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临考仿真模拟演练卷(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临考仿真模拟演练卷(一)

ID:680080

大小:8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广东省(新高考)临考仿真模拟演练卷(一)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 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 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 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 ——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 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 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 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 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 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 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 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 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 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 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 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 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 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 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 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 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 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 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 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 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 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 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 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 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 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 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 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 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 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 5 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 10 万》《普通人 如何用 3 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4 分) 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占地 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 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 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 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 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 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 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 2002 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 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 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 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 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上结 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蜂在古枣树 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 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十万 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每年 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粱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 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 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 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 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 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 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后又爬 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 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 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 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 悻离开。 2018 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 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 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 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 2020 年 08 月 22 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良枣树品 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 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 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 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 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 史和相关的故事。 8.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9.画横线句“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崔宏宇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隽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 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 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 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鴳雀飞沈,岂不惜哉!” 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独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 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对总 机要,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 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 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 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 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 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 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 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 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 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 (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 行影响太子。 B.是古代计时法中的十二时之一,即申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的“黄 昏”即与申时紧相连。 C.谥号一般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文贞公、孝文、 道武、明元等都是美谥。 D.配飨是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将崔宏在太庙配祭。《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 用酒食款待,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 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 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虽然身处兵荒马乱之时, 但仍然坚定信念,踏实学习。 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 决合理,深得武帝信任。 D.崔宏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 亲年事已高,奉养亦无多样食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 (2)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 14.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答张十一 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③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 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③此 处“未”字领起“报”与“知”。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 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是两组近景特写,小笋萌生、鲜花绽放之景为冷落荒僻的村野点缀了些许鲜艳明快的颜色,比拟手法使得 描写生动传神。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忧愁的心境和原因。看罢书信顿觉白发加半,直接表达对仕途坎坷、年华逝去的悲愤,是 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D.诗中景物很契合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环境之空寂更添远离繁华京城后的孤独凄凉,花开之悠闲更使身居闲地身 为闲人的诗人触景生愁。 16.中国古典诗歌有“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女主人公在婚后三年里早起晚睡的劳作情形。 (2)《离骚》中,诗人抒发因为佩戴蕙、等香草而获罪的愤怒,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矢 志不渝之意。 (3)《赤壁赋》中客人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峡谷里不比外面,一般花木还没从冬眠下完全醒过神来。一片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只以不凋的浓绿,泼洒着 阳光照耀不到的半坡峡谷,也顺势染出山石裸露的阴阳向背,很有些前人笔墨神韵。( )崎岖路旁,一 枝桃花竟先于山外开了,至于岩缝小草,蓬蓬枯叶间钻出细密的芽尖儿,旁边蚯蚓吐一堆儿湿润的新泥。 这一切,簇拥着峡谷里大大小小、滔滔滚滚的石头,点染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石林,当然也映衬着清清 浅浅、澄澄澈澈的泉水。我踏着泉声杖而行,山路也随之左曲右折,一步高似一步。而每一步,都有寻觅不得的 鸟鸣长一声短一声轻一声重一声地随伴。直至杏花暗山花明,泉水尽山路穷,自是峡谷尽头了。 尽头不是峡谷的收笔,反而是一道绝胜风景。 , 。 。 , 。常言水滴石穿, 飞流非水滴,经年累月,竟把壁底冲击成一凹石潭! 在这一派明净的山水中,舒展心境,恍惚间自己就是一棵崖柏,生长于石林壁上,与这山与这水与这天地, 相悠游相偎依相守望。在人与自然的交接中,精神也健旺了起来。 18.下列对语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其中“不管”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松树不管半坡峡谷和山石裸露的阴阳向背,执 意要染绿山野的倔犟、霸道。 B.“大大小小、滔滔滚滚”“清清浅浅、澄澄澈澈”等叠词的运用,写出了峡谷中自然景致的特点,又极具音韵之 美。 C.文中句式灵活,有“杏花暗山花明,泉水尽山路穷”短句对仗,也有“而每一步,都有寻觅不得……”的长短 句错落。 D.“恍惚间自己就是一棵崖柏……”,运用想象,写出了对自然山水的迷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表达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杏花一树树的,散散落落,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这春来峡谷的脚步轻盈而令人迷醉。 B.一树树杏花散散落落,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使人领略着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 C.散散落落的一树树杏花,远远近近地不择地而粉白,使人领略着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 D.远远近近的一树树杏花散散落落,不择地而粉白,这春来峡谷的轻盈脚步让人迷醉。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①壁上时有山石突,白练无奈地被分割为几缕 ②但很快恢复了常态,瞬间就飞落壁底了 ③山顶一瀑水流,冲出一凹缺口 ④遇风踅来,又吹得白练柔柔地摆动 ⑤急邃地轰然天降,直挂黑黝黝绝壁,如一条白练 A.①⑤③④② B.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①④② D.③⑤④①②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6 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0 年 10 月 13 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认为,尽管全球经济正在恢复, 但“很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坎坷且充满不确定的过程”。报告预测,无论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经济体, 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0 年的 GDP 几乎都将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唯一的例外来自中国——IMF 预测, 2020 年中国经济将增长 1.9%,经济复苏快于预期,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2.下面是大湾供电所发布的停电通知,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4 分) 因供电所线路严重老化需要换掉,所以决定自 11 月 28 日 8:00 起,成华初级中学附近地方停电,停电时间 于 11 月 28 日 17:00 结束,到时候上述区域将恢复供电。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李大钊: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 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材料二 100 多年来无数中华青年,为了民族解放和振兴、社会进步和发展、国家富强和安宁、人民自由和幸福, 上下求索,勤学苦练,英勇斗争,前赴后继,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来”历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材料三 习近平:我们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 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 进。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完成写作。 (1)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就对子女的精神境界培养和使命担当教育,给家长写一封公开信。 (2)联系学校教育实际,就对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和使命担当教育,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 (3)就你自己在精神境界和使命担当修养方面的实践、体会、认识和设想,写一篇在“弘扬‘三牛’精神, 肩起时代重任”主题班会上分享的发言稿。 要求:注明所选题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 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 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最终将 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 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故选 A。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故选 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D.“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法错误,原文“新媒体新闻 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 轰然崩塌”,应是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故选 D。 4.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 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15.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 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 务。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 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错误,从“‘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 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智慧的枣 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可见,这并非 反映当地农业技术原始落后,而是称赞他们枣树管理经验、保证绿色无公害的良心和枣农们的智慧。故选 C。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错误,从“步入园内…… 置身于树下……驻足园内……遇到一位老者”等句子可见,作者是在园内漫步移动着的,并非“定点”观察。故 选 D。 8.①枣农管理枣树,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爱护和精心栽培;②赞美沙区人民为古枣园世代相守、默默耕耘、铁 骨铮铮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描写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 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内容的关系。还要注意材料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 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用不 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实际上是问作者写枣农管理枣树有什么作用;作用可从内容、结构、 主旨上分析。内容上,通过写“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 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 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反映出枣农对枣树的 精心管理,悉心栽培,塑造出枣农们勤劳、善良、智慧的形象。主旨上,表达了作者对沙区人民精心培育枣树品 种“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 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世代守护枣树“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三年前的 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 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沙区人民的美好品格“为了古枣园的 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 天”。 9.①感受到古枣园历史的悠久;②感受到古枣园蓬勃的生机;③感受到沙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守;④感受到 国家政策对当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情感态度及筛选信息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 然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对文中人物或事物的情感与态度,然后进行概括分析。关键要抓住“不一样”,从 文中筛选“我”的感受。“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 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从老者口中,“我”得知了枣园的历史,感 受到了历史的悠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 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 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我”感受到古枣园生机勃勃,还因政策而重新 焕发生机;“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 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 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 来的则是集中就擒”,感受到枣农们辛勤的劳动与智慧的管理方式;“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 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感受到沙区人民对古枣园的坚守;“国家 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2018 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 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 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可看出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古枣园发展的推动 作用。 10.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 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是“回军时到达恒岭,皇帝亲自 登上山顶,安抚新归附的人员,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爬上山顶,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粟米。