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二《赤壁赋》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二《赤壁赋》 含答案

ID:677752

大小:567.6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 届高三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二《赤壁赋》 一、 挖空练 习 请 解释 加 点的 字,翻 译划 线 的句 子 ,注 意活 用 和句 式 。然 后结 合 教材 的 注释 和 课堂 笔 记,用 红笔 进 行 订正 ,不懂 之处做 出标志 。 9.赤 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十五。朔,月初一。晦,月末】,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 然。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助记:断绝】。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助记: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而问 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助 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夏口,东( )【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武昌。山川相缪( ),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 )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 ) 【助记:注意后文无动词】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 ( )况吾与子渔樵( )【助记:渔夫樵夫】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 )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 )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 盖将自( )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助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 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 )笑,洗盏更( )【助记:更换】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 )枕藉乎 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 )。 二、 巩固练 习(注 :本部 分与挖 空有重 合之处 ,可 酌情删 减) (一 )通假 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通“ ”, ) (二 )古今 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 )一词 多义 1.望 七月既望( )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 2.如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如泣如诉( )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万事如意( )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突如其来( ) 3.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 )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 少不更事( ) 4.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并序》)(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查明属实(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5.横 白露横江( )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 天姥连天向天横(《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 (四 )词类 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 作动词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2)下江陵 ( ) (3)顺流而东也 ( ) (4)歌窈窕之章 ( ) 2.名词 作状语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3.名词 的意动 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 的使动 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 ) (2)泣孤舟之嫠妇 ( ) 2.动词 的为动 用法 哀吾生之须臾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 词作动 词 (1)正襟危坐 ( ) (2)不知东方之既白( ) (五 )判断 下列文 言文句 式的类 型并翻 译 1.固一世之雄也。 ( ) 翻译: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翻 译 :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翻译: 4.何为其然也?( ) 翻译: 5.而今安在哉?( ) 翻译: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翻 译 :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翻 译: 8.相与枕藉乎舟中。 ( ) 翻译: (六 )语句 翻译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翻译: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翻译: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翻译: (七 )文言 素读断 句 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客 曰 月 明 星 稀 乌 鹊 南 飞 此 非 曹 孟 德 之 诗 乎 西 望 夏 口 东 望 武 昌 山 川 相 缪 郁 乎 苍 苍 此 非 孟 德 之 困 于 周 郎 者 乎方 其破荆 州下江 陵顺流 而东也 舳舻千 里旌旗 蔽空 酾酒临 江横槊 赋诗固 一世之 雄也而 今安在 哉 2.苏 子 曰 客 亦 知 夫 水 与 月 乎 逝 者 如 斯 而 未 尝 往 也 盈 虚 者 如 彼 而 卒 莫 消 长 也 盖 将 自 其 变 者 而 观 之 则 天 地 曾 不 能 以 一 瞬 自 其 不 变 者 而 观 之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而 又 何 羡 乎 且 夫 天 地 之 间 物 各 有 主 苟 非 吾 之 所 有 虽 一 毫 而莫 取 三、 文化常 识 1.赋始于战 国,盛行于汉。介 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是一种形式比较 自由的文体。它主 要有三个特点: (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2.苏轼、苏 洵、苏辙,均以文 学名世,世称 “三苏”;与汉末 “三曹父子”(曹操、 曹丕、曹植)齐 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壬戌:古 人常用天干十个字 和地支十二个字循 环相配来表示年月 日的次序。这里指 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4.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5.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6.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都是星宿名。 7.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8.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9.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四、 常用文 言实词 积累 021—025 21.