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3.3.1被动运输2-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3.3.1被动运输2-苏教版

ID:676099

大小:24.5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研 究 课 教 学 设 计 课题:物质的跨膜运输(第 1 课时:被动运输) 设计理念:改变以往呈现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准确地描述各种物质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跨膜运输的过程 (2)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特点 (3)理解质壁分离实验的原理,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的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通过探究建构被动运 输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1. 举例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并学会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探究 2. 被动运输三个概念的建构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构建被动运输的概念 学情分析: 这节课在附中进行,因为不是自己熟悉的学生,所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班级课 堂学习氛围不是很了解。根据几次来附中听课学习的情况估测,整体上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很 活跃。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在探究的环节,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改为提供实验方案请 学生分析评价,可能可操作性更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做一些只是铺垫和引导,建 构一个双主体课堂。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本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及多种媒体 工具,让学生在直观观察渗透现象、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的基础上,再借助多 媒体动画 ,把渗透作用的微观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对渗透作用条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的探究,理解 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顺浓度梯度,从而建构起自由扩散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建构协助扩散的概念,引导学生在总结归类中建构起被动运输的概念。同时学会探究的 一般方法,但因为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所以,本次探究的实验方案不要求学生 设计,而是从让学生学会对已有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入手,为以后的探究实验教学奠定基 础。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分组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等方式进行 合作学习,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探究 1——渗透作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渗透现象,并对渗透现象及所需条件进行分析; 重点关注水分子渗透作用的方向。 探究 2——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带领学生运用刚学过的渗透作用的知识,从对植物细胞 结构与渗透装置的类比分析入手,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帮助学生了解探究 的基本环节,学会设计探究方案,并对方案的设计进行评价,同时掌握实验的技能。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子,理解水分子的顺浓度梯度渗透。 概念建构:由上述两个探究活动建构自由扩散的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建构协助扩散的概念, 从而进一步建构起被动运输的概念。 课堂小结:运用简单的概念图复习被动运输的概念。 拓展升华:再次观察渗透装置漏斗液面变化,思考当漏斗 1 液面不再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溶液 的浓度关系;同时再次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情况,分析有些细胞 不能复原的可能原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及时巩固:巩固习题,分三部分。基础题、提高题用于巩固课堂学习中建构的概念,拓展题 属于超过课本知识而外的内容,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使用。布置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此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理清课堂思路。 教学反思: 在导师吴红漫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准备了这节课,从说课、上课到评课,收获良多, 现简单反思总结如下: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建构被动运输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呈现概念给学生,从课堂教 学效果来说,基本是成功的。 2. 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本节课涉及一个演示实验:渗透现象。以前上课,都是从理论上分析这个实验,也很少 有人做成功这个实验。这次亲自准备这个实验,才真正体会到,从理论到实践,距离很长。 半透膜材料的制备,作了多种尝试,肠衣、猪肺膜、海带等各种材料和装置的尝试,在一次 次失败中总结。为了获得鸡蛋膜,查找了若干资料,剥坏了若干鸡蛋,最后终于找到正确的 方法:20%的盐酸溶液浸泡 40 分钟,终于成功。但这并不意味实验成功,操作中需要关注的 细节还很多,诸如:鸡蛋膜的新鲜度、蔗糖溶液的浓度选择、漏斗中装填蔗糖溶液的方法和 量等等,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再如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分离溶液的替代问题。为避免蔗糖对显微镜的污染,附 中采用 10%Nacl 溶液替代蔗糖溶液,分离的效果很好。然而考虑到平时实验通常都不做复原, 所以,通过请教顾明辉老师,并事先在实验室反复尝试,最后采用 5%Nacl 溶液替 代,明显观察到分离现象和复原现象。每一个实验成功的背后,都需要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也需要积累大家的智慧。 3.留下了课后继续探究的空间。 在下课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渗透装置漏斗液面变化,思考当漏斗 1 液面不再上升时半 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关系;同时再次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情况,分析有 些细胞不能复原的可能原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探究的“开放度”把握的不是很好 新课程改革反对灌输式教学,提倡建构式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 建构起新“被动运输“的概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探究的开放度很难把握:开放 度太大,课堂实施困难;开放度太小,又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经过反复实践和研讨,我 觉得,这个开放度的掌握,需要对学情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来 确定,针对每个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做细微的调整,确保每个班学生都能在最佳状态下学 习。本节课第一次上课,就觉得因为对学生不太了解,开放度太大,探究效果不是很好。 2.导学案的设计要进一步细化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增加设计一个实验现象观察记录表,便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 录实验现象和发现的问题。 3.出现某些细节教学语言和说课语言区分不太明确的情况。 比如,“我们来评价实验方案”这样的说课语言出现在了课堂教学中。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