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3-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3-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79016

大小:117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 2021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归来 张抗抗 那一刻女儿在人群中,突然冒出一句话。这声音直捣他的耳膜,心猛地颤了颤,紧接着身上一阵燥热, 低头就看见自己手上的青筋都鼓暴起来。 咱们走吧。女儿扭扭身子甩开他的手。自从他们在公园湖边发现了那些小野鸭子,整整半点钟,女儿 守着草滩一动不动。 他扳住女儿的肩膀,晃了晃,想催她走。女儿转过脸来,冲着他又一遍大声地重复了那句要命的话: 爸爸,你是不是说过,你吃过天鹅肉,是真正会飞的天鹅,这是真的,对吧? 你胡说些什么呀!他吼起来。一把将女儿拎出了人群。他觉得自己从脖颈到脚跟都在发烧,怕是连脚 趾都红透了。 他半蹲在女儿面前,严肃地说:记住,以后再不要对别人讲爸爸吃过天鹅肉的事了,好吗?对那些曾 经很骄傲的知青往事,突然连他自己也怀疑起它的价值。 故事中的他和“战友”们,都是英勇无敌的“好汉”,单调的业余生活中唯一的刺激就是打猎。一次, 他和老四悄没声息地潜入苇荡深处,守到傍晚时分,两只雪白的大鸟,如同玉盘似的满月以及月的倒影蓦 然降临,两道银色的亮光刺得他睁不开眼睛。 他听见枪响,听见有东西重重地坠在地上的声音。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它们就倒在他的脚边。 那天晚上宿舍里萦绕着他从未闻到过的香味,所有人都喝醉了。第二天中午,他昏昏沉沉地醒来,眼 前闪过那白色的大鸟临死前忧伤的眼神,一片银灰色的细绒毛如幽灵般飞近他的嘴唇,他突然觉得有些恶 心。后来的许多年里,他老有一种被什么东西卡住喉咙的感觉。这种感觉最初曾使他骄傲,在骄傲和炫耀 的状态里,他给妻子女儿讲那个射落月亮的故事。然而更多的时候,他开始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 为什么?爸爸为什么不要对人说你吃过天鹅…… 快走快走!他突然粗暴地一把拉起女儿就走。他觉得自己的心情坏透了。 酒醒之后,有人说,苇滩里可能还有天鹅蛋。几天后果然有人兜回来几只晶莹洁白的天鹅蛋。它的外 形比鹅蛋更大,像一朵刚刚钻出水面的白莲花苞,婷婷玉立,纤尘不染。有人从卫生所借出注射针管,把 壳中的蛋液吸净,用玻璃粘成个小方盒子,底座垫上大红绒布,最后把那冷艳照人的空蛋壳摆放上去,一 片红光衬托着白玉,流溢出一种奇异而悲壮的美。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这种天才的创作迷住了。 他的那只天鹅蛋盒如今就放在家里的写字台上。 一天他下班回家,女儿惊慌地告诉他桌子上的天鹅蛋标本突然不见了。 他定了定神,嗯嗯地敷衍着。他说那也许是小天鹅从蛋壳里钻了出来,飞走了。 女儿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问他,难道它是带着那只玻璃盒一块儿飞的么? 他不知道该怎么对女儿说。曾经,他眉飞色舞地讲述那只天鹅蛋的来历,是由于他的部分脑子被针管 抽空。但当那部分脑子又重新长出来后,他发现这只盒子有时竟然使他感到毛骨悚然。 你什么时候再带我去看小鸭子呢?女儿又问。 其实,自从那次发现野鸭栖息的草滩后,他几乎天天都去看望它们。一天他看见几个孩子拿着长长的 树枝,追赶着那些小鸭子。他忍不住大声吼叫,走过去一把夺下了孩子手中的树枝,狠狠地撅成几段踩在 脚下。 撅断的树枝在他脚边变成了一根长长的套马杆,猛然抽在他的肩头…… 那年春天,青黄不接,大家饿得脸色铁青。老四不知从哪牵来几匹马,外加几根套马杆。老四说,草 甸子里的小鸭子,如今都已长得半大,那肉又嫩又鲜,只要敢干,今晚就开荤。 没有人反对,也绝不会有人反对。当晚他们就偷袭了草滩上栖息的野鸭,受惊的野鸭子纷纷飞起来, 但那些半大的野鸭羽毛未丰,飞不高也飞不快,大伙挥舞起手中的套马杆,噼里啪拉一阵乱打,草滩上便 落满了受伤的小鸭子。他,和他们,把一只只击昏过去的小野鸭子随手捡起。归途上一路唱着意气风发的 歌,在歌声的间隙中,他听见从马背上鼓鼓囊囊的口袋里,传来小鸭子唧唧的呻吟…… 他不知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有负于这个世界。 星期天他带女儿去看小鸭子。那一天风很柔和,他们沿着湖岸走了很久,但也没发现小鸭子的影子。 女儿揪住他的衣角要他回答,那些小鸭子到底是到哪里去了。 他蹲下来,望着女儿的眼睛说,小野鸭子已经长大了,跟着鸭妈妈飞到一个更美丽的地方去了。明年 春天,它们还会再来。 你骗人!女儿垂下头。我知道,它们是让人吃掉了!他们说,野鸭子肉很好吃。 他打了一个寒噤。似乎就在这一刻,他明白应该把那只锁入箱底的玻璃盒拿出来,依然放回它的老地 方,他必须面对自己。 他说我们回去吧,野鸭子真的是飞到别的地方去了。 那么别的地方的天鹅会不会飞到这儿来呢?女儿突然没头没脑地问道。 他转身回望湖面。轻风荡起丝丝灰白色的涟漪,如同一只大鸟丰满滑润的羽毛。近处漂浮着几片硕大 的荷叶,像是大鸟忧郁而期待的眼睛。他说,当然。在以后,不仅会有野鸭,还会有天鹅。当天鹅飞来落 脚的时候,就像一弯银色的上弦月,从黑暗的夜空升起。有月亮的夜晚,人就不再孤独。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把美好纯洁的天鹅比喻为月亮,射落月亮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破坏,期盼月亮归来则展现了 他内心的变化。 B. 小说对天鹅蛋标本的制作进行了细致描绘,表现了主人公对晶莹洁白的天鹅蛋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这 天才创作的赞叹。 C. 小说中的画线句,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形象地冉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前后的巨大变化,有助于引发读 者的理性思考。 D. 小说最后-段的环境描写,通过想象巧妙地将湖面与大鸟联系起来,营造出宁静而忧郁的氛围,烘托了 主人公的心理。 8. 文中女儿就吃天鹅肉、天鹅蛋标本消失、天鹅是否飞来等提出疑问,请简要概括主人公面对这些质疑时 的心理状态。 9. 小说情节内容在现实与过去之间不断转换,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吃天鹅肉)紧张,羞愧,害怕(他人知晓)。②(天鹅蛋标本消失)敷衍应付, 反思自责。③(天鹅是否飞来)平静,期待。(意思相近即可) 9. ①立足现实场景,穿插对往事的回忆,使叙述内容集中紧凑。②过去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人公 思想认识的发展,有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③过去的情景在现实中片段闪现,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意思 相近即可)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表达了作者对这天才创作的赞叹”分析有误。细致描写制作天鹅蛋标本的过程,其实不亚于让他的心 再次受到煎熬,是表达他良心上受到的谴责。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心理描写的鉴赏能力。 女儿说他吃过天鹅肉,他的反应是,“你胡说些什么呀!他吼起来。一把将女儿拎出了人群。他觉得自己从 脖颈到脚跟都在发烧,怕是连脚趾都红透了”,“吼”,说女儿“胡说”,表现他的紧张心理,他害怕别人知 道这件事;“从脖颈到脚跟都在发烧”体现他的羞愧; 女儿追问天鹅蛋标本,他的反应是“他定了定神,嗯嗯地敷衍着。他说那也许是小天鹅从蛋壳里钻了出来, 飞走了”,他不敢正面回答,只要敷衍应付;女儿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他不知道该怎么对女儿说。曾经, 他眉飞色舞地讲述那只天鹅蛋的来历,是由于他的部分脑子被针管抽空。但当那部分脑子又重新长出来后, 他发现这只盒子有时竟然使他感到毛骨悚然”,当年做了伤害天鹅的事,如今令他十分后悔,感觉当时“没 脑子”,看到盒子也让他感到“毛骨悚然”,表现了他的反思自责; 女儿问天鹅是否飞来,“他说,当然。在以后,不仅会有野鸭,还会有天鹅。