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 课件(69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 课件(69张PPT)

ID:677383

大小:206.72 KB

页数:69页

时间:2021-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后者由自己取定。 •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 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 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 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 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 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 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 炼生。 •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 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 用于介绍或作 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 友期行”。(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 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 “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 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 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 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 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 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 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 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 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 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 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 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 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 【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 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 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 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 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 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 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 高宗只用乾隆。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 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 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 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 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 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 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 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 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 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 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 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 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 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 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 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 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 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 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 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 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 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 学士。 •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 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 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 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 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 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 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 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 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 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 2、兼称几项 •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 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 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 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 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 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 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 和尊称。 •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 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 独用“愚”谦称自己。 •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 解。 •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 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 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 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 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 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 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 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 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 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 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 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 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 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 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 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 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 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 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 叔,等等。 •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 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 【老】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 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 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 (我,我的, 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 (小国之君)、 (少 德之人)、不谷(不善)。 •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 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 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 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 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等等。 •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 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 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 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 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 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 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 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 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 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 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 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 亲(尊称对方的亲戚)。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 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 (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 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 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 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 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 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 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 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 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 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 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 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 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 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 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 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 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 手下以代对方)等。 •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 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 •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 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 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 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 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 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 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 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 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 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 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 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 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 念。 •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 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 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趁对方学校。 •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 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 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 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 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 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 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 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 •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 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 (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 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 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 请进:请对方进来。 •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 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 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 降低身份俯就。 •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 (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 客到来。 •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 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 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 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 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 华宗:称人同姓。 •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 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 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 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现代 尊称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 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 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 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 正批评。 •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 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 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 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 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 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 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 对方的名字。 • (12)其他敬辞。 •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 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 •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 •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 府上:称对方房屋; •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 误,使之改正; • 赐教:给予指教; •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 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 5、古代贱称 •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 子”等称呼。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 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 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 语!” • 6、特殊称谓 •   主要有以下几种: •   (1)百姓的称谓。 •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 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 (2)职业的称谓。 •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 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 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 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 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 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 员。 •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 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 “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 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 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 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 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 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 “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 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 (4)年龄的称谓。 •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 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 关的称谓来代替: •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 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 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 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 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 (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 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 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 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 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 冠”); •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 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 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 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 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 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 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 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 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 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 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 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 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 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 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 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 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左传》 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 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 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 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 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 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 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 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 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 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 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 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 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 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 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 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 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 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 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 楚侯。 •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 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 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 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 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 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 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 7.祖:临行记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8.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 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9.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 10.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 视对方的姿态。 • 11.《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 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 杀。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滞后于刘邦的一场 斗争。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 12.参乘shè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 四匹马拉的车。 • 13.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 14.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 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 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 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 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 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 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 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 《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 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 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 “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 《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 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 木兰诗 》 • 5.建安:汉献帝年号。 •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 竖式两种。 •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 8.公姥:公公和婆婆。 •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 惯用语。 •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13.适:出嫁 •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 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 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 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 唐有这种风俗。 •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 时)。 •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 人静的时候。 •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 19.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 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 的《秦妇吟》 •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 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 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 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 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 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 祖”,史称魏武帝。 •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 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 26.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 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 27.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 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 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 32.苏轼 苏洵 、苏辙 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 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 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 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 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 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 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 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 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 “白帝城”。 •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青冢”。 • 3.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 4.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 5.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 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 6.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 7.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 8.贾人,商人。 • 9.出官,(京官)外调。 • 10.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 乐。 •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 景、武、昭)的陵墓。 • 1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 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 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 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 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 后泛指军队。 •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 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 “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 方之寇,莫大於河北;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 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 时真有六军来?” •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 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 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 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 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 17.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 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 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 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 乞巧节。 • 18.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 八年。 • 19.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 20.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 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21.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 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 22.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 23.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 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 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 监生资格。 • 24.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这里 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 庠。教,教化。 • 25.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 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 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 “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 26.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2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28.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 关,在今河南灵宝。 • 29.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 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 30.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 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 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 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 著称。 • 31.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横策略。约, 结。离,使离散。 • 32.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 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 3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 34.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 表示投降。 • 35.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 36.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 37.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 38.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 39.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 庙。   • 40.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 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 4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 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 42.百工,各种工匠。 • 4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 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 1.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 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 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 2.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 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 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 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 3.《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 4.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 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 末 行: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 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员兼演。京昆十三 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的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 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 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 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 行。 • 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 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 现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 戴白满,这就是原来末行的戏。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 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出 来了。 • 丑 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 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 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 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 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 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 生 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 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 须生(老生、胡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 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 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 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 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 人)等。 •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 (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 和反面人物。 •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 女画中的头型)穿花盆底鞋。 •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 净 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 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 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 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 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 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如包 拯就是“净”角色。 • 5.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 人、好人。 • 6.《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 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 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 古名句。 • 7.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 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 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 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 精神符号。 • 8.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 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 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 的欢乐场面。 • 9.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古狼 山。此山地处荒漠,鲜有草木,且长年风大沙多。 •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 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 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 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 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 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 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 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 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 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 10.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 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 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 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 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 11.三公九卿: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 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 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 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 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 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 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 司空为九卿。 •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 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 天下之事 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 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 12.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 13.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 请罪的一种方式。 • 14.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 15.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 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 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 1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 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 皇天”。 • 17.游于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 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汉代在京 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 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 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 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 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 都有较大的影响。 •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 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一般县 城人口规模2-3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 18.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 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 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 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 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 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 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 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 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 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 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 人。 • 19.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 《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 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 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 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 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 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 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 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 经》、《礼记》、《乐经》、《春秋》。 • 20.举孝廉不行: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 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 “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 “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 举人的雅称。 • 21.公车特征: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 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 22.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 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传》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