆、原尿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解读表格数据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的学习,认识到肾脏对自身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
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肾单位。
2、尿液形成的过程。
【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课本标注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案完成、合作交流情况检测学生对肾单位结构与功能的掌握。
3、通过知识梳理,巩固学生对尿液形成及排出的理解。
4、通过尿检化验单的分析检测学生对肾单位功能的理解。
5、通过动手制作模型提升学生对肾单位结构和尿液形成的理解。
【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尿检化验单为线索,
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深入学习肾单位的
组成,再根据推测及液体成分数据表格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
式,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理解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
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准备】
PPT 课件、导学案、肾单位模型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 学情诊断,承前启后
设置问题“你知道你的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都会产生哪些废物呢?联系自身说
说它们是如何排出体外的?”
设计意图:通过前置性问题,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回顾人体废物的排泄途径,
为下一环节做好知识铺垫。
(二)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呈现尿检化验单,请学生查病情。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际中的尿检化验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原因
的兴趣。
(三)宏观入手,整体认识。
观看泌尿系统产生及排出尿液的视频,回答问题“(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与泌
尿系统哪些结构有关?(2)没有血液循环,尿液还能形成吗?(3)试推测肾脏在
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动态演示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可以让学生整体认识泌尿系统,把
握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从而可以初步推测出肾脏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过滤
作用。
(四)微观深入,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肾单位结构,思考完成问题“(1)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
描述它们的形态结构特点后推测它们有什么功能。(2)说出血液是沿着哪些血管流
经肾单位的;用笔将血流路线标注在课本插图上。在肾单位中有几处毛细血管?仔
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3)在血液流经肾脏的过程中,血液中的废物要依次经过
哪些结构才能最终形成尿液?用笔将尿液形成路线标注在图上。(4)综上所述,推
测肾单位中起过滤作用的是哪部分结构?其余结构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自学的方式,问题一让学生明确肾单位的基本组成;问题二让
学生明确血路及两处毛细血管的不同;问题三让学生明确尿路。其中,标注课本是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及进度。
2、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的同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明
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借此推测出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在
尿液形成中的作用。
(五)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1.通过图表结合的方式,设置问题:
(1)怎样证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过滤作用?过滤作用可以让哪些物质通过形
成原尿?哪些物质不能通过,只能留在血液中?
(2)比较尿液和肾小囊中的原尿,你会发现尿液中没有了什么物质?联系肾小
管的特点,该物质可能到哪去了?由此推测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3)产生尿素的量是一定的,可是:
a.与原尿相比,尿液中尿素比重大大升高,原因是什么?(结合人体每天产生 180
升原尿,排出尿液只有 1.5 升同时分析)
b.既然尿素比重大大升高,尿液中无机盐的比重为什么变化不大?这说明尿液中
无机盐总量有什么变化?由此说明肾小管还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结合的方式降低解析表格的难度,让学生有能力通过小组
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自己上一环节对肾单位功能的推测。
(六)图文梳理,巩固知识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采用图文梳理方式,使学生能够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形成连贯
完整的认识。
(七)诊断评价,首尾呼应
尿检化验单中出现了蛋白质的原因,到底是哪部分结构可能出现了问题呢?
设计意图: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生物的学习
与生活、与健康密切相关,也借此加强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善待自己的肾脏的
意识。
课后练习
(1)同桌 2 人利用所学知识共同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用胶带固定好。
(2)借助模型说出尿液形成的详细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模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肾单位结构和尿液形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