当天鹅飞来落脚的时候,就像 一弯银色的上弦月,从黑暗的夜空升起。有月亮的夜晚,人就不再孤独”,平静的话语背后是充满希望的期 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手法的鉴赏能力。 现实是他带着女儿去看野鸭子,由女儿说他“吃过天鹅肉”引发他对当年捕食天鹅的回忆,并引出了制作 “天鹅蛋标本”的往事;由现实中女儿问“你什么时候再带我去看小鸭子呢?”,引发他折断孩子们驱赶野 鸭子的树枝的回忆,以及他们当年用套马杆套野鸭子的回忆。总之,文章立足现实场景,穿插对往事的回 忆,使叙述内容集中紧凑。 现实中的他早已认识到当年吃天鹅和野鸭子的错误,他感到“自己有负于这个世界”;而当年捕杀天鹅时他 却是感到骄傲的,“在骄傲和炫耀的状态里,他给妻子女儿讲那个射落月亮的故事”;捕杀野鸭子时“他, 和他们,把一只只击昏过去的小野鸭子随手捡起。归途上一路唱着意气风发的歌”。过去与现实形成鲜明对 比,突出主人公思想认识的发展,有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 现实中穿插回忆的片段,使得叙述不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富有变化和节奏。 四川省天府名校 2021 届高三 4 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鸡司令 聂鑫森 伯悦总觉得有一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盯着他和他的鸡场,这眼神令他很不舒服,但似乎又并没有恶意。 这双眼睛属于五十岁出头的有满余。 伯悦问父亲:“我请有叔到鸡场来做事,他一口回绝。我想租赁他家的那块山林,他冷冷一婆急得直跺 脚。伯悦是想帮你渡过难关,又怕你不同意,硬是把我拉来。伯悦,你说说。” “有叔,我爹跟你是老朋友,他让我来征求你的意见。你家的五百只小鸡,由我们鸡场来代养,专门 划拨出一个区段,有专人负责。” “怎么付费呢?你……说个数?” “你放心,分文不取。出栏了还是五百只,一只都不会少。怕你不相信,我请书记来做证。出栏时, 都套上鸡场统一制作的质量认证环,保证你只赚不赔。” 刘时雨问:“你同不同意? 有满余说:“惭愧、惭愧。只是辛苦小悦了。” “等你伤好了,我想请你来场里当生产技术指导,好不好?" 有满余低下了头,用手拍了几下脑壳,长叹一声后,说:“小悦……我想的是自己,是我的家。你想的 是大家,……你是真正的鸡司令,我……愿意到你旗下……当个小兵。” 刘时雨笑了,说:“鸡场要扩大,村民的山地可以入股分红,上班再拿一份工资,你干不干?” 有满余说:“干!干!干!”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起笔以主人公伯悦的感觉入笔,交代有满余的一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盯着他,令他不舒服,这样开篇 颇具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伯悦的大学毕业情况及外地就业经历是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体现了伯悦的能干好学,使他后期的 创业成功更真实可信。 C.有满余不慎跌倒骨折住院的情节设计,是故事的转折点,这件事给曾经是敌对状态的双方提供了和好的 机会,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通过叙写有满余与伯悦的“‘鸡司令’之争”,批评了有满余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的狭隘落后的 思想,诠释了共同致富的主题。 8.请结合全文,分析有满余对伯悦的养鸡创业的心理变化历程。(6分) 9.有满余这一形象,对塑造主人公伯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 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 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 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 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 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 【解答】(1)C.“敌对状态的双方”错误。有满余最初对伯悦生态养鸡厂的规模和产品价格持怀疑态度, 对伯悦的技术能力也不信服,伯悦心系百姓,二者并非是敌对状态。 故选 C。 (2)由“伯悦爹一笑,说:‘在我们这个贫困村,他是最早开始成规模养土鸡的人物,谁不佩服?你办的 鸡场比他还大,鸡的价格卖的比他还高,他能服气?他在琢磨你哩’”“散放的鸡怎么还要分区间?”“这 是金鸡银鸡呀,你们伯家才有本事养,我等着看你家进大钱哩,哈哈!”分析可知,有满余是村里最早成 规模养土鸡的人,当他得知伯悦生态养鸡厂的规模和产品价格时,“天天都像个戏迷似的在津津有味地看 戏”,对养鸡场持怀疑态度,对伯悦的技术能力也不信服。 由“六个月过去了,八万只鸡出栏了。每只鸡的脚上都套着商标认证环,上印小字:‘松风垭生态鸡’。 市场价格:‘穿林鸡’每斤 128 元,‘上树鸡’每斤 168 元,‘云中鸡’每斤 198 元。一般的土鸡每斤价 格不过三四十元”“有满余先是不相信,后来亲自去市场查看、打听,竟是真的。他喟叹、无端地发脾气, 伯悦成了名副其实的鸡司令,他是什么?”分析可知,当有满余对栽松树养鸡生态系统各个环节考察后, “喟叹,无端地发脾气”,表现出他对伯悦养鸡场成绩的逐渐认可,以及对自己养鸡能力的怀疑和自怨自 艾。 由“有一天,他在家喝闷酒喝多了,上厕所时不慎跌倒,右腿骨折,被家人送进了县医院”“有满余真的 犯愁了,刚刚采买了五百只小鸡,平日他是主事的,妻子只会打下手,这下子可怎么弄?”“你放心,分 文不取。出栏了还是五百只,一只都不会少。怕你不相信,我请书记来做证。出栏时,都套上鸡场统一制 作的质量认证环,保证你只赚不赔”“有满余低下了头,用手拍了几下脑壳,长叹一声后,说:‘小悦…… 我想的是自己,是我的家。你想的是大家,……你是真正的鸡司令,我……愿意到你旗下……当个小兵。’” 分析可知,有满余因摔伤住院,伯悦提出帮他免费喂养小鸡令他感动,他看到了伯悦愿意带百姓致富,真 心承认伯悦是真正的“鸡司令”,对其心悦诚服。 (3)由“我请有叔到鸡场来做事,他一口回绝。我想租赁他家的那块山林,他冷冷一笑。爹,你和他有过 节”“在我们这个贫困村,他是最早开始成规模养土鸡的人物,谁不佩服?你办的鸡场比他还大,鸡的价 格卖的比他还高,他能服气?他在琢磨你哩”“这是演戏图热闹,有他伯悦哭天喊地的那一天!”“六个 月过去了,八万只鸡出栏了。每只鸡的脚上都套着商标认证环,上印小字:‘松风垭生态鸡’。市场价格: ‘穿林鸡’每斤 128 元,‘上树鸡’每斤 168 元,‘云中鸡’每斤 198 元。一般的土鸡每斤价格不过三四 十元”分析可知,有满余对于伯悦的养鸡场持怀疑态度,对伯悦的技术能力也不信服,自私狭隘和盲目自 信;当天不慎跌倒骨折住院时,伯悦“专门划拨出一个区段,有专人负责”有满余养的鸡,且“分文不取” “保证你只赚不赔”,刻画有满余这一形象,反衬伯悦的大度和有见识。 由“伯悦总觉得有一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盯着他和他的鸡场”“有满余说:‘这是演戏图热闹,有他伯悦 哭天喊地的那一天!’”“有家的山林地与伯家的租赁地相邻。有满余天天都像个戏迷似的在津津有味地 看戏”“有满余觉得很好笑,说这是穷讲究”“散放的鸡怎么还要分区间?”“有满余鼻子‘哼’了一声, 说:‘这是金鸡银鸡呀,你们伯家才有本事养,我等着看你家进大钱哩,哈哈!’”“六个月过去了,八 万只鸡出栏了。每只鸡的脚上都套着商标认证环,上印小字:‘松风垭生态鸡’。市场价格:‘穿林鸡’ 每斤 128 元,‘上树鸡’每斤 168 元,‘云中鸡’每斤 198 元。一般的土鸡每斤价格不过三四十元”等分 析可知,从有满余一路观察打听的视角让读者了解主人公伯悦的养殖的过程和特色。 由“有满余说:‘惭愧、惭愧。只是辛苦小悦了’”“有满余低下了头,用手拍了几下脑壳,长叹一声后, 说:‘小悦……我想的是自己,是我的家。你想的是大家,……你是真正的鸡司令,我……愿意到你旗下…… 当个小兵’”分析可知,用有满余真心佩服伯悦并自愿到他旗下入股的行动,表现伯悦心系百姓的情怀。 答案: (1)C (2)①作为村里最早成规模养土鸡的人,有满余最初对伯悦生态养鸡厂的规模和产品价格持怀疑态度,对 伯悦的技术能力也不信服。②对栽松树养鸡生态系统各个环节考察后,“喟叹,无端地发脾气”,表现出 他对伯悦养鸡场成绩的逐渐认可,以及对自己养鸡能力的怀疑和自怨自艾。