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课时)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 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4. 关注肾健康,树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教学准备】
模拟实验材料、演示实验材料、制作课件、推送前置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类比导入
播放生活垃圾处理视频,类比人体内的产生的废物需要处理,否则
会影响正常生命活动。
新知教学
一.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1.列举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代谢废物。
学生根据学过的呼吸作用,说出水和二氧化碳两种代谢废物。
分析小资料,明确多余的水和尿素也是需要排出体外的代谢废物。
资料一: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和生理功能。人体每天摄入无机盐的量并不固定,因此,多余的无机盐要排出体外。
资料二:糖类和脂肪的细胞代谢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蛋白质的代谢还能产生
含氮废物——尿素。
2.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区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三条途径。
二.宏观认知肾脏
找一找自己的肾脏,明确肾脏在人体的位置。
看一看生活中常见的猪腰子,明确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学生合作学习,分析细胞内代谢废物运输到肾脏的路线,并在此基础
上认同尿液是从血液中分析出来的代谢废物:
1.区分连接肾脏的三根管道,并标注流向。
2.箭头标出细胞内的尿素等废物进出肾脏的路线。
3.分析肾动脉、肾静脉以及输尿管中的废物含量,推测尿液形成与
血液循环的关系。
学生展示交流后,共同得出结论:在肾脏内,尿素等废物从血液中
分离出来,形成尿液。
过渡:肾脏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是的废物与血液分离呢?我们进一
步在来观察肾脏的微观结构。
三.微观认知肾脏——肾单位
(一)初识肾单位
浏览课本图片,指认结构名称。
(二)再识肾单位
解读课本图片和文字,独立思考:
1.每个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
2.找出肾单位中的两处毛细血管,并分析两处毛细血管的作用?
认识肾单位的结构,同时根据肾单位中的两处毛细血管初步推测尿
液的形成可能要经过两次物质交换。
(三)辨识肾单位
深度解读课本图片和文字,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1.区分肾单位中血液的流经路线和尿液的形成路线。
2.血路、尿路流经的共同结构是什么?
3.推测血液流经什么结构时,开始分离出废物?
过渡:我们可以推测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开始分离出其中的代谢废
物,具体要经过怎样的生理过程才能从血液中分离出废物形成尿液呢?
四.尿的形成
(一)模拟活动:分离出粮食中的杂质。
小组合作:借助小筛筐,分离出粮食中的杂质,将无杂质的粮食装
回袋中,将沙子倒进讲桌的小盆内。
展示交流:简要描述分离杂质,得到干净粮食的过程。
达成共识:分离出粮食中的废物需要两个过程:先筛出体积小的;
再捡回有用的。
(二)类比形成尿液的过程,如何将血液中的废物分离出来?
1.“筛下去” 模拟尿液形成的什么生理过程?
2.“筛子”相当于肾单位中的什么结构?
3.“捡回来” 模拟尿液形成的什么生理过程?
4.“捡回来”发生在肾单位的什么结构?
认同肾单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三)学生贴纸板演,体验形成尿液过程中的血液、原尿、尿液的
成分变化。
该环节难点突破:
1.贴纸区分分子大小,简化血液与原尿的成分区别。
2.150L 原尿和 1.5L 尿液,类比 10 桶桶装水和 1 瓶可乐,简化对
肾小管重吸收大部分水的理解。
3.分析资料:理解肾小管重吸收部分无机盐,调节体内水和无机
盐的平衡。
4.模型演示: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
尿素、葡萄糖穿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进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而不是
小分子全部过滤到肾小囊中。同时明确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这些
物质的浓度不变。
五.尿的排出
播放尿液排出的视频,学生自主说出尿液排出体外的途径。人体形
成尿液是连续的而排出尿液是间歇的,理解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
课堂总结,学以致用
1.尝试说出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形成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
2.分析憋尿和喝水过少的危害。
情感升华
数字故事:科普尿毒症、肾移植、血液透析等。
学生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爱肾脏,关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