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________《过秦论》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________《鸿门宴》 (3)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凉州词》 (4)乃曰:“吾忘持度。” ________《郑人买履》 (5)一夜飞度镜湖月 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6)予怀怆然……因自度此曲 ________《扬州慢》 (7)崔九堂前几度闻 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 (8)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________《荆轲刺秦王》 (9)秋月春风等闲度 ________《琵琶行》 (1)量,计算 (2)推测,估计 (3)过 (4)尺寸,尺码 (5)通“渡”,渡过,越过 (6)谱写 (7)量词, 次、回、个 (8)常态 (9)度过 推导 提示:“度”本义为 “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 ”之义。心里“计算”表达 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成 语 助 记 : 审 时 度 势 置 之 度 外 度 日 如 年 风 度 翩 翩 普 度 众 生 金 针 度 人 以 小 人 之心 度 君 子 之 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迁 移 练 习 : 宋 妻 往 市 买 鞋 , 途 遇 小 涧 , 一 跃 度 ( ) 之 , 至 市 方 忆 忘 度 ( ) , 徘 徊 几 度 ( ) 欲 反 . 度 ( ) 之 再 三 , 则 度 ( ) 其 夫 脚 之 大 小 , 未 成 , 反 家 , 其 夫 见 妻 空 反 , 以 为 玩 乐 无 度 ( ) , 责 其 不 知 以 脚 度 ( ) 鞋 之 大 小 。 后 人 度 ( ) 曲 词 讽 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 ),岂不谬哉? 实战 高考: (2019·全国卷Ⅰ)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度:制度 (2017·山东高考)贞度叔陵将有异志 度:推测,估计 (2015·江苏高考)以法度检束士 度:制度,法度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________《劝学》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________《六国论》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_______《师说》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鸿门宴》 (5)觉今是而昨非 ________《归去来兮辞》 (6)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________《逍遥游》 (1)不,没有 (2)不是 (3)不是 (4)非常:意外的变故(5)不对的,错误的 (6)非难,诋毁,毁谤 推导 提示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 ”。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 的,故而虚 化为否定副词。 成 语 助 记 : 大 是 大 非 非 亲 非 故 非 我 族 类 今 非 昔 比 人 非 圣 贤 , 孰 能 无 过 文 过 饰 非 物 是 人 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迁移 练习: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 )有兵家之能而灭秦 。 少者非( )之,曰:此言非( )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实战高考: (2019·全国卷Ⅰ)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非:不是 (2019·全国卷Ⅱ)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非:非难 (2019·浙江高考)少年间是非子相者 非:反对 (2019·江苏高考)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非:不是 (2018·浙江高考)太初(颜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非:不是 (2017·全国卷Ⅲ)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非:不是 (2017·天津高考)父未尝笞,母未尝非 非:责难,认为不对 23.复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________《捕蛇者说》 (2)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山重水复疑无路 ________《游山西村》 (4)幸复得此妇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1)恢复 (2)再,又 (3)往复 (4)又 推导 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 ”“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 ) “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 助记: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迁移 练习: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 。江南成名找之 ,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 ,水复( ) 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 ,顷之,又复( )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 ,成名不敢 出言以复( ),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 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 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 )往。 实战 高考: (2019·全国卷Ⅰ)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复:又 (2019·全国卷Ⅱ)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 复:收复 (2019·天津高考)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 复:又,再 (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复:恢复 (2018·全国卷Ⅰ)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复:又,再 (2018·全国卷Ⅲ)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复:又,再 (2018·江苏高考)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复:又,再 (2017·全国卷Ⅱ)王无复言 复:又,再 (2017·浙江高考)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复:重复,反复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秦贪,负其强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6)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________《六国论》 (7)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________《祭十二郎文》 (1)背东西,以背载物 (2)担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4)对不起,辜负 (5)违背,背弃 (6) 失败 (7)辜负 推导 提示:“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 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 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 语 助 记 : 忘 恩 负 义 忍 辱 负 重 负 荆 请 罪 负 屈 含 冤 负 隅 顽 抗 久 负 盛 名 披 裘 负 薪 皇 天 不 负 有心人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迁 移 练 习 :赵 国得 和氏 璧, 秦王 闻 之, 负( ) 强以 城十 五求 之。 