③有满余因摔伤住院,伯悦提 出帮他免费喂养小鸡令他感动,他看到了伯悦愿意带百姓致富,真心承认伯悦是真正的“鸡司令”,对其 心悦诚服。 (3)①用有满余的自私狭隘和盲目自信反衬伯悦的大度和有见识;②从有满余一路观察打听的视角让读者 了解主人公伯悦的养殖的过程和特色;③用有满余真心佩服伯悦并自愿到他旗下入股的行动,表现伯悦心 系百姓的情怀。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四川省 2021 届高三第十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 父 吟 白先勇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 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 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 雷委员便答腔道。 “‘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 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 清楚。” “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 作传,也好有个根据。” “唔—— ”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 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 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 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 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 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 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 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那 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 小,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 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 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 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 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 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 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 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 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 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朴公深深 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 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 “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 “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 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 “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 “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 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 挂是要紧的。” “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 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 来…… (选自《台北人》,有删改) [注]①《梁父吟》:汉乐府曲名。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刻画的人物群像中,既有浴血奋战的男儿,亦有胆识过人的女子。写活了一群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 而出的英雄儿女。 B. 小说主要围绕朴公与雷委员的对白展开,既使情节紧凑集中,又使王孟养的形象在有限的篇幅内得到充 分的展示。 C. 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为文章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D. 小说标题“梁父吟”,巧用典故,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王孟养取得功绩的赞赏,含蓄地暗示了文章主旨。 8. 身居台湾的白先勇在小说人物身上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请分析人物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9. 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故土之思:王孟养落叶归根的遗愿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② 报国之志:王孟养等人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③家国同构:小说立足历史价值,来讲述人物 的丰功伟绩,把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和辛亥革命这一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④文化情 怀:从书房古雅的布置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小说中人物效仿“桃园三结义”而结为兄弟,表 明他们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9. (1)形象塑造上:拉开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形象,使人物更立体。(2)情节安排上: 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且结构富于变化,曲折有致。(或:推动情节发展。现在勾起过去,公祭引发回忆; 过去影响现在,回忆引发朴公的凭吊)(3)主旨上: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既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 仰,又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使主旨更丰富。(4)艺术效果上:历史叙述与现实叙述相穿插,营 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或:时空交织,更具有吸引力)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D.“主要为了表达对王孟养取得功绩的赞赏”错,既有对英雄过去功绩的赞赏敬仰,也有对其现在志不得 伸结局的怅惋。