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记叙文之“翻转法”“巧合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记叙文之“翻转法”“巧合法”

ID:677670

大小:23.1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记叙文之“翻转法”“巧合法” 一、翻转法 记叙文中的“翻转手法”,是指写人叙事时,并不只依照某种固有线索水到渠成 地推进情节,并最终推演出顺理成章的结局,而是在行文过程中,陡起波澜,以“意 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内容,突然改变故事发展的方向,人为制造读者阅读心理的巨 大落差,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的一种写作技法。 翻转手法应用于日常作文中,需要写作者对写作材料具有极高的驾驭力。此种技 法,运用得当,可以使平常素材因布局的精妙而焕发出意想不到的神采。运用不当, 即是故弄玄虚,弄巧成拙。 在记叙文中运用“翻转手法”,通常有如下四种方式: 一、人物言行大翻转。此种翻转,主要指作品中的人物,出于某种目的,在面对 一件具体事件时体现出语言和行动前后不一致。比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 处理狗咬人事件时随着狗主人身份变化而说的那些话,就属于非常经典的翻转手法。 日常作文中,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不一致来谋篇布局,不但有利于推进故事情节 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利于表现人物个性,深化文章主题。例如,要想塑造一个虚伪的 人物,就可以先竭力描绘他的一些表面看来很闪光的语言和行动,并通过这样的言行, 极力提升他的形象,然后,在结尾处突然通过某一细节(和第三人说的话,写在纸上 的话等)揭开真相,如此,伪君子的个性便不言自明。再如,要想表现亲情的厚重, 也可以先描绘他们在和“我”交流中说出的一些话,做出的一些事,再通过他们和第 三人的话语(或另一场合下的表现)来形成前后言行的翻转,以此揭示他们对“我” 的关爱和呵护。 二、人物性格大翻转。此种翻转,和“言行翻转”的主人公为了某种目的而有意 说假话做假事不同,它突出的是主人公自身命运变化的无法抗拒性。这样的翻转,常 和重大变故相关联。写作这样的文章,目的也常在于以一个人的性格的翻转,来体现 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其由勤快顺眼而最终沦为“木 偶人”的性格大翻转,除了表现祥林嫂这一个体的命运悲剧外,也表现整个社会的悲 剧性。再如《龙须沟》中的程疯子,由解放前的“疯子”到解放后的正常人的性格大 翻转,同样是起到表现社会生活画卷的作用。日常写作中,可以运用此法来体现作者 对某些现象的个性化见解。例如,可以通过对某个同学在某次大考之后性格的变化, 来体现出考试对其心灵的巨大影响力。当然,这样的变化,可以是考出了好成绩而重 获自信,也可以是考出差成绩而从此一蹶不振。 三、情节结构大翻转。此种翻转,全在于“不合理中的合理”。常表现为故事本 该沿着甲线路发展,却偏偏要跑到乙线路上去;而当读者已认同其在乙线路上运行时, 却又或是回到了甲线路,或是再跑到丙线路上去。如此,故事情节总以出乎意料的方 式出现,文章也就富有波澜。此法在侦探故事中最为常见。 以此法写作,多可表现一些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例如以《奇遇》为题的作文,要 想把“奇”表现得富有波澜,就必须在行文中多设计一些情节上的翻转。倘能形成两 次以上的大逆转,故事的可读性也就随之而生了。当然,依旧不能故弄玄虚。 四、故事结局大翻转。此种翻转最为常见,即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法”。总是 先将故事沿着一条预设的路径层层推向高潮,把读者的阅读注意和阅读情感全部吸引 到这条路径可能导致的一种结局中去,而在即将达到终点时,却陡转笔锋,通过另一 种结局的突然呈现,平地生波,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例如传 统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就是先竭尽全力描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朝思暮想 日夜渴盼,而当读者的情感亦被引入于勒发了大财的路径之后,却在结尾处突然点明 真相。这样的结局,令读者既不胜惊愕,又感觉合情合理。如此,故事有了较强的可 读性,主题意义的深刻性也得到很好展现。 