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动
物
的
运
动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但并未
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因此本节主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运动
系统的组成,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我采用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模型展
示,自我探究等方法开展教学。将全班前后桌为一小组分成若干个小
组,每一组都设有观察、体验、讨论等多个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
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达到新课标要求,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理解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
学素养"等新课程理念。因此在本节教学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说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构成
2、以伸肘和屈肘为例,说明运动产生的机理
3、说出运动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
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通过亲身体验,明白肌肉牵动骨运动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动系统的构成
2、骨、关节、肌肉的构成
难点
关节的构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肘关节活动模型 2 副,人体骨骼标本 1 具,PPT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本内容,积极参与体验,白纸
四、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合作交流、模型展示、自身体验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大约用时 5min)
PPT 展示“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归纳这属于动物的哪种行为,说
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动是动物觅食、避敌、繁殖后代等各种
行为的表现基础,引出“动物的行为"之定义“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
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行为",而动物的行为一般表现为运动。
紧接着 PPT 展示体育健将在赛场上的优美身姿,随之提出问题“运动
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引导学生试着从人体的八大系统入手
回答,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运动系统的兴趣。
2.分组探究,合作学习
班上同学前后桌为一小组,共同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运动系统的组成(大约用时 5min)。
①观察动态演示图,观察肘关节活动模型。
②探讨运动系统的组成。
③小组代表发言:归纳运动系统的组成。
教师点评并以肘关节活动模型为道具加以演示。
教师总结: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肌肉构成的。
2)骨、关节的构成(大约用时 10min)
①以自身或同桌为实验对象,探究身体的上肢和下肢分别有哪些骨
②小组内推举一位代表说出上肢、下肢的骨骼名称。
此时,教师展示人体骨骼示意图,让学生对照图示纠正有误的骨骼名
称。
③教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让一位同学在模型上找出上、下肢的骨骼。
(注意上肢桡骨和尺骨,以及下肢胫骨和腓骨的区分)。
思考:人体的骨骼排列有无规律,是简单的堆砌吗?
学生:不是
教师:人体的骨骼依靠关节相互连接。
④小组探究:关节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要求:每一小组画一个关节
的示意图,标明各个结构名称,然后各小组间进行交换,互相点评)。
⑤学生观察关节示意图并总结关节的构成(对照关节模式图,观察关
节的结构,认识关节的组成部分)。
选择一位小组成员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同学加以指正,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关节的结构
3)体验(大约用时 10min)
①双手演示关节的构成。
②活动上、下肢关节(随机挑选 3 列同学跟教师一起做伸展运动、活
动膝关节的运动,说出上、下肢分别有哪些关节。
想一想,如果将身体的某一个关节固定起来,对运动有什么影响?
4)体验肌肉的组成及伸肘屈肘运动(大约用时 5min)
①阅读教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部分,说出骨骼肌的组成。
②尝试屈肘和伸肘动作,体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
③同桌之间进行一次掰手腕活动,感受肌肉的变化。
3、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重要知识点
4、知识拓展,升华迁移
六、板书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