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白先勇笔下的《梁父吟》里面的王孟养遗言“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 回家乡去”,有落叶归根的遗愿,这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的精神,体现了故土之思; 王孟养等人冒死“运军火进武昌”;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遇到作战,他“说着便抢了几枚炸 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体现了报国之志; 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均是参加革命事业,在革命事业的追求中彰显生命的价值,他的命运和辛亥革命这 一国家、民族重大事件深深联系在一起,这体现了家国同构; 书房古雅的布置体现了朴公的文化情怀。“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可 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体现了文化情怀。 这些都是“壮志未酬”的“梁父吟”悲歌中唱出的家国情怀,是时代的最强音。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在本题中,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朴公回顾过去,回忆了王孟养“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 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 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等经历,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 通过朴公的语言“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 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使主旨更深刻。 本文叙述在历史上王孟养等人参加革命,表现了王孟养的英雄气概;现实中雷委员对王孟养的陈述“恩师 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等,侧面表现了王孟养的聪明才智,本文历史叙述与现实叙述相穿插,拉开了 时空,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 象,使人物更立体。 叙述现在给王孟养办追悼会,引出朴公对于往事的回忆。原文雷委员说“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 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引出下文朴公对过去的回忆;回忆过去又影响现在,朴公回忆了自己与王孟养 以前的革命奋斗过程,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他又想起了半个世 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这种过去与现实交叉叙述,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 2021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盘 徐则臣 秉义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解开唐装的上面三个盘扣,真就从怀里摸出来一个红绸子包裹。 “啊?罗盘!” “对,罗盘。”秉义说,“我爷爷娶我奶奶时,我爷爷他爹把这个罗盘给了我爷爷。我爹娶我妈时,我 爷爷把这罗盘给了我爹。……今天,星池和小宋结婚了,按照祖上的规矩,我把这个罗盘亲手交给星池。” 他把上衣盘扣扣好,捏住衣角打理整齐,再次捧起罗盘,挺胸抬头,对儿子说:“星池,来,接着。” 星池站起来,有点蒙。他走到父亲跟前,双手伸出来了还在说:“爸,我们不再跑船了啊。”“跑船不跑 船,咱们邵家都是船民。接着!” 司仪及时地鼓掌,他说:“老人家说得实在!亲友团的各位朋友,你们觉得叔叔说得好不好?好就来点 掌声!”围观的多半是船民,还有比这句话更提神的么。掌声像河水拍打船只。星池捧着罗盘退回到蒲团上。 秉义回到太师椅上,有段半分钟的空白,然后拍一下椅背,说:“今天孩子结婚,作为父母,我和老伴 很开心。都长大了。小宋的叔叔和舅舅也在场,我和老伴感谢你们,谢谢你们把小宋送过来!小宋是个好 姑娘,我们老两口会像亲闺女一样待她,请转告亲家公亲家母,请他们放心。我把星池交给小宋,我和他 妈也放心。我们希望他们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好!” 司仪插了个空,带领大家掀起了一个鼓掌热潮。 “儿大不由娘。星池今天成家立业了。咱们家世代跑船,到星池这里,上岸了。说真话,我这心里堵 了好几个月,不是想不通,是放不下。水饭吃了一百多年,饭碗到我邵秉义手里,砸了。我答应过我爹, 要把这个碗端好的。但是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想法,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活法,这个世界在变,年轻人就应该 按年轻人的想法去活,去干。我不知道星池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但我尊重儿子的决定,就像当年我爹尊 重我的想法一样。” “咱们船民的传统,儿子一结婚就分开过,分家的礼物是一条船。我和星池妈要成亲了,我爹问我要 什么样的船。我说要机动的,让机器推着船跑。我爹想不通。他说咱们船民的手艺在哪儿?在撑篙,在划 桨,在扯帆。一篙值千金。最牛的船老大都是使帆的高手,不管哪个方向来风,都能调节好帆的角度,让 船一直跑。帆都不用,你跑什么船!我说要么给我机动船,要么不要。我爹咬牙切齿地答应了,他觉得邵 家跑船的事业毁在我手里了。我没有。我把船跑得很好,我把船跑得更好了。所以,我一直在说服自己, 我们的老黄历不一定就对,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己决定。星池是有主见的孩子。在家里,我这把老骨头说 了算,但我很清楚,我这儿子一直都很有主见。” “成家立业都是一辈子的大事,星池决定了,我支持。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上岸对 船民也是个生死离别的大事。但舍得也要舍得,舍不得也要舍得。我是个老古董,但我不迷信,更不是老 糊涂。想做的尽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我相信星池。我和他妈结婚第二天,她到娘家回门,回到家迟了 一会儿,太阳落了。照咱们船上规矩,新娘子得带着太阳进门,要不会败财路。说来不怕大家笑话,那天 中午我在丈母娘家多喝了两口,眯着了。醒来后紧赶慢赶,回到家太阳还是落了。我爹气坏了,两年没跟 我们俩说话,船也不让我们跟了,怕坏了财运。我们俩就这么分家单干了。我们俩起早贪黑,三两年跑成 了微山个体运输的第一大户。我爹脸色才好看一点,有天晚上叫我喝酒,喝到位了才跟我说,带不带太阳 进门看来都行啊。” 秉义老婆实在忍不住了,直接把手伸过来,“叫你说几句,你这上天入地的一通扯!俩孩子还跪着呢。” “那小宋、星池,你们俩先起来。” “爸,你说吧,”星池说,“这些年我就没听过你说这么多话。” 小宋也说:“爸,您只管说。我跟星池听着呢。” 秉义站起来,挠挠腮帮子,扭头看老婆,“我说到哪儿了?都是你,没事瞎打断啥呀。三十多年你就没 让我痛痛快快说过。” 老婆哼一声,脸扭到另外一边,“看把你憋的!我也没见你哪天成了哑巴!” 屋里屋外的人都笑起来。 “好吧,再说最后两句。就两句。”秉义说,“这个婚礼呢,是我坚持在船上搞的。咱们家是船民,上 了岸、上了天都是船民,邵家祖祖辈辈就是船民。老祖宗都在天上看着,也在水上看着,在这一千多公里 长的大运河上看着。我得给祖宗一个交代。还有那个祖宗传下来的罗盘,传到星池手里了,怎么用是他的 事。过几年他可能回到河上了,也可能一辈子不再下水。不管下不下水,那罗盘的指针该指南的时候还指 南,该指北的时候照样指北……” (选自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船民们把如潮的掌声送给邵秉义,是因为在星池不乐意接受罗盘的情景下,邵秉义的讲话唤起了他 们作为船民的身份认同。 B. 