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教学课件

ID:678655

大小:3.11 MB

页数:91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 探索求知之路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 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 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 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 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时议论文的常识 3.驳论文的论证方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读课文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慨叹 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有所感触而叹息。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 的欺骗手段。 哄骗。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 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kǎi xuán kuāng miǎo máng 前仆后继 pū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 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敌方的论点 和论据,并讨论其逻辑关系,再找出作者 的正面论点和论据,然后尝试用提纲的形 式显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 •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 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 再自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实;现 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 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 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 国民党反动统 治者及其御用 文人 所有的中 国人 精读课文,质疑解难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论据不能证 明其论点突破口 是信“地” 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驳论证)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 自信力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 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 2.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 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敌论点中:“中国人” 敌论据中:“我们”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 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3.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 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 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 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 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 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 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 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 结起来抗日救亡。 5.“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 辞?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 过自己。 “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 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6.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1)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 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 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 分别指什么?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 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揣摩语言,体味深义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广大人民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 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所有的中国人。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揣摩造语的新奇: “自欺力”“他信力” “自欺力” “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 “自” 和 “他” 、 “信”和“欺”两组反 义词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 刻的讽刺意味。 1.尖锐犀利,带嘲讽意味,富有战斗力。 2.巧妙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大大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言特色 同学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 民族,今天的我们还会更坚定地说:中国人从来 都是有自信力的。 请以“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为题,写一篇议 论文. 作业:布置作业 18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 国当代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 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 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 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 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 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 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 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 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 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 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 《怀疑与学问》。 导入 情境导入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 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 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 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 《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 等。 作者简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重难点)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重难点) 字词积累 顾颉刚 程颐 折扣 萤火 停滞 虚妄 塾师 譬如 视察 凶险 盲从 墨守 步骤 懒惰 思索 (jié) ( yí) (yíng) (zhì) ( shú) 字音认读 (pì) (zhé) (wàng) (chá) (xiǎn) (mánɡ) (suǒ)(zhòu) (duò) ( mò) 不攻自破: 停滞: 启迪: 盲从: 大儒: 流俗: 辨伪去妄: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 事物的荒谬。 词语补注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引导、启发。 盲目地附和随从。 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1.阅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 论点。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作为论点。 2.本文开头有何特点? 3.分别概括第三、四、五、六段的内容。 4.找出中心论点统率下的两个分论点。 整体感知 指导自读课文(边读边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可看开头名 言)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提示:可看文章 第六段,承上启下句子)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一段:“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第三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四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 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五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 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六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文 章各段的段义。 • 事实论据:(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3)听说“腐 草为萤” (4)戴震善问的例子 • 道理论据:(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 疑”—张载;(3)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 -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 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 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逐段理解课文 1.第一、二 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句运用了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 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 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 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2.第三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是运用了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3.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4.第四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5.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 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是否可以去掉第 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6.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 是盲从,便是迷信”)和道理论证(孟子所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 来的。 思 考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 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 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者 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证 明 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 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6段):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 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4.第六段(9)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 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 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 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 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 以不能改为句号。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 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 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中心思想   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你一定 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 最深刻的一次,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 记叙文。题目自拟。 作文练习 19* 谈创造性思维 (美)罗迦·费·因格 观察图形,你能看出的有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 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也就是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个观点的。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 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 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 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 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 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 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提 炼论点。(重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重 点) 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 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 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据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 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有举例 论 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给画线字注音。 压榨 汲取 透彻 根深蒂固 渊博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zhà) (jí) (ch è) (dì) (yuān bó) (qiè) (zī) (y ù) (h ē ng) 解释下列词语。 (1)汲取:吸取。 (2)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3)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4)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5)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形容毫 无 成绩。 (6)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 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暗点文章的标 题,并告诉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 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 的来,并说明理由。 A.惟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B.惟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C.惟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D.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即: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论点) 3.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 得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更能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同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问题,也 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写法。 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 1.围绕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段-第3段)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第4段-第8段) 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第9段-第12段) 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第13段)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渊博的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 识;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3.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轻而易举地就 能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 逐渐充实;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 有创造力的人会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分析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1.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举例论证,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 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 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 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道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 识”。 2.文中“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 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中的“之一”能不能删 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之一”表示根据有很多,如 果删掉了就变成了根据只有一种。这体现了议 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3.本文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哪些? 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引用的成语、语录颇多,增加了文章语言的 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 动处生动,其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是否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呢? 谈 创 造 性 思 维 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 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分析问题:探 求第二种答案 有赖于创造性 思维 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 备三个要素。 必需 要素 区分 根据 a. 渊博的知识 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 意识 c. 持之以恒的毅力 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 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第一PPT模板网-WWW.1PPT.COM 20* 创造宣言 陶行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 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 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 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 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 造宣言》。 新课导入 1.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 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目标 (1891~1946),安 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 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 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 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 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 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 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 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 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 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走近作者 陶行知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 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 鼓动性强。 懒惰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字词积累 lǎn duò dùn nuò huàn guàn gài 【画龙点睛】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 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 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意为自己瞧不起自己, 甘于落后或堕落。 字词积累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 入绝境。 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 及哪些方面? 整体感知 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 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 观点的句子, 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 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 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 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 章的中间部分。 3.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 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 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 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 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 入绝境,等死而已。 4.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5.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 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 种论证方法。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 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6.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 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 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 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 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 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 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 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品评文章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 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 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 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 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 ;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 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 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 ;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 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 ,人人都可以创造。 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 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 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 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 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 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 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 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 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 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 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陷入绝境   客观 主观 缺   乏   自   信 认识自我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 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 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 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 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小 结 创造宣言 驳—        举例        立 环境太平凡  (石头——不朽的塑像)    时时 生活太单调  (监牢里——《正气歌》)   处处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音乐家)  人人 太无能了  (慧能——传黄梅教义)  走投无路  (玄奘——取得佛经)  创造 以“感悟自信”为题,反省自己不能创造的 借口,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可以运用上 课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课后作业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