【典例赏析】 乘车奇遇 唐泽金 星期天,无聊,漫无目的地闲走。公交车来了,随着上车的人流就上了车。我搜 遍自己的口袋,才发现除了 1 元人民币,就是平时抽的香烟和打火机,其它什么也没 有。幸好是公交车,只要一元钱,不然会闹出笑话。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我悠闲地 闭着眼睛,听着人们发出的不同声响,真有点无心于事的感觉。到了终点站。下车时, 掏香烟发现裤子口袋里多了张纸条:“一个大老爷们出门一个子都不带,丢不丢人啊!” 单位派我出差,去办一件小事。有了星期天的经历,我揣了个破钱包,除了车票 钱,里面还多放了 3 元钱。到了终点站后,口渴了买纯净水,掏出钱包,钱还在,里 面多了张纸条:“我们不是乞丐,请不要侮辱我们的职业,谢谢。” 又得乘车了,我还是揣上那个破钱包。这次,我在钱包里面装了张 100 元假钞。 到了终点站后,发现假钞依旧在,钱包里多了张纸条:“私藏大面值假钞是违法行为, 请自觉去相关部门上交,谢谢。” 我开始觉得有意思了。再乘车时,我在信封里装了张前几天的海峡人才报,放到 口袋里,鼓鼓囊囊的,挺像那么回事儿。到了终点站后,发现信封还在,拿出报纸一 看,报纸被换成了最新的海峡人才报,外带 1 张纸条:“现在是咨询时代,及时更新 信息,才能把握机会,赢得成功!” 好玩,再乘车,我在腰间的手机袋里放了个玩具手机。到了终点站后,手机仍在, 多了张纸条:“请不要开此玩笑影响我公司正常工作,谢谢。” 真好玩,我拿了把玩具手枪插在腰间。到了终点站后,发现枪不见了,裤腰里被 塞了张纸条:“最讨厌你们这些抢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没收作案工具!” 无聊,我正准备上车,结果人太多没挤上去。正等下一班车的时候,我一摸口袋, 发现多了 20 元钱,还有张纸条:“大哥,干我们这一行的,整天担惊受怕的也不容易, 敬上 20 元钱,您想去哪就打车去吧,请您别再整我们了!” 【点评】 这篇颇具黑色幽默色调的小小说,属于典型的“翻转法”作品。“我”与小偷的 七次交锋中,第一次是无意识行为,后六次为有意为之,此为作品中的第一个翻转。 前六次都是在车上收到的纸条,第七次是在车下收到纸条,此为第二个翻转。前六次 乘车,每次都收到一张颇具嘲讽色彩的纸条,第七次收到哀求的纸条,此为第三个翻 转。三种翻转,方式各异,但整个作品的主题却始终统一为揭露小偷横行的事实。作 者创作本文,不过是借这几次翻转,既提醒读者留心自己的口袋,更提醒有关部门要 加大打击力度,惩治小偷的行为。 二、巧合法 巧合法是叙事文学中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揭示必然规律的一种创作技法。这里的巧合, 主要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转化的具体事件中,当事人一方的遭遇表面看来并非一定如此, 而仅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深刻分析下去,又会发觉这偶然中其实孕育着太多的必然要素。 巧合法应用于日常记叙文,如果设计精当,巧合点既符合情理又独具匠心,巧妙得让 人惊叹“亏你想得到”,文章便具有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切不可为了巧合而胡乱编造漏洞 百出的所谓巧合,那就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叙事文学中的巧合法,常规表现为哪几种形式?日常写作中,又该如何灵活运用巧合 法?根据巧合形成的性质,可区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事出偶然,无意巧合。有些事,即使刻意追求,也不一定能够碰到,却又常常 在没有任何准备时陡然遭遇。此类巧合,因为其未知性,因为其巧合的概率极低,故而, 也就具有了极强的戏剧效果。比如,传统课文《红军鞋》中,红军战士之所以被子弹击中 却毫发无损,正因为他十分珍爱乡亲送的那双布鞋,舍不得穿,行军时捆在腰间,而敌人 的子弹恰好就打在这厚厚的鞋底上。 运用此法作文时,必须注意这巧合的合理性。上例中,鞋子捆在腰间,符合生活常理; 子弹击中腰部,同样符合常理。巧合只在于腰部那么大的面积,恰好只击中鞋底,这便是 戏剧因素了。 巧合的合理性,并非指是否来自生活实际。文学创作中的巧合,可能生活中并没有发 生过,只要在情理之中,就是允许的。虽来自生活真实却极不合理的现象,写到作文中, 就属于不合情理,就应该舍弃。 第二,内藏因果,事出必然。有些事,同样是无意为之,但巧合的背后,却隐含着必 然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巧合,常适宜于表现剧烈的情感冲突。例如《红楼梦》将贾宝玉与 薛宝钗结婚之日,和林黛玉离开人间之时设计在同一时间,这巧合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 希望彻底破灭后的必然毁灭。 