文中的司仪在主持婚礼过程中穿针引线,带领大家及时鼓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是,在文中因话语 不多,使结婚仪式不够热闹。 C. 邵秉义坚持把婚礼办在船上,同时也支持星池上岸,既表现了他对传统船家文化的坚守,也体现了他对 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认可。 D.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突出了邵秉义热爱生活、勤奋执着,坚守传统而又开拓进取 的一代船民形象。 8. 请结合全文分析“罗盘” 的含义。 9. 文章中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是船民身份的象征;②家庭传承的罗盘;③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见证;④做人做事 必须有底线和坚守。 9. ①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情节有波澜;②表现邵秉义内心的矛盾,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展现独特 的船民文化,表达对船民传统的不舍;④引发读者对“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深化小说主旨。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但是,在文中因话语不多,使结婚仪式不够热闹”错误,从文中来看,“围观的多半是船民”,而邵秉 义的话则切中了船民们的心思,所以气氛始终很热烈,并非“不够热闹”。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物象的含义。 从“我爷爷娶我奶奶时,我爷爷他爹把这个罗盘给了我爷爷。我爹娶我妈时,我爷爷把这罗盘给了我爹。…… 今天,星池和小宋结婚了,按照祖上的规矩,我把这个罗盘亲手交给星池”中可看出,这个罗盘是家庭世 代传承的,象征着家庭传承。 从“‘爸,我们不再跑船了啊。’‘跑船不跑船,咱们邵家都是船民。接着’”中可见,罗盘是船民身份的象 征。 从“咱们家世代跑船,到星池这里,上岸了。说真话,我这心里堵了好几个月,不是想不通,是放不下。 水饭吃了一百多年,饭碗到我邵秉义手里,砸了”“我爹问我要什么样的船。我说要机动的,让机器推着船 跑。我爹想不通。……我说要么给我机动船,要么不要。我爹咬牙切齿地答应了,他觉得邵家跑船的事业 毁在我手里了。我没有”“我不知道星池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但我尊重儿子的决定,就像当年我爹尊重我 的想法一样”可见,这罗盘也是他们一代代人成长的见证,见证了邵秉义父亲当年身为船民的骄傲,邵秉 义当年的“叛逆”,如今也见证了星池这一代上岸的选择。 “我坚持在船上搞的。咱们家是船民,上了岸、上了天都是船民,邵家祖祖辈辈就是船民。老祖宗都在天 上看着,也在水上看着……我得给祖宗一个交代。还有那个祖宗传下来的罗盘,传到星池手里了,怎么用 是他的事……不管下不下水,那罗盘的指针该指南的时候还指南,该指北的时候照样指北”此处的“该指 南的时候还指南,该指北的时候照样指北”,寓意着无论外在行为如何变化,其内在本质与底线都如罗盘一 般,绝不会有所变化,即做人做事必须有底线和坚守。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手法作用的能力。 文中的插叙是指邵秉义的一番话一次次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并对照儿子现在的选择。文章从情节上来看是没 有什么大变化的,主要是船民的儿子结婚这一场景。但加上邵秉义话语中的插叙,让文章的内容变得丰富, 其对过去自己“反抗”传统,走出新路来的陈述,也让情节有了波澜。 其次,他作为船民,无比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够世世代代把传统延续下去,然而对照过去自己对传统的突 破,又知道不应该干涉儿子的选择,故而这些插叙也反映出他内心天人交战的矛盾,把一个船民矛盾又开 明豁达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已经决定要尊重儿子的选择,却仍旧忍不住插叙了许多话语,从他的话语中可以得知“咱们船民的手艺 在哪儿?在撑篙,在划桨,在扯帆。一篙值千金。最牛的船老大都是使帆的高手,不管哪个方向来风,都 能调节好帆的角度,让船一直跑。帆都不用,你跑什么船”“照咱们船上规矩,新娘子得带着太阳进门,要 不会败财路……喝到位了才跟我说,带不带太阳进门看来都行啊”等船民的风俗文化,而对这些的念叨, 以及围观船民们的热烈反应,都表现出他们对船民传统文化的不舍。 从主旨上来说,邵秉义的这番话语,也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理矛盾,更是许多传统文化面对新时代的冲击要 面临的问题:是守住传承还是应时而变。这些插叙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深化文章主旨。 四川省绵阳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喜 悦 何士光 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鸭子一半浮在水田里,一半栖在田埂上,那样清冷。在这一片遙远的、被磅礴的 大山围着的坝子上,又一个年头算是过去了! 一年一次,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哪一天才能上路呢?她不知道,也不敢打听,要是引得婆婆不高兴了, 就会把日子一直推到最后……没有想到,今年婆婆却爽快地要她在今天就动身。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 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 大清早她就起来挑水,想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来答谢婆婆的恩情。那时,雾罩还大得很,现在呢,远远的扁 担山虽然还望不见,但晨雾却不再是沉重的一片,已浮动起来,变得灰白。 她立在水井边,把扁担横在手腕上。她还很年轻,像这一隅穷乡僻壤上的姑娘媳妇们一样,乍看去并 没有照人的光彩,稍微认真一看,她的健康和美丽都叫人吃惊,明亮的眼里流露出的那种善良和温顺。婆 婆没有像往年一样,在她要回娘家的时候用难看的脸色待她。她今天能宽宽心心地上路,日子能这样地呈 现在她的面前,她就喜悦不尽了。 只一会,她就担好水桶,轻盈盈地顺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隐隐约约地,她有了一点暖意。太阳虽然 还看不见,却让人感到它正朝这一片坝子上走来,雾气也浮转得更快,乱纷纷的,好像很紧张,很快抵挡不 住太阳的光亮了。 她担着水走进灶间的时候,婆婆正蜷在灶边,往灶膛里架柴草,一双手打着颤。惠连忙倒了水,赶过 去说:“妈, 我来!”“我来烧……你看……有哪样要收拾……”婆婆说,声音有些含糊不清,脸上还像往 常那样没有一点表情。她蜷在灶膛那儿,像一块古怪而沉重的暗影,只有手掌被火光照亮手指的骨节还显 得粗大、有力。她的脾气乖戾,常常使人不安,但惠是长年和她相处的,听得出婆婆今天这样说并不是使气。 今天是要帮她早一点把饭煮好,让她早一点上路,来犒劳她一年的辛勤。 吃完了饭,她要洗碗,婆婆说把碗收拾在锅里好了。她要喂猪,丈夫已经把木桶提在手里了。这么说, 她空闲了?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个老表听说娶了惠这样好的一个表弟媳,特地来看一看,却始终没有 认真见过表弟媳一面。早上,老表很迟才起床,她已挑完水,给社里的包谷薅草去了。过后,她喂猪、洗 碗,跟着又出门做活路。收工本来很迟,她又要趁那一阵打猪草,差不多天黑才回来,在灶间吃完晚饭,收 拾好锅灶,天就完全黑下来了……而这一刻,她真的空闲了。 该换衣裳了,但她还是停了一停。让婆婆看到自己一说起回娘家就高兴,总有些不好, 今天更觉得不 好。耽搁了一会,她才低着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在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曾盼望长大了有一件毛 线衣,她以为那是人世间最好看的衣裳;后来渐渐地知道不可能,就不再想它了。衣裳是用心浆洗过的,一 走动就寒宰作响。她放轻脚步走出来。堂屋里的方桌上搁着一个细篾背篓。