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竹子顽强、潇洒、执着、勇敢的品质。既是赞美竹子的题画诗,
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用“咬”、“立”、“任”等字词,把岩竹拟人化,传达
出它的神韵,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
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学古
诗,理解诗句。然后通过多音字“劲”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精神品格。可是,
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委婉,加上时代变迁,学生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上有
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体会、理解,并将诗人的生平与
本诗结合起来,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古
诗的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立根、破岩、千
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理解诗意,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
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讨以及班级讨论的方式,理解古诗
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拓展阅读其他运用托物言志的诗词,加深对托物
言志这一写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恶势力低头,
坚忍不拔的品质。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顽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恶势力低头,坚忍不拔的品质。
五、课程设置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学领航
1、上课前,刘老师给大家看个短片(播放视频)
2、刚刚的短片中,主要描述的是哪种植物?(竹子)
3、清朝有个诗人,特别喜欢竹子,他画了许多竹子的画,写了几首与竹子有关
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竹石》。(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诗人不是想写竹子吗,为什么取名《竹石》呢?
(诗人可能想写的就是石头中间长出来的竹子。)
2、我们就来一起读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学习过很多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有
哪些?
(读,理解意思,看注解,体会情感。)
3、看来大家确实掌握了不少读诗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4、(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5、请生读。
6、正音:劲 jìn 1.力气:使~。手~。
2.精神;情绪:鼓足干~。冲(chòng)~儿。
3.兴趣:干得挺有~儿。
4.神情;样子:瞧他那股泄气~儿。脏~儿。
jìng 1.坚强有力:刚~。疾风知~草。
2.猛烈:~风。
7、指名读,分组读。
(三)合作探究
1、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会读诗的孩子,不仅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
能够读懂诗的意思。刚刚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诗,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
谁来说一说?
(写竹子顽强不屈的精神)(板书:顽强)
2、这是一竿怎样的竹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并和你
的小伙伴一起讨论讨论吧!
预设第一、二句:
咬:什么是咬?谁在咬着谁?(根须在用力的抓住泥土、抱住青山)
那我把“咬”字换成“抓、抱”行吗?来试着读一读。(不行,没有咬字好,
体现不出那种用力,那种拼尽全力。)也就是说在确定一个目标之后,使劲全力
抓住它抱住它,决不松手、决不放弃,就是咬是吗?请你带着我们来读一读。
立:它是一种挺拔的姿态、站立的姿态。
竹子立在哪里?石缝里。它是冲破岩石,奋力长出,对吗?石缝里有肥沃的
土壤吗?有充足的营养吗?也就是说它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条件非常艰苦。可
它是一种怎样的姿态对待眼前这些困难?站立的挺拔的,这是面对困难毫不畏
惧,毫不屈服。这种顽强的斗争精神都通过哪个字体现了出来?立字。请你来带
着我们读一读。
预设第三、四句
磨:谁会来磨它?石头会来磨它,让它无法继续生长。
击:雨、霜、雪、霜、雷,都会来打击它。
坚:坚强、坚定。
劲: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还:在各种困难下,它仍然这样顽强,这样坚强。
千、万:在无数次的击打下、折磨下,它都是那么的坚劲。
任:任凭,随便什么风来了都不怕。微风来了,它随风摇摆,大风吹过,它扭动
腰肢,狂风呼啸,它 。等风过了,它依然挺拔,依然坚劲。
(真的是这样的吗?假设你就是竹子,我就是来击你、磨你的石头、雨雪、雷电,
我们来进行一下对话,好吗?)
总结:在石头缝里艰难生长的时候,它说:
在大雨滂沱、电闪雷鸣之际,它说:
在狂风掠过,试图把它连根拔起,它说:
在风雪肆虐,试图压断它的腰肢,断送它的生命时,它说: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竹子的顽强,无惧困难的潇洒。这是顽强的竹子,
顽强到什么程度?咬山而立。这是潇洒的竹子,潇洒到什么地步?任风而磨。再
读古诗,感受这种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顽强精神!
(四)交流总结
1、这就是郑燮笔下的竹子,他真的只是想赞美竹子吗?(还赞美人的精神。)
2、这首诗是在郑燮 74 岁高龄之时写的。他的一生,就是竹子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来说他的生平事迹,你们来说说他对应的是哪句诗,行吗?
事例一:郑燮出生时家道中落,幼年曾因家贫而辍学,随父卖画为生。但不管生
活如何艰苦,他始终坚守父亲的教诲:清白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
破岩中。)
事例二:郑燮中年入仕,为官期间,体恤百姓。曾因开仓发粮、救济百姓而遭到
同僚们的排挤。但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他,他仍然坚持一心为民造福。(千磨万击
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总结:这种借竹子的精神来写人的精神品质的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板书)
(五)拓展延伸
1、其实像郑燮这样有志向、有品格的人,中国不在少数;像这种托物言志的诗,
也有很多,比如这一首。(出示《石灰吟》)看到标题,你知道了什么?
2、请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3、请生读诗,师正音。
4、这首诗赞美的是谁?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5、通过哪些字或者词来表达对石灰精神的赞美呢?请用这节课学习过的品诗的
方法,自由地读一读、品一品吧!
6、请生汇报。
7、师总结。
(六)作业布置
托物言志的诗篇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并使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进
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