赵 国之 臣纷 议, 蔺 相如 以为 必许之.以负( )秦曲。赵王召相如负〔 )和氏璧往之 。相如临行曰:“必不负( ) 赵 。” 至 秦 ,秦 王 不 睬 , 相如 知 秦 王 负( ) 约 ,令 从 怀 璧 归 赵。 后 人 评 曰: 秦 王 有 妇人 之 仁 , 若 执意求之,则胜负( )不易量。 实战 高考: (2017·浙江高考)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 负:对不起,辜负 (2015·安徽高考)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负:依仗,凭借 25.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2)今已亭亭如盖矣 ________《项脊轩志》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________《赤壁之战》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________《六国论》 (6)盖亦反其本矣 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 (1)大概 (2)车盖 (3)超过,胜过 (4)大概,大约 (5)表示原因 (6)通“盍”,何不 推导 提示: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 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 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 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成语 助记: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迁 移 练 习 : 姚 鼐 游 泰 山 , 路 有 树 , 枝 枝 相 覆 盖 ( ) , 其 叶 如 盖 ( ) 。 登 之 愈 难 , 忆 项羽气盖( )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 )古人遗之。 实战 高考: (2019·天津高考)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盖:大概 (2019·浙江高考)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盖:大概 (2018·江苏高考)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盖:大概 (2018·浙江高考)死时盖年四十余 盖:大概 ((2017·浙江高考)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 盖:大概 (2017·江苏高考)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盖:发语词,因为 五、 常用文 言虚词 积累 05:其 作用 例 句 解释或翻译 代 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他(们)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始得西山宴游记》)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那个 指示代词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其中的 副 词 测度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大概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呜呼!其真无马邪?(《马说》) 难道 婉商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可要 连 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还是……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__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________《六国论》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________《六国论》 5.独其为文犹可识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________《捕蛇者说》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9.距其院东五里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________(解释加点“其”)《祭十二郎文》 12.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师说》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14.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________《祭十二郎文》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________《伶官传序》 17.苍天者,曷其有极 ________《祭十二郎文》 18.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19.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实战 高考: (2019·全国卷Ⅰ)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 (2019·全国卷Ⅰ)人人各如其 意所欲出 其: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的 (2019·全国卷Ⅰ)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其:指示代词 ,表远指。译为“那 ” “那些” (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 议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19·全国卷Ⅱ)公叔座知其 贤,未及进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19·全国卷Ⅱ)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 傅公子虔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19·全国卷Ⅲ)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 北 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2019·北京高考)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 间者也 其:指代第三人称,它们 (2019·北京高考)如轮如机,其 孰能知之 其: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2019·天津高考)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 细也 其: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2018·天津高考)兼而有者,其 吾友杨君乎? 其:表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17·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 为琅邪相,豪猾并兼…… 憙下车,闻其 二孙杀人事未 发觉 其:第三人 称代词,他的 六、 作文素 材积累 1.豁达 开朗的 心境能 助你穿 越荆棘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守望 心中那 轮圆月 ,不要 让它丢 失了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明星稀”“挟飞 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七 、能 力提升 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需断句,划横线部分需翻译句子,加点字是文化常识。 2019 全国 二卷 商君 传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 )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 )姬 姓也,鞅少好刑名( )之学,事( )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 进( )。