她心里一动,不禁偷偷地望背 篓里瞥了一眼:好几只黄颜色的旧玻璃瓶里盛着包谷酒;还有用旧报纸一份份包起来的,则多半是砂糖。 这一带的风俗,一瓶包谷酒或者一斤砂糖,就是一份带给亲戚的见面礼。 不一会,婆婆和丈夫从对面的房间里走出来。丈夫手里提着好几刀膘肥肉嫩的猪肉。 “跟亲家说,”婆婆开始嘀嘀咕咕地吩咐她,“这回简单得很,等到正月间,再……” 她的心一下子跳得更厉害,慌慌张张地连连点头,答应着婆婆的嘱咐。婆婆说了一些什么,她其实并 没有听清楚。眼前的情形差不多叫她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她微微地紅着脸,羞涩地低 下头去…… 终于,婆婆要她动身了。她轻轻地“嗯”了一声,往前去背那只背篓。 “叫长顺……背嘛……”婆婆说。 长顺,就是她丈夫,是一直站在方桌旁的。婆婆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一声不响地把棕丝编织的背篓 系子抓在手里。但是,如果当娘的不认许,他是不敢陪媳妇回娘家的。逄到这种时候,他就一声不响地闷 在自己屋里。 惠又心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一不是为了恩爱,而是为了让自家 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 经过整整一个上午的追逐,雾岚已经被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浮在那儿一动不动,留在近处的也变得 像水一样透明,抖动着,融入阳光之中,浸着水田飞入家和山林,太阳高高地照着,一点也不骄矜,又宽 阔又明净。 一眼望去,大路上没有一个人,但惠还是没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后那么一点点。他们也一直没有 说话。她只见那只背篓不停地在眼前晃动,隔一会,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赶几步,跟上他。在她 23 年的、 记得起来的岁月之中,还想不出曾经有哪一天像今天这样觉得幸福,正同有的姑娘买到了最新式的连衣裙, 有的姑娘到海滨度蜜月,有的姑娘通过了毕业论文……那样喜悦和幸福! 一片晒谷场过去了,一座烘房出现在前面,丈夫的背篓仍在摇晃,而阳光还是那样明亮,天还是那样 蓝…… 啊,冥冥之中的主宰哟,请庇佑这遥远的坝子长久平安…… (选自《翠苑》1981 年第 1 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婆婆对惠的态度突然发生了转变,不仅让惠感觉到不适应,而且从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婆婆自 己也有些不习惯。 B.小说插叙老表专程到家这一情节,意在通过老表的经历,来表现主人公辛劳忙碌的生活,让读者对惠 的认识更加深刻。 C.作为惠的丈夫,长顺的性格较为复杂:一方面爱护妻子,如偷偷准备礼物和主动背背篓;一方面又显 得怯懦,惟母是从。 D.小说结尾融入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这使得小说虽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但读来不易产 生局外人讲故事之感。 8.文中有多处对雾和阳光的描写,其功能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虽名为“喜悦”,但为什么读来却有一种“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7.B 8.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凸显迷离与愉悦。 ②反衬人物心情人,叙事性作品中环境描写的最终目的是写人,且为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升象。表达 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与快乐。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面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表达出人物的喜悦与忙碌。 9.①惠一年辛勤劳动,最后被婆婆犒劳,表现出农家妇女被压榨,任劳任怨的辛苦,表达出对她们的同情。 ②虽然过年很快乐,但对于惠这样的妈女来说是年复一年的忙碌与辛苦,在快乐中有一些抑郁。 ③整篇文章环境描写具有美感,大雾四起阳光普照,凸显大自然的美,欣慰之感。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 2021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巴音诺尔的旗 何君华 只要看到学校的旗升起来,我们就知道该上学了。 升旗的除了老那,不会有别人,因为老那是我们嘎查小学的校长。说他是校长是抬举他,因为他是个“光 杆司令”,他除了是校长,还是我们的蒙语课老师、汉语课老师、教学老师和体育老师,是我们各个正课副 课的老师。是的,整个嘎查小学只有他一个老师,他是他自己的校长。 老那叫那日苏,但没人叫他那日苏,也没人叫他那校长,包括我们学生在内,背地里都喊他老那。老那 究竟在我们嘎查小学当了多少年校长,没人说得清,我爸上学的时候他就是校长,你说得有多久。 有人说,嘎查小学创立的时候老那就是校长。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他属于创校校长。老那有个雷打不动 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升旗。一旦哪天没升旗,那意思就是学校放假。起初我们连什么是 星期都不知道,时间久了才知道一个星期是七天,只有星期天一天放假不上学。在我们嘎查,谁都不习惯 按照星期过日子,因此仍然每天还是看老那升旗没有,升旗了就赶紧催自家的孩子起床上学。 说起来,老那的“旗语”在我们巴音诺尔嘎查还真是挺实用的。我们嘎查虽然地势极平坦,但却是出了 名的“幅员辽阔”(这个词当然也是老那用半生不熟的汉语教给我们的)。不夸张地说,我们嘎查可能是整 个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中国最大的嘎查(村),各家各户住得远,升旗确实是最简单有效的联系方式。 老那吃住都在学校,平时没事也很少离开学校,学校就是他千年不变的根据地。老那如果有事,通常就 是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去苏木或是旗里乃至盟里领奖。老那有时候想不明白,他每天无非就是给孩子们教教 课,水平也不高,能力也有限,很多知识他都不掌握,很多他掌握的知识也不一定对,比他优秀的应该大 有人在,怎么他就被评上“优秀教师”了呢?老那想不通,我们也想不通,完全不知道长年一脸严肃的老 那“优秀”在哪里。 尽管想不通,但我们倒总是热切地盼望老那去参加颁奖大会。那样的话,不仅我们能放一天或是两天 假,而且老那还会给我们带回一些我们喜欢的物件儿,有时是一副羽毛球拍,有时是一副乒乓球拍。我们 就在操场上用粉笔划一条线,或是把课桌拼起来摆上砖头拉开架势打,别提有多高兴了。最让我们激动的, 是有一次老那去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领奖,那次我们不光难得地一连放了三天假,老那回来后还给我们带 回一只崭新的足球。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真的足球,所有人都疯抢着上去踢,人实在太多了,脚又不听使 唤,经常一节课也踢不上几脚,但仍然乐此不疲。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老那用自己得奖的奖金买的。老那除了给我们带回这些礼物,每次还要 买些粉笔三角板之类的教具文具,因此他回来时肩上的帆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除开这些,一定还能在袋 子里找到一面崭新的国旗。 我们嘎查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夜间风大,每天傍晚老那都要把国旗降下未收好。尽管这般爱护,可国 旗还是经不住每天的风吹日晒,因此只要有机会出门,老那就一定会买一面新国旗回来。 我们都不知道,一双破胶鞋穿了又穿的老那竟然如此慷慨。 