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十.《再别康桥》教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十.《再别康桥》教案(2)

ID:675644

大小:23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课题 再别康桥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诵读法比较法 意象解读(关键词)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 目标 1 通过阅读,感知诗歌音乐美,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曲线。 2 比较鉴赏,体会诗歌依依惜别、淡淡离愁的情感美与清新飘逸、超凡脱俗的意 象美。 3 抓关键词语,解读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美,绘画美。 教学 重点 难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悟美,寻找美,品味美,创造美的热情。 2 学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解读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绘画美。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 新课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着淡淡哀愁的 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更被称作是 20 世纪最优秀的抒 情诗。而它的作者徐志摩也早已化作了白云一朵,悄然而来,飘然 而去。通过早读时的初步感知,你觉得诗人会有怎样的外贸与气质 呢? 二 介绍作者(幻灯片) 徐志摩拥有着英俊的外表,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浪漫的 才情。蔡元培说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 味浸透了”。梁启超则说他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那么他 的诗的灵性与浪漫的才情又来自哪里呢?(播放幻灯片康桥)康河 被他称作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 性,唤醒了久蜇在心中的诗人的天命。诗人更把康桥唤作难得的知 己,精神的依恋之乡!今天,我们就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感受康 桥之美! 三 教师示范背诵,初步把握作者情感,感知诗之美。(配乐肖邦 的小夜曲) 邀请一名同学示范朗诵。 教师点评:前四小节情感步步升腾,声音渐强;第五小节情感 达到制高点,激越高昂;后边两小节情感渐低,要读出离别的淡淡 忧伤。 全班齐读体会。 四 赏析诗歌,寻找《再别康桥》之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 评总结) 1.音乐美(韵律美) 美在押韵 美在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美在首尾呼应,回环往复。首节末节语义相似,节奏相同。 2.情感美 美在依依惜别的淡淡离愁。(教师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离别 诗比较,了解古人惜别多情感沉重,此篇则只有淡淡地哀伤。更可 思考回答 聆听体会 示范诵读 全班齐读 讨论交流 寻找美 石家庄市 22 中学 评估课 课教案纸(Ⅱ ) 授课人: 王守健 授课班级: 高一 6 班 授课日期:2007 年 10 月 25 日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出示《兵车行》片断进行比较鉴赏。) 3.绘画美: 美在意象选择的清新飘逸。(可由上面的离别诗比教导出。) 美在色彩绚丽,情景交融。 全诗七节,几乎每个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又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画面富有流动的美感,立体性强。(可指 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4.建筑美: 美在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本诗共七小节,每节两句,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 从排列上还是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美感。 小结:徐志摩崇尚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诗学主张,也体现了徐志摩对于“美”的追寻。全班再次齐读,体 会诗歌之美。(另外学生答出语言美也可以鼓励。) 五 课堂练习:(创作美) 有人说,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而诗歌则是人类“生 命的花朵”。欣赏了徐志摩为我们带来的一束丁香,你有没有创作生 命花朵的渴望呢?(出示练习)选择不同季节的意象,补全小诗。 四季 夏日于我 是天幕边角摇摇的孤星 面向浓重无边的黑暗 投以一笑的轻蔑 冬日于我 是迟迟不肯降临的冰花一朵 辨不清哪一寸乐土 才是消融飞逝的小窝 六 下课 比较鉴赏 自由回答 再次齐读体会 补写小诗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贯穿了诵读、比较阅读、抓关键词等 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以成功的诵读示范和徐志摩以及康桥的美丽图片将学生带入审 美境界,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整体思路为带入美——感悟美——寻找美——创造 美,重点为寻找《再别康桥》之美,体现了整体阅读的思路。课堂练习为教师习作, 与众不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再注意对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动, 以及诵读次数安排的合理性,从而使整堂课重点更加突出。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