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环境描写在推动情节、烘托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宋封建社会黑暗的政治环境,体会林冲的险恶
境遇。
【教材分析】
本篇是位于高一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都是古代小
说,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征,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波澜起伏
的情节结构以及环境描写之作用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学习这篇文章,须
对笔墨不多但却令人拍案叫好的环境描写有所品味,体会作者在环境细节描写上
的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目前还缺乏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虽然能大略感
受到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存在作用,但是怎样通过环境特点的分析来
烘托出具体的人物形象还不够熟悉,对环境描写怎样暗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
把握不准确,所以这堂课主要通过对“风雪”、“火”的环境描写进行研读,提高
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风雪”、“火”的环境描写对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风雪”、“火”的深层内涵。
【教学课时】1 课时
【课前准备】
1、 搜集作者、作品以及背景简介;
2、 梳理概括七、八、九、十回的情节,以及本篇课文的情节。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1、请同学们先拿出我们的补充材料,这是一段《景阳冈武松打虎》的节选,
同学们都预先读过了,请留意第三段第四行的环境描写“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
地坠下去了。”金圣叹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
没来虎也要大哭。”可见什么?
环境的毛骨悚然、恐怖,寥寥数笔就给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也烘托出了
武松的胆色过人。
可见,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不仅在塑
造人物形象上要做到栩栩如生,情节的设置上要做到扣人心弦,就是对环境描写,
也要力求独具匠心,绝不是纯粹为了写景而写景。今天我们就这篇课文中的环境
描写来进行分析。
2、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
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
(1)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
关系的描写。
二、寻找文章中对“风雪”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提问 1:这则故事是放置在什么环境中来写的?这个我们看题目就能够看出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林教头(在)风雪(之
夜)(投宿)山神庙”的省略。这句话补全的话,就是对文章所叙故事情节的高
度概括了,也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林教头”,人物活动的场所是“ 山神庙”,
故事发生的环境是“ 风雪”之夜。
提问 2:在文章中寻找,直接描写风雪的语句有几处?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提问 3:这三句句子中,我们分别抓住哪几个关键词来把握风雪的特点?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大)
②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越紧)
提问 4:通过这三个关键词,能看出来雪势的发展是?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风雪初起;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雪势正大;
沽酒返回时,雪势进一步增大。
提问 5:这些景物描写,虽然都非常简洁,但是作用却非常丰富,请以小组讨论
的形式,归纳出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具体作用?
明确:
1、渲染气氛: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渲染出了一种凄冷、严
峻的气氛。(提示:鲁迅先生说:“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
但“神韵”好得远。因为 “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
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
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2、烘托人物形象:作者把主人公 “花枪挑着葫芦”独自行路的形象放置到这茫
茫的风雪间,放置到这种凄冷、严峻的气氛中去,一下子将人物的形象烘托了出
来:孤独、落寞、悲壮。
3、暗示、推动情节发展:
3
①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
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
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
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②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
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
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塌,林冲无处存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
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
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石头挡住庙门;如果他不挡住
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也
许陆谦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一次巧遇呢,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两杯
呢。 由此可见,作者对风雪的描写确实是颇具匠心的。
提问 6:作者对风雪环境着实非常重视,我们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风雪一词
就嵌入了题目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风雪还有什么值得体味的
地方。
(提示:这里的风雪除了是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为题目增加一种凄凉悲壮
的意境外,还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内涵?作者是不是想暗示读者:英雄人物所处
的环境还是怎样的?)作品的“风雪”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即用“风雪”这一
恶劣的自然环境喻黑暗的社会政治,写出了人物所遭受的险恶境遇。
引入社会背景:
一个一向被人厌弃的破落户子弟高俅,靠踢球被端王看中,后来这位端王作
了皇帝(徽宗),高俅一直被提拔到殿帅府太尉,而这位皇帝也不过是个专会串
瓦走舍的浮浪纨绔儿。他的亲信大臣还有蔡京、童贯等,他们构成了一个最高统
治集团,蔡、高等人以他们的亲属门客为党羽心腹,如梁世杰、蔡九知府、慕容
知府、高廉、贺太守之流,在他们的下面,则是一些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从上
到下,狼狈为奸,残害忠良,欺压良善,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了
一个统治网。
林冲作为一个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武艺高强,他由教头忍成罪囚,想
再沧州苟安还是不能,以“高太尉”为首的黑暗势力继续紧逼,要置他于死地而
后快,最后连囚犯的资格也被剥夺了。他走投无路,终于怒火喷发,与统治阶级
彻底决裂,毅然走向了抗争的道路。
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话,“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
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宋徽宗在任的北宋朝廷,内忧外患,金兵侵略、农业頽
4
敝、颗粒难收,更要命的是统治阶级纵情娱乐,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导致民不聊
生。
提问 7:谁来概括一下我们分析的风雪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小结:暗示、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社会政治环境。可以说,
没有风雪,就没有一环扣一环的故事,没有风雪,也就没有了林冲的用武之地,
没有风雪,也就烘托不了林冲的怒火。风雪成就了小说的一切,它构成了情节,
推动了故事,渲染了环境,营造了气氛,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文章中,
除了风雪,还多处描写了与雪互不相容的另外一件事物,它就是火,火也是这篇
课文中颇有心思的环境描写。
三、寻找文章中对“火”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提问 8:请同学们再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圈划出文章中写到火的句子,合作分
析出火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
1、 暗示情节:(提示: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
厌其烦的写火。意欲为何?)