会( )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 而听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 )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 者,将修( )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 ),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 )中( )吾君?吾 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 )强国之术说( )君,君大说( )之耳。”孝公 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 )己。卫鞅曰:“疑( )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 ( )可以强( )国,不法( )其故( );苟可以利( )民,不 循( )其礼。”孝公曰:“善。”“治( )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 ) 古。故汤武 不循( )古而王( ),夏殷不易( )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 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 )定变法之令。 令行( )于民期年( ),秦民之( )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 ) 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将法( )太 子。太子,君嗣( )也,不可施刑,刑( )其傅公子虔,黥( )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 )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 )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 ),乡 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 )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 ) 而伐魏。卫鞅伏( )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 )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 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 ),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 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 )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 秦封( )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一、戌之秋 ,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望:十五。朔,月初一。晦,月末 】,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 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不一会儿),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 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通“凭”,乘)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人世超然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形似桨的划船工具)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唱和)之。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像一缕不断的丝线)【助记:断绝】。舞(使起舞)幽 壑之潜蛟,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衣端坐。危,端正。 联系前文“正”)【助记: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为 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向西)【助记:注 意后文动词“望”】望夏口,东(向东)【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 环绕,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当)其破(夺取)荆州,下(攻占)江陵,顺 流而东(向东进发)【助记:注意后文无动词】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本 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助记:渔夫樵夫】于 江渚之上,侣(以……为伴侣)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哀吾 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偕同)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屡次多次)得, 托(寄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那)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也。 盖将自(从)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连……都)【助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 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假如)非吾之所有,虽(即 使)一毫而莫取。惟(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禁 止),用之不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重新)【助记:更换】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相互)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发白,即天亮)。 二、(一)冯 凭 乘 (二)1.白茫茫的水气 2.旷远的样子 (三)1.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远看,观察/盼望,希望/希望,念头/声望 2.往/如同/及,比得上/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者/顺,符合/用于“如……何”,表对付或处置之意/形容词 词尾,“……样子” 3.一会儿,不久/数量少,不多/缺少/shào,年轻的人/shào,年轻 4.这里指劝人饮酒/隶属/属于/连缀/通“嘱”,嘱托/等辈、类/等辈/系;是/家属;亲属 5.笼罩/横握/横放/遮断/广远/跨越,横渡 ( 四)(一 )1.(1)打 鱼砍 柴 (2)攻 占 (3)向 东进 军 (4)吟 诵 2.(1)向 南 (2)向 西;向 东 3.以 … …为 侣;以……为友 (二)1.(1)使……起舞(2)使……哭泣 2.为……哀叹 (三)(1)整理 (2)显出白色 (五)1、2.判断句 1.(曹操)本是一位盖世英雄。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3.被 动句 这 不是 曹操 被周 郎打 败的 地方 吗 ?4、 5.宾 语前 置句 4.(曲 调)为 什么 这样(悲 凉)呢 ?5.然 而如 今 在哪 里呢?6、7.状 语后 置句 6.我 和客 人在 赤壁 之下 泛舟 游览 。7.月 亮从 东山 上升 起,在 斗宿 和牛 宿之 间停留。8.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大家)在船中相互枕躺在一起。 (六)1.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着明月的诗篇,吟诵着“窈窕之章”。(采分点:属、歌) 2.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采分点:舞、泣) 3.何 况 我 和 你 在 江 边 捕 鱼 砍 柴 ,与 鱼 虾 作 伴 ,以 麋 鹿 为 友 ,(在 江 上 )驾 着 一 只 小 船 ,举 起 用 葫 芦 做 成 的 酒 器 相互敬酒。(采分点:渔樵、侣、友、属;状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 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采分点:寄、渺、哀) 四 、21.度 宋妻往市 买鞋,途遇小涧 ,一跃度(越过 )之,至市方忆 忘度(尺码 ),徘徊几度(次) 欲反.