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第八单元《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同步练习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第八单元《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同步练习卷

ID:680735

大小:198.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页(共 14页) 2020-2021 年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二学期第八单元《实验活动 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同步练习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 1.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 后将试管 ① 、试管 ② 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 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试管 ② 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 B.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锌和氯化亚铁,可能含有氯化铜 D.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 2a g 2.如图所示实验内容为探究铁、铜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铁银铜 第 2页(共 14页) B.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和银丝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三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D.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和银丝表面均附着一层紫红色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3.有 X、Y、Z 三种金属,把 Y 投入 X(NO3)2 溶液中,Y 表面有 X 析出,把 X 投入 Z (NO3)2 溶液中,X 表面有 Z 析出。X、Y、Z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Z>Y>X B.Y>X>Z C.X>Y>Z D.X>Z>Y 4.小红用三根相同的铁钉进行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如图),一周后观察现象。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B.对比甲和丙中出现的现象,可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 C.乙中的蒸馏水要事先煮沸,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D.若把甲中蒸馏水换成食盐水,则铁钉更容易生锈 5 . 氢 气 和 一 氧 化 碳 还 原 氧 化 铜 的 实 验 装 置 如 图 ,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是 ( ) 第 3页(共 14页) A.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一段时间后再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主要是因为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C.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D.乙中需尾气处理装置,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 6.木炭与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都需要尾气处理 B.两个实验的反应中,都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两个实验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色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石灰水倒吸 7.氢气、一氧化碳、炭粉分别跟黑色氧化铜反应,下面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都需要加热 B.都属于置换反应 C.氧化铜都发生还原反应 D.都有红色固体物质生成 8.在反应:C+2CuO 2Cu+CO2↑中,氧化剂是( ) A.C B.CuO C.Cu D.CO2 9.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 4页(共 14页)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10.木炭与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 A 的作用是尾气处理 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都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两个实验中都可以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11.钛和钛合金是重要金属材料。工业上用钛酸亚铁(FeTiO3)冶炼钛(Ti)的过程是: ① 2FeTiO3+6C+7Cl2 2TiCl4+2FeCl3+6CO ② 在 氩 气 环 境 中 : 2Mg+TiCl4 Ti+2MgCl2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 ① 中生成的气体对环境有污染 B.反应 ② 中氯化物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第 5页(共 14页) C.反应 ① 、 ② 中钛元素的化合价都改变 D.反应 ② 中氩气作为保护气不参加反应 12.人们可从铁钛矿(主要成分是 FeTiO3) 制取金属钛(Ti),其在一定条件下的主要反应 有: ① FeTiO3+H2═Fe+TiO2+H2O; ② TiO2+2C+2Cl2═X+2CO; ③ TiCl4+2Mg═2MgCl2+Ti。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 ① 中的 H2 具有还原性 B.反应 ② Cl2 中的氯元素化合价为﹣1 价 C.反应 ② 中 X 为 TiCl4 D.反应 ③ 说明 Mg 的金属活动性比 Ti 强 13.铜是人类应用比较广泛的金属之一。铜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青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铜、锡合金,硬度比铜、锡的要低 B.工业上冶炼铜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发生置换反应 C.铜可用于制造电线和通讯电缆,是利用铜的导电性 D.铜原子的最外层只有 1 个电子,在化合物中只能形成+1 价 14.如图为某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6页(共 14页) A.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3 价 B. ① 中反应为:2FeTiO3+6C+7Cl2 2X+2TiCl4+6CO,则 X 为 FeCl2 C. ③ 中为提高转化效率,可使用足量的金属镁 D. ② 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 CO 和 H2 投料的质量比为 7:1 15.我国古代人民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混合加热到 800℃左右,得到一 种外观似金子的合金,其中最不可能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是(ZnCO3 高温下易分解)( ) A.ZnCO3 ZnO+CO2↑ B.2ZnO+C 2Zn+CO2↑ C.C+CuO 2Cu+CO2↑ D.2Cu2O+C 4Cu+CO2↑ 16.某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铁的锈蚀条件过程如下:如图所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室温时, 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皮塞上,迅速塞紧橡皮塞。已知,此集气瓶净容 积为 146mL.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 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 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 样品 量筒起始读数/mL 量筒最终读数 /mL 所需时间 /min 第 7页(共 14页) Ⅰ 1 g 铁粉、0.2 g 木炭粉和 10 滴水 100 70 约 120 Ⅱ l g 铁粉、0.2 g 木炭粉、10 滴水和 少量氯化钠 100 70 约 70 根据所学知识推测: ①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一直升高。 ② 实验结束后取出Ⅰ 号样品滤纸包,打开,可观察到样品的颜色变为红色。 ③ 分析Ⅰ和Ⅱ所得数据,初步推断铁锈蚀的速率与氯化钠有关。 ④ 该实验还可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0%。 ⑤ 现要增加一个对比实验,探究木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则需增加实验的样品组成可 以为 1 g 铁粉、0.4g 木炭粉和 10 滴水。 ⑥ 该实验验证了铁生锈是水和氧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述正确的判断是( )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⑥ C. ①②④⑤⑥ D. ②③ 17.在木炭、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置换反应 B.都可以用同一装置 C.都有红色物质生成 D.都要进行尾气处理 18.如图实验,放置 1﹣2 周时间后,装置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第 8页(共 14页) A.铁丝没有变化 B.试管中的液面没有变化 C.铁丝逐渐消失 D.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19.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操作顺序为( ) (1)加热 (2)停止加热 (3)通纯净的氢气 (4)停止通氢气. A.(1)(3)(2)(4) B.(3)(1)(2)(4) C.(3)(1)(4)(2) D.(1)(3)(4)(2) 20.下列物质中,能除去铁制品表面铁锈的是( ) A.稀硫酸 B.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硫酸铜溶液 21.氧化铜被下列物质还原时,均可得到金属铜.若反应中生成气体的质量与试管中固体减 少的质量相等,则反应中所用的还原剂是( ) A.氢气 B.碳 C.一氧化碳 D.氨气 22.很多金属的冶炼方法各有不同,假设想要从金属的矿物中获得铝,你认为应当采用的方 法是( ) A.直接加热法 B.热还原法 C.电解法 D.高温加热法 第 9页(共 14页) 23.如图所示,在盛水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用带 U 型管的胶塞塞紧,U 型管内液 面处于同一高度,数天后观察 U 型管内的水面( ) A.a 比 b 高 B.b 比 a 高 C.一样高 D.U 型管中的水从 b 管中全部溢出 24.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二氧化碳 B.实验中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变红,是因为生成了铜 C.酒精灯上的网罩的作用: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Cu+CO2↑ 25.下列四个实验中只需要完成三个就可以证明 Fe、Cu、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 不必进行的是( ) 第 10页(共 14页) A.将铁片放入稀盐酸 B.将铜片放入稀盐酸 C.将铁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D.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26.运用知识节约资源 金属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钨丝可用于制造灯泡中的灯丝是利用了该金属 的性质。 保险丝(铅锑合金) 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 (选填“低”或“高”)。 (2)如图所示装置是探究铁生锈的实验,实验所用铁片形状、大小相同。请你填写空格: ① 一段时间后,试管 A 中铁片生锈,试管 B 和 C 中铁片保持光亮,试管 D 和 E 中铁片 生锈都比试管 A 多。全面观察试管 ABC 发生的现象,推理得出结论:钢铁锈蚀主要是 铁与空气中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 对比试管 A、E 所得实验结论是: 。 ③ 生活中海边比河边的铁制品更容易生锈,从而猜测氯化钠能加快铁的锈蚀。为验证猜 想,应做的实验是 (选填试管编号)。 (3)我国每年报废的手机超过 1 亿部。废旧手机的电路板中含有铜、铁、铝、银、金等 多种金属,随意丢弃既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污染土壤和水体。化学小组为回收其中的 铜,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已知:Cu+H2O2+H2SO4═CuSO4+2H2O;不考虑金、银发 生类似反应。 第 11页(共 14页) ① 写出一个步骤 ①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 ② 滤液 A 中的阳离子有 (填写离子符号)。 ③ 滤液 C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7.世界上每年因锈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高达产量的 20%~40%,某实验小组对铁 的燃烧和锈蚀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铁丝燃烧 如图 1 所示,取 3 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 每根铁丝一端系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根火柴杆,点燃火柴杆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 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观察到:Ⅰ、Ⅱ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 I 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 (1)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的作用: 。 (2)为什么Ⅲ中铁丝不能燃烧 。 第 12页(共 14页) (3)分析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更剧烈的原因 。 探究二:铁粉腐蚀的条件 如图 2 所示,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观察到量筒内 水沿着细导管慢慢进广口瓶(容积为 146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 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 表。 序号 样品 量筒起始 读数/mL 量筒最终 读数/mL 所需时间 /min 1 1g 铁粉、0.2g 碳和 10 滴水 100 72 约 120 2 l g 铁粉、0.2g 碳、10 滴水和少 量 NaCl 100 72 约 70 3 \ \ \ (4)金属腐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金属元素化合价 (填“升高”或“降低”)的过 程。 (5)实验 ① 和 ② 说明 NaCl 可以 (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6)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 (填“放热” 或“吸热”)过程。 (7)实验 ① 和 ③ 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 ③ 的样品组 成是 。 (8)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 %(精确到小数点后 1 位),试分析该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 (写任意一条即 可) 第 13页(共 14页) 28.金属钨(W)可做白炽灯泡的灯丝。用黑钨矿(主要含 FeWO4)制得金属钨的工艺流 程如图所示: (1)将黑钨矿石碾成粉末,目的是 。 (2)酸浸槽中,Na2WO4 溶液和浓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则 X 的化学式为 。 (3)还原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H2+WO3 W+3H2O,该反应中化合 价改变的元素是 。 第 14页(共 14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 1.B; 2.C; 3.B; 4.B; 5.B; 6.D; 7.B; 8.B; 9.D; 10.A; 11.C; 12.B; 13.C; 14.D; 15.C; 16.D; 17.C; 18.D; 19.B; 20.A; 21.B; 22.C; 23.A; 24.D; 25.C; 二.实验题(共 3 小题) 26.利用的酸不一样;铝和稀盐酸反应放热,加快了反应速率;可行;铁片表面附着一层红 色固体; ① ;二氧化碳是铜生锈的条件之一; 27.熔点高;低;水和氧气;醋酸加速铁的生锈;AD;Fe+H2SO4=FeSO4+H2↑;H+、Al3+、 Fe2+;硫酸铜、硫酸、过氧化氢; 29.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实验 III 中火柴在铁 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 的着火点;实验 II 中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充分;升高;加快; 放热;1g 铁粉、10 滴水;19.2;滤纸包占有一定体积; 28.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NaCl;H、W;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