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4.3.3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2-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4.3.3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2-苏教版

ID:676129

大小:62.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细胞呼吸过程,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 质和能量观。 生命观念 通过构对影响细胞呼吸因素的归纳总结,提升科学研究的思维和能力。 科学思维 通过将影响细胞呼吸因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 识用于指导实际生活的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上节课主要讲授的是“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的内容,关键是曲线图的讲解,尤其是 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强度的曲线图的讲授。 曲线图是生物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能力的最好的体现。如果理解曲线所表示的 意义,如何来识别曲线图中所包含的规律性,都得我们一一的讲授,曲线图讲解了,但是表 格中的数据如何处理?本节课主要讲解呼吸作用类型的判断。 学生活动: 一、让学生书写细胞呼吸的三大总化学方程式。 这三个方程式,是今天上课的依据。下面的判断方式就是根据方程式进行的。 二、复习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教师总结: 三、呼吸作用类型的判断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判断 1、若有水产生或有氧气消耗,则存在有氧呼吸。[强调指出:存在而不是只存在。] 2、若有酒精或乳酸生成,则存在无氧呼吸。 (2)根据反应场所判断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中)。 真核细胞: ①若整个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则为:无氧呼吸 ②若部分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则为:有氧呼吸 原核细胞: ①若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则为: 有氧呼吸 ②若还有乳酸或酒精产生,则还存在:无氧呼吸 四、根据氧气的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来判断 ①若无 O2 消耗,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若无 CO2 产生,则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③若生成 CO2 与消耗 O2 量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④若生成 CO2 量大于消耗 O2 量,则细胞:同时进行了有氧呼吸与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例 1.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 CO2 的量如下表所示: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 CO2 的量 30 mol 9 mol 12.5 mol 15 mol 产生酒精的量 0 mol 9 mol 6.5 mol 6 mol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氧浓度为 a 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B.b 值对应的氧浓度为零 C.氧浓度为 c 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为 6 mol D.氧浓度为 d 时,有 1/3 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五、实验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及判断方式。 甲装置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讲解装置内容,是一个封闭体系。 注意事项: 1、氢氧化钠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甲装置为实验组,由于装置中有空气,种子会进行有氧呼吸,先消耗氧气,产生二氧 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所以小液滴向左移。若向左移动 X,则代表消耗氧气量。 如果只有这套装置来测量,我认为有误差。如经过一段时间,温度可能会改变,气压也 可能会变,那我们怎样来校正误差?那么我们就应当增设一套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又是怎样 的呢?[引导学生思考,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想得到。] 4、若只用甲装置获得的数据,只能说明存在有氧呼吸,并不能说明是否还存在无氧呼吸, 必须要增设乙组为对照组。由于水不会吸收二氧化碳,小液滴可能会出现: (1)不移动:说明只存在有氧呼吸。 (2)向右移动:说明两种呼吸方式共存。 六、相关试题的巩固。 例 2.将某植物种子在水中浸透,然后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 X 液面位置与 Y 液 面位置调至同一水平。下表记录了实验过程中每小时的液面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h) X 液面位置(cm) 0 5.0 1 7.0 2 9.0 教学反思: (1) X 液面变化值表示 。 (2)实验 4 小时后液面变化减缓乃至不变,原因是 。 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条理分明,教学思维清晰。特别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生活知识和练习 本试题,增加了课堂的丰富度。课堂教学的知识板块的衔接比较到位。从理论到实践,从装 置一层层引入,最后是装置试题的巩固训练,一气合成。 3 11.0 4 13.0 5 14.5 6 15.5 7 15.8 8 15.8 9 15.8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