度(考虑 )之再三 ,则度(估计 )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 ,其夫见妻空反 ,以为玩乐无度( 限 度) ,责其不知 以脚度(衡 量) 鞋之大小。 后人度(创 作) 曲词讽之, 以为其家如国,无法 度(法 度), 岂不谬哉? 22、非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 非(反 对)之,曰:此言非(错 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 ,水复( 重 叠,繁复 )荡漾,成名掷一石子 ,波浪顿生 ,顷之 ,又复(恢复 )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 名不敢出言以复(答 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 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 , 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 )往。 24.负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 )强以城十五求 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 许 之.以负(使承 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 背着 )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 )赵。”至 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 背弃 )约,令从怀璧归赵 。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 ,若执意求之,则 胜负(失 败)不易量。 25.盖 姚鼐游泰 山,路有树 ,枝枝相覆 盖(遮盖 ),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 ,忆项羽气 盖( 超 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 概)古人遗之。 五、1~3 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4~5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6. 第一人称代词“我”。7~10 指示代词“那”“那些”。11~12 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3. 表 示 祈 使 语 气“ 应 当 ” 。 14.代 词 , 他 的 。 15.表 示 反 问 语 气 “ 难 道 、 哪 里 ” 。 16~ 17 形 容 词 之 前 , 起 强 调作用。18~19 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七、 ② 2019 年全 国二卷 商君列 传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公子也(句式:判断句),名鞅(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 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姓公孙氏,其(代词,代他的)祖本(本来)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 ,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 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 水,以姬为姓 )也,鞅少好刑名之 学(刑,通“形 ”,指形体或事实 。名,指言 论或主张。战国时以申不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 ,强化上下关系。),事(侍奉 。 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知道。见《烛之武退秦师》“君 知其难也”)其贤,未及(来得及。见《荆轲刺秦王》“不及召下兵”)进(推荐)。会(适逢,正赶上。 见《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全) 国而听之。王即(如果)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已经,之后。见《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 死,鞅闻秦孝公下令 国中求贤者,将修(整治)缪公之业,东复侵地 ,乃遂西入秦 ,因(通过,见《廉颇 廉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拜见。见《曹刿论战》“曹刿请见”) 孝公。公与语(谈论。见《论语》“食不语,寝不言”),数日不厌(满足 。见《烛之武退秦 师》“何厌 之有”)。景监曰:“子何以(相当于“以何”,译为“凭借什么”)中(合乎,打动,见《劝学》“其 曲 中规 ”) 吾君 ? 吾 君之 欢 甚也 。 ” 鞅 曰: “吾 以强 国 之 术说 ( shuì, 说服 。 见 《鸿 门 宴》 “范 增说 项 羽曰”)君,君大说(yuè,通“悦”,对……感到高兴。见《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 之耳。”孝公既用卫鞅 ,鞅欲变法 ,恐天下议(非议)己。卫鞅曰:“疑(犹豫不定 )行无名 ,疑事无功。 圣人苟(如果)可以强(使……强)国,不法(效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遵守)其礼。”孝公曰: “善(好,表示应答之词。见《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善 ”)。”“治(治理,见《陈情表》“伏惟 圣朝以孝治天下”)世不一道(方法,途径。见《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便国不法 古 。故 ( 所 以) 汤 武不 循 古而 王 (wàng, 名词 用 作 动词 , 称王 。 见《 鸿 门 宴》 “沛 公欲 王 关 中” ) ,夏 殷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见《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反古者不可非(责难。见《逍遥 游》“举世非之 而不加沮”),而循礼者 不足多(赞扬)。”孝公曰 :“善。”以(让)卫鞅为左 庶长(秦 国的爵位共二十等。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卒(终于。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 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一年),秦民之(到)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在这个时候。见 《廉颇廉相如列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 或公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实行。见《师说 》“余嘉其能行 古道”),自上犯之。”将法(依 法惩办)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遵从,服从)令。行之十 年,秦民大说(通“悦”),道(道路。见《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不拾遗(遗 失的东西),山无盗贼 ,家给(供。见《荆轲刺秦王》“给贡职如郡县 ”)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秦国的第十六等爵 位)。居(度过一段时间)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派 遣)卫鞅将(率领。见《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 袭虏魏公子卬,因(趁机。见 《 鸿门 宴 》“ 因 击沛 公 于 坐” ) 攻其 军 , 尽破 之 以归 秦 。魏 惠 王 兵数 (shuò, 多次 。 见 《鸿 门 宴》 “范 增数目项王”)破于(介词,被。见《师说》“不拘于时 ”)齐秦,国内空 ,日以削,恐,乃使使(派遣 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见《荆轲刺秦王》“使使以闻大王”) 割河西(指黄河以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离开。见《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安邑, 徙(迁移。见《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 冥也”)都大梁 。梁惠王曰:“寡人恨(遗憾。见《出师表》“每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 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