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跨膜运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学准备 磷脂分子、生物膜模型、圆形纸片、胶水、记号笔、吸铁石等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细胞
的结构与功能》中第 3 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
功能特性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带领学生从微观层面探究不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机
制,体现生命物质性观点,强化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
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为下一章从能量供应和利用角度分析细胞的功
能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本节
知识重新进行了整合,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渗透装置,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第二课时主要讲解扩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
胞的方式。。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渗透、水分跨膜运输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
样性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
比较、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对事物的探究有热情。
但是物质跨膜运输是微观活动,知识点抽象,难以感知,而且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
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这些又成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阻碍。
三、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能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阐明细胞膜的成分、结构特点与其
控制物质进出功能上的适应关系。
2.科学探究:能运用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对三种跨膜方式进行比较,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
3.科学思维:通过五个模型的构建,体验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建立模型的
方法,巩固有关概念。
4.社会责任:能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树立健康生活的科学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图表数据的解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模型,问题导入】
展示学生自制的细胞膜模型,并提问:
(1)细胞内外都有哪些物质?
(2)这些物质如何进出细胞?
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
求知欲,
导 入 新
课。
新课学习
(一)自由扩散
〖模型构建 1〗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
(1)展示人工合成脂双层图片,指
出有些物质可以直接通过脂双层,引出自
由扩散。
(2)多媒体动画演示自由扩散的过
程,引导学生观察。
〖模型构建 2〗在磷脂双分子层基础
上构建自由扩散的模型。
(二)协助扩散
提问:人工合成的脂双层是细胞膜
吗?
〖模型构建 3〗在脂双层基础上,构
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展示人工脂双层对不同分子的通透
性图片并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
白质的脂双层,但是,葡萄糖却是细胞生
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那么葡萄糖如何进
入红细胞?
多媒体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引
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模型构建 4〗在自由扩散模型基础
上,构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模型。
构建磷脂双分子
层模型
思考并构建自由
扩散模型
复习细胞膜流动
镶嵌模型相关知
识
思考并构建细胞
膜的流动镶嵌模
型
观察、思考协助
扩散的特点
构建葡萄糖进入
明确自由
扩散的方
向 : 顺 浓
度梯度
培养学生
的建模思
想
明确被动
提问: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
同?从而引出被动运输。
(三)主动运输
展示人工合成脂双层图片,提问:
K+是如何进入细胞的?
展示 4 个小材料,学生自主阅读并
得出结论。
〖模型构建 5〗尝试构建 K+进入红细
胞的模型。
多媒体动画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方向、
特点及意义。
(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72 页相关知识,并完
成导学案表 1。
红细胞的模型。
比较自由扩散和
协助扩散,理解
被动运输不需要
耗能。
分析材料,并得
出相应结论,对
主动运输有初步
的认识。
尝试构建 K+进入
红细胞的模型
观察动画并结合
课本归纳总结主
动运输的特点与
意义
带问题自主阅读
课本,了解大分
子物质进出细胞
的方式。
运输的含
义
培养学生
资料获取
能力
落实科学
思维目标
--- 培 养
学生建模
思想
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
和语言表
达能力
培养学生
自主阅读
能力、信
息获取能
力
课堂小结
自主完成导学案表 2,对小分子、离
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进行比较。
归纳总结,完成
导学案表 2,对
知识有一个系统
的理解。
总结前面
所讲的内
容
反馈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题目,对学生进
行检测。
思考并完成习题 巩固所学
知识
课后作业
学 生讨
论 完成
学 案课
后 作业
第 1 题
思考、复习、讨
论完成作业
明确三种
运输方式
的影响因
素并绘制
坐标图,
培养学生
交流讨论
能力、图
表数据解
读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