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老那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出息,一个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一个在国 外一家顶尖科技公司任职,他们都想将老那接到他们身边去,但老那却从来没动过这种念头,一心只想留 在嘎查小学当他的光杆校长。 这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赶回去参加老那的葬礼时才偶然知道这些,一时都忍不住湿了眼眶。如今, 巴音诺尔小学早就不在了,整个巴音诺尔嘎查也已经异地搬迁安置,但我们所有人都决定回去看一看,因 为那里曾经有一面旗,指引着我们年少求学的路,也将永远指引我们人生的路。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 年第 18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写“学校的旗升起来”,既照应标题,又呼应结尾,使结构完整,并激发读者思考“旗”的深刻 含义。 B.小说借“我们”想不通老那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知识不准确,怎么就被评上“优秀”来激发读者的探 究欲望,去寻找老那“优秀”在哪里。 C.小说用细节“一双破胶鞋穿了又穿”“帆布袋子总是鼓鼓囊囊”“一定还能在袋子里找到一面崭新的国旗” 塑造了老那坚守清贫、甘于奉献、关爱学生、热爱祖国的乡村教师形象。 D.“我们”参加老那的葬礼时“忍不住湿了眼眶”是因为“我们”以前不理解、不尊重老那而感到愧疚。 8.结合文本分析“旗”这一物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6 分) 9.小说在叙事方面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6 分) 7.D 8.(6分) ①情节方面:旗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全文。小说的主要情节升旗、旗语、买新旗都围绕“旗”而展 开。 ②人物方面:旗映衬出老那热爱祖国、关爱学生、慷慨无私的高尚人格。老那升旗、买新旗是为 提醒学生上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体现了他心中的大爱。 ③主题方面:旗象征以老那为代表的乡村教师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爱的陪伴,对学生人生道路的指 引。 (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以第一人称“我们”为叙述人称,用“我们”的所见所闻来展示情节,使小说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小说以“讲述”为主,老那的事迹和人物形象主要通过“我”的讲述得以呈现展示。 ③补叙。“我们”不知道的老那的其他情况在文末用补叙来补充交代,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叙述者和小说中人物身份的重叠。“我”既是叙述者,也是老那的学生,既可以在讲述中保留讲述者 的个人化腔调,又可以自由地表达作为学生的看法,抒发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两种身份重叠带给读者别样 的阅读感受。 (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2021 届高三 4 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本一: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 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第 3 页 /共 8 页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 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 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 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 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 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 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 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 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 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 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 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 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 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 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 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 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 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地。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 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癌的起源。蘑 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文本二: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 阿来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 是叙写?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 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 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 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梁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 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 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 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 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 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 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说是从语言展开的,语言一旦 展开,叙事就已经开始了,但难道小说就是从头到尾地把一个故事言说一遍吗?如果我们只是重复一个事 件,重复一个故事,这样的小说具有审美的意义?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 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多丽 丝•莱辛说,我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我需要写作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在倾听,写作的时候在倾听,在倾 听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译是:我在倾听一种腔调。