运用此法写作,重在前文的铺垫暗示。只有充分合理的铺垫,才能有后文巧合中的必 然。比如,要想在作文中塑造一位第一次考试作弊就被监考老师抓住的学生,就不能不花 费一定的篇幅去写他作弊前的种种表现。常作弊的人所以没有被发现,他所以第一次就被 发现,正是那各种表现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三,精心设计,刻意造“巧”。有些巧合,表面看来是偶然发生,其实是当事一方、 或双方精心安排的结果。比如,当事一方为了主动接近另一方,便人为制造一点小事故, 借此结识对方。对另一方而言,觉得这事来自巧合;对当事方,却是有意为之。相当多的 谍战影片,都是借助这类“巧合”推进故事的发展的。 运用此法写作,重在谜底设计。文章要把当事方的有意设计隐藏起来,使其表面看来 同样是无意遭遇,如此,才有悬念,才有可读性。所以,这谜底只能在结尾处揭晓,决不 可起始处就交代的清清楚楚,那样,就真是“弄巧成拙”了。 第四,误打误撞,错中见巧。来自思考探究领域的某些巧合,比如科学上的发现发明、 生活中的认知经验等,属于“有心栽花,无意插柳”的结果。这样的巧合,其出发点是有 意追求甲事物,结果无意发现、巧遇或收获了乙事物。 运用此法作文,需要在开篇处借助悬念法等手段,吊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此类巧 合的故事性往往并不强烈。比如,要想在文章中叙述一次小试验的过程,就可以用这样的 方式开头:“你说奇怪不奇怪,明明种下去的是豆种,长出来的却是西瓜。”如此,在调 起读者味口后,便可以依照一定条理来叙述其中因某种巧合而导致的这奇怪事件了。 【典例赏析】 棋杀 亦农 禹镇不大,有一方姓人家。方家世代行医,闻名方圆百里。当家主事方虚竹身有两绝: 一是他的中医奇技,二是他的围棋绝艺。 方虚竹的父亲七十岁上无疾而终,死前交给方虚竹两件东西,一本《中华药典》,一 本《围棋廿四局谱》。自此,方虚竹常左手持药典,右手持棋谱,浸淫阅读,竟把药理与 棋道融会贯通,技艺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 公元 1939 年,日本人侵略至禹镇。仅一日一夜,街上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鬼子队长 小林雄二粗通中国文化,尤其偏爱围棋。闻知方虚竹大名,遂带人闯入方家大院。面对日 本人明晃晃的军刀,方虚竹坦然迎之。他明白小林雄二来意后微微一笑说:“观汝气色, 正患重疾,不治二日内将亡。” 小林雄二大惊,原来昨夜他奸污一劫来的女子,遭到强烈抗拒,被一脚踹于裆中,至 今下腹仍隐约胀疼。小林雄二眉眼一转说:“那就请神医为我诊治。” 方虚竹转身在药房拈拈点点,稍顷拿出一包中药。 小林雄二斜眼方虚竹问:“我杀禹镇百姓无数,你不会借机毒杀我吧?” 方虚竹凛然道:“在方某眼中,此刻你只是一位病人,岂有医生害病人之理?” 小林雄二哈哈狂笑说:“果真不是凡人,念你为本队长治病之功,《中华药典》我不 要了,但那本《围棋廿四局谱》,你必须交出。” 方虚竹说:“《围棋廿四局谱》乃家父临终所赐,不敢轻易送人。我这里摆一简单棋 局,你若能破,明日则拱手相送。” 小林雄二对于围棋自视甚高,就点头应允。方虚竹遂摆一棋局,让小林雄二回去思谋 对局,约他第二天再见。小林雄二率人告退,方虚竹也不送,只望着他们的背影轻轻一笑。 方夫人近前说:“如果那小林雄二破了你的棋局,当真要送他那本家传棋书吗?” 方虚竹正色道:“日寇杀我同胞,淫我姐妹,身为医生吾不能用药杀他,凭此棋局亦 可报我国仇家恨。” 方夫人不解。方虚竹又道:“小林雄二之伤,乃猛力撞击下阴、气血淤集所致,服此 药后宜静心固气,二日可痊愈,但其服药之后,将观吾棋局,那局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吾看其本性,若苦思冥想不得破解之法,必暴怒,怒则伤神,神伤则气散,气散则必死。” 次日,小林雄二没有如约重返方家。却有一队鬼子兵持枪来抓方虚竹,只见方家大门 紧锁,门上贴一条幅,字迹遒劲有力,上书:棋杀小林雄二。落款方虚竹。 【评析】无巧不成书。这个故事所以能够展开,全在一个个巧合:方虚竹行医又精通 围棋,为一巧;小林偏爱围棋,为二巧;小林和方虚竹相逢,为三巧;小林奸淫女子被踹 伤,为四巧;小林受伤又恰好到方虚竹处就医,为五巧;小林的伤需静养,而棋局可以通 过耗费精力杀之,为六巧;小林果然中计而亡,为七巧;方虚竹门上留条,果然兑现,为 八巧。诸多巧合聚会在一起,使得全文短短八百字,却极富波澜。 当然,所有巧合背后,又有一个显在的必然: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誓灭强 虏。若没有这种必然,故事也就丧失了意义。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