于是下令凡自己难以 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车辆和牛”。“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前后顺承关系,之间断开,排除 AD;“因诏 诸徙人不能自进者”,定语后置句,“不能自进(诸徙人)”,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故选 C。 11.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 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 记忆。B 项,“《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的‘黄昏’即与申时紧相连”错误,“黄昏”指晚七时至九时。 故选 B。 12.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 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 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C 项,“视察郡国, 纠正不法行事……深得武帝信任”错误,“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的是使者崔宏负责审理;另外,此事以及 判决狱讼是在道武帝去世后。故选 C。 13.(1)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 (2)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主帅们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让他们拜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 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 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 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 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征”,攻打;“走”,逃跑;“素”, 一向。(2)中“渠帅”,主帅们;“尽”,全部。 14.①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的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问题,很符合皇帝的心意。②他从未强行进 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③自我约束,生活俭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 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 一点内容。第二段“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意思是“当皇帝前往邺城时,一一询问有关 过去的事情。崔宏应答如流,皇帝很赞赏他”,即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的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 问题,很符合皇帝的心意;“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 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意思是“他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 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到道武帝晚年, 大臣们大多触犯皇帝的威怒,崔宏却从未受到谴责,也正是因为这点”,即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 谀奉承以取宠;“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 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意思是“但他自我约束,生活俭朴,不置产业,家里空空 如也;外出没有车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母亲年已七十,奉养也没有多样食物。皇帝知道以后,更加敬 重他,厚加赏赐。当时人有的讥笑他过于节俭,而崔宏却更加自我约束”,即自我约束,生活俭朴。 【参考译文】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任冀州牧时,虚心向他请教, 十分尊敬。任命他为阳平公侍郎,兼任冀州从事。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视为宾客密友,他对各种事务的处置, 果断毫不拖延。苻坚知道他的才干,征召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有病为由,不肯就任。降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 轩是个以知人而闻名的人,他称赞崔宏有佐助帝王的才能,近代以来从未有过。苻坚败亡之后,他避乱于齐鲁之 间,被丁零的翟钊和晋朝叛将张愿所挽留。郝轩叹息着说:“这个人啊,遇到这样的时机,不趁此扶摇直上,却 跟燕雀一起升降,岂不可惜!” 后出仕于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得到好评。他立身正派,虽处在 兵荒马乱的时候,仍坚定信念,一心学习,不把资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也免不了受饥寒之苦。道武帝攻打慕容 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等到找来以后,任命他为黄 门侍郎。和张兖一起总管机要大事,起草创立制度。当皇帝前往邺城时,一一询问有关过去的事情。崔宏应答如 流,皇帝很赞赏他。回军时到达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新归附的人员,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爬上山顶, 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粟米。于是下令凡自己难以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车辆和牛。又改任吏部尚书。当时朝廷命令 有关方面确定官员的爵级,撰写朝廷礼仪,协和音乐,制定法律条令,申明处罚有关禁令由崔宏总管并最后裁定, 作为永久的定式。等到设置八部大夫,如同过去的八座之官。崔宏通管三十六曹官员任命,如令、仆等统管。深 受信任,势倾朝廷。但他自我约束,生活俭朴,不置产业,家里空空如也;外出没有车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 上朝。母亲年已七十,奉养也没有多样食物。皇帝知道以后,更加敬重他,厚加赏赐。当时人有的讥笑他过于节 俭,而崔宏却更加自我约束。他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 废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到道武帝晚年,大臣们大多 触犯皇帝的威怒,崔宏却从未受到谴责,也正是因为这点。道武帝去世,明元帝未即位时,清河王绍因为人心不 安定,便取出大量财物绢帛,赏赐朝臣们。只有崔宏不肯接受绍赐给的财物,长孙嵩以下官员们都感到惭愧。皇 帝派使者们出去视察各郡国情况,检查纠正那些不依法行事的地方守宰们,让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最后审定,皇 帝称赞他们做得公平适当。又下令让崔宏和长孙嵩在朝堂判决刑罚狱讼。泰常三年(418)夏天,崔宏病重,皇帝 派侍中穆观前往接受遗言。侍臣们前去问病探视的,一夜之间数次往返。死后,追赠司空,谥为文贞公。丧礼完 全依照安城王叔孙俊的旧例。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主帅们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让他们拜送。他的儿子 崔浩袭爵。太和年间,孝文帝追记前朝的功臣,将崔宏在太庙配祭。 15.C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 项,“斗觉霜毛一半加”不是直 抒胸臆,而是写愁不说愁,借霜毛陡加曲折说出,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含蓄,韵昧醇厚悠远。 故选 C。 16.①“怨而不怒”是指心有不满但能节制住它的情感,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是中国古诗抒发情感讲求节制有度 的一种传统。②诗人称贬谪之地为“死所”,是“送生涯”的“炎瘴”之地,蕴含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的愤怨 不平,以及回归无望的悲慨沉痛。③但是诗人的哀怨情感节制有度,以“莫令”劝解自己和友人不要在“炎瘴” 之地沉沦下去,并憧憬未来建功立业以“报君恩”,让本应浓重的愤怨显得敦厚平和。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怨而不怒”的意思,然后结合诗 句分析。“怨而不怒”,意思是心有不满,但能控制住它,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风雅传统, 体现的是古诗抒发情感的特点。“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 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 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 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17.(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8.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 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 项,对“不 管”的理解有偏差,“不管”的应是峡谷里气温比外面低,时令节气似乎比外面要来得晚这一气候特点。“执意要 染绿山野的倔、霸道”理解错误。故选 A。 19.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 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 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根据文中“一片片松树却不管这些,只 以不凋的浓绿……”和“一枝桃花”的句式来看,应为“一树树杏花”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排除 ACD。故选 B。 20.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 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 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 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从原文看,需要排序的句子着重描写的是峡谷中的瀑 布,其中①④⑤三句都写到了“白练”,根据文意⑤中“如一条白练”一定在前,可排除 A、B 两项,根据句④中 “又吹得白练柔柔地摆动”可判断此句应在①后,排除 D。故选 C。 21.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 IMF)今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②全球经济恢复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③除中国外其他各主要经济体都将萎缩。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由“国际货币金组织(IMF)2020 年 10 月 13 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报告认为”可概括出主要信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 IMF)今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由“尽管 全球经济正在恢复,但‘很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坎坷且充满不确定的过程’”可概括出:全球经济恢复过程充 满不确定性;由“无论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0 年的 GDP 几乎都 将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唯一的例外来自中国”可概括出:除中国外其他各经济体都将萎缩。注意字数的限制。 22.①“换掉”是口语,改为“更换”;②“附近地方”是口语,改为“周边区域”;③“到时候”是口语,改为“届 时”;④“原谅”改为“谅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以应用文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审读题干, 找到答题方向,比如本题要求“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这就告诉我们去找口语化的词 语,改成书面语即可;另外这种题一般会有一些细节,比如修辞、字数等限制,需要考生注意。这则停电通知有 四处使用了口语词,比如“换掉”“附近地方”“到时候”“原谅”,而通知是比较正式的,因此只要将这些词换成 书面语即可。 23.略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