换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 就是她在等待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 的。 (选自《当我们读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大多数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这类小说进入一个故 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因此没有可读性。 B.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两者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的地方在于叙写强调动态性,需要 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强调完整性。 C.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简单但叙事具有动态性,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 时代的关系,表达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的宏大的主题。 D.作者在文本一中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手法,不仅仅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 而且根据作者的写作需求进行延宕,具有美学效应。 8.阿来认为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请结合文本二,概括作者 “叙写” 的特点。(6分) 答: ▲ 9.作者认为小说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文本一具有“诗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7.D(A.文中只说今天的很多小说的叙述缺乏美学效应与观赏性,“因此没有可读性”属偷换概念。 B.“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错误,叙写和叙述不是表里关系,从“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 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可见,它们是不同的表达形式,“叙述强调完整性”于文无据。 C.“表达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的宏大的主题”有误,小说有多重主题,除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这一主 题,还包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对人性温暖的呼唤。) 8.(1)小说叙事要注意节奏,跌宕起伏,要有灵动之美。(2)小说叙事要语留三分,意在言外,要有 含蓄之美。(3)叙写要有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或语言风格。(每一要点 2 分) 解析:根据“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 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 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可见,小说叙事要注意节奏,跌宕起伏,要有灵动 之美。根据“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 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可见,小说叙事要 语留三分,意在言外,要有含蓄之美。“换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她在等 待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的”可见, 叙写要有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或语言风格。 9.(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如“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 形象地描绘出松茸的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形象地写出阿妈斯炯因为丹雅千方百计找 到了她的蘑菇圈而感到愤怒。(2)运用反复、叠词等手法,如反复出现的“你怎么可能知道”,叠词如“树 叶湿淋淋的”“水滴簌簌落下”,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运用整句,如“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 盘曲裸露的树根”,使小说的语言有一种整饬之美(或:“句式整齐”)。(3)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感情渗透 进作品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润着 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之美、语言之雅,体现出抒情性。(每一要点 2 分) 解析:“诗”的风格,可以从表现手法、用词和句式特点来分析,诗歌用来传情,故而也可以分析作者 的思想感情如何融入文本中。 从表现手法看,“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运用拟人, 写出松茸生长的自然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运用比喻,写出阿妈斯炯对丹雅偷偷找到 她悉心保护的蘑菇圈的愤怒,让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歌的形象性。 从用语特点来看,阿妈斯炯的语言多重复,如“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你们这些 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富有诗意,“你怎么可能知道”“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我 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等则加强了情感表达,让文章语言情感充沛。用词多叠词“湿淋淋” “簌簌”等,富有音韵美:从句式来看,还多用整齐的句式,如“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 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 炯……”等,让文章富有结构上的整齐美。 从作者情感来看,对于蘑菇圈的描写,“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 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 而有些枯黄……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 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等句子,把山林间的 景象与动植物都描摹得栩栩如生,形象可感,透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深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