林冲第一次推开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
老军向林冲移交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
下来生起“火焰”来了。火渐写渐大,作者故意布下一串疑影,使人担心烧掉草
料场的火,可能是由火盆引起的。
但接着写林冲为了御寒要去买酒,就随手“将火炭盖了”。一路写火而来,
到这里火在人们的面前消逝了。等林冲买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发现“火
盆里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短短的一句话中,写“火盆”“火炭”“火种”,连
续而来的火字,都完全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一笔交代尤为重要,说明草
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绝对不是火盆里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
火。
2、塑造人物的形象:等林冲买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李冲首先想到的
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担心“恐怕火盆里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去
摸时,火盆里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个细节突出地写出了林冲性格精细的
一面。
3、烘托人物心理、推向小说高潮:等到林冲在山神庙里倚壁喝酒,忽然听到外
面必必剥剥的爆响,从壁缝里往外一看,只见草料场内烈火冲天。这才是作者要
写的火。正当林冲要去救火,挺听到了陆谦等人在庙外吐露阴谋,一股无名的怒
火顿时从林冲心头熊熊燃起。此时此刻,自然界的天空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
草料场中是大火漫天,爆响一片,林冲胸中的,则是怒火腾腾。北风、飞雪、大
火,有力地烘托了林冲胸中的愤怒,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斗杀
泼贼的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提问 9:文章精心描写火与雪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作者精心写火、雪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象征着林冲和高俅、陆谦等人的水
5
火不相容。一个是封建黑恶势力代表,一个是终踏上义无反顾反抗之路的英雄人
物。
四、 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对风雪、火的环境描写学习,明确了环境描写
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暗示社会政治环境上等一系列的巧妙作用,也
体会到了作者在环境描写上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五、 作业布置一:分析节选于《景阳冈武松打虎》语段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
任取一处课文中其他的环境细节描写,加以鉴赏,字数不少
于 200 字。
六、板书设计:
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 烘托形象
(风雪) 暗示、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政治环境
附:
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
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示:为这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
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
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白日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不便。各宜知悉。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
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
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
梢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
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
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阵,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
开,踉踉跄跄,直奔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
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
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主要抓住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希望通过学生自己
的阅读、思考以及合作探究来得出环境描写于小说中的一系列作用。课堂的第二
环节,我总体比较满意。学生的讨论氛围可谓热烈,在环视的过程中,发现各组
6
对环境描写之于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小说情节方面的作用都有所涉及,组员互相补
充,总结心得,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一来较为踊跃,二来对于人物
形象以及情节上的作用基本没什么问题,就是在情节推动的几个细点上有所疏
漏,在点拨以后,能够明确完整。可见,在今后的课堂上,我需要更为细致地对
学生可能疏漏的地方提前预示,培养学生有意识留意细节的习惯。
第三环节,在课堂的预设方面我仍有不足,导致在交流“火”的作用的时候,
学生给出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有些已经脱离了第二环节奠定好的基础(尤其是
情节部分的推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火对情节上的暗示,学生把握起来存在
困难,一方面引导的小问题设置还存在问题。不过学生能在一堂公开课的课堂上,
充分讨论并对作品予以自己的解读,在独立思考积极分享的层面上,我还是颇感
欣慰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觉得于学生目前的水平来说,稍显难度。所以,从
完成程度上来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接下来,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上,注意锻炼
自己的把控能力,学习更好地预设好问题,提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