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
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
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
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 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
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
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 作者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
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较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原文较长,这
里不赘述。印发的译文是学生翻译的原文)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四、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
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
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
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
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
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2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
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人至不去小鸟时来啄食庭阶寂寂万籁有声静
珊珊可爱桂影斑驳明月半墙亦遂增胜旧时栏盾美
室始洞然日影反照亮
修葺后
日过午已昏不有得日暗
顾视无可置者每移案雨则下注尘泥渗漉破
百年老屋老
可容一人室仅方丈小
修葺前
喜
可
多
, , , :
, , , , :
, :
, :
, , , :
:
,:
五、讲解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 居 十 日 , 扁 鹊 望 桓 侯 而 还 走 ② 居 庙 堂 之 高 , 则 忧 其 民 ③ 居 官 守 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 修饰连词,“地” B 顺接连词 C 修饰连词 D 转折连词 E“尔”,你 F 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
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3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②非寡人之过也③过故人庄④有过之,无不及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⑦安步当车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三、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
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4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 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 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 18 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八、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
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
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
5
兀。
⑷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作者因何而喜? 明确:有“杂植兰桂……亦遂愿增胜”,有
“借书满架……” ……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在这里啊字里行间都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看这几处文字的运用,来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投影几个问题:
△“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
明确:不能互换,原文这样更符合现实嘛。原文这样写更有一种美感,因为家贫所以借书,还不少呢,墙
不高所以明月照到一半,更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满”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半”,明月只照到墙的一羊,更有一种朦胧的美呀。“时“写出小鸟对庭院的
喜爱了,“偶”字就觉得小鸟不甚爱来了前面说庭院寂寂,这里的“时”就更见寂寂了。还写出这里很少有
人来,门可罗雀呢
移字,有轻柔的感觉,是微风徐来,如果是大风猛烈地摇,就没有美感了,归有光是文人嘛,讲究一种雅
气,也更能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分析讨论后一部分的二三段:
⑹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 明确:“泣”和“号”
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明确:怀念先妣而泣,瞻顾遗迹,念及大母而号。(细节真切)先妣、大母各指谁?
●每次读到“令人长号不自禁“,老师我也要长号不自禁了。这两段为什么如此感人呢?来看看老师我的
改写,与原文比较它的表达效果。
“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看,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那样有大的出息。和
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原文有很多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很感人。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
朴实也是是易被我们忽视的,归有光先生就是用我们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最真挚的亲情,让简短平
常的句子有了如此强的感染力。
我们再来默读一遍,用心来细细体会
⑺一“泣”一“号”和“哭”有区别吗?
明确:“哭”强调动作,“泣”和“号”着重情感流露,“号”比“泣”程度深。作者为何对后事是“长号”?
⑻那剩下的内容和悲没有关系吗?(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有,先讲家道中落,后讲爱妻亡故,未着一悲,悲已现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⑼那从抒情方式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 明确: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⑽文中作者写的几件小事都是回忆往昔的内容吗? 明确:不是,追忆妻子却写现在的庭中枇杷,虚实结合。
⑾总结一下,作者之悲包括哪些人事的感叹呢? 明确: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⑿启悟:“人有悲欢离合”,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古来几人?其实物理和人事类同,事物有新旧
变迁,人事有喜悲经历。项脊轩累三世,“凡四遭火而不焚”,也许有神护之,那么人生遭际,最终命运又
由谁来掌握?念及于此,命运多舛者悲从中来。
⒀谈谈作者写的哪个方面也能让你真切体会到悲的意味?
讨论分析最后一段。
(1)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
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没听清没记下来。)
(2)作者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面写得很悲,是直接写的,好像“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
后面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托物抒情,读来更感人了。
一种是直接抒情,直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
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下面看看老师代归有光写的结尾,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6
“而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
原句睹物思人,意味深长,“亭亭如盖”,说明时间已过了很久了,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作者这份情感却历久
弥深.,更见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深了.
二、 培养运用能力
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两种写法中的一种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
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师:这就是直抒胸臆和借物言情各自的妙处了。上节课后大家都写了片断练习吧, 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
展示一下?
三个学生分别念了自己的短文。师生评点。
师:归有光用了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的亲情,同学们,等你们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你们就更能体
会一个中年男人的悲凉了,他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那种切肤之痛啊,我每次读来,也要“长
号不自禁”了。我们再来用心细细体会用心细细地读一遍吧。
三、作业: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几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两首诗都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所作。人们评这两首诗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说说它们“寻常”在何处,“奇崛”
在哪里。(提示:从细节与感情的关系上去探讨)
寻常:是指两首诗的主旨都是意在表达离开亲人,旅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无限想念,对亲人无限
思念的情怀。
崎岖:是说这两首诗,都从不同的侧面表达处了诗人内心的担心,对家庭情况的担心,对亲人的
担心。
第一首诗,诗人历经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终于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心情应该是万分
高兴的,但是随着离家越来越近,充斥他内心的却多了一份担心,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里边情况
可好?有没有什么变故?家人还安在否?他非常纠结于如果得到的结果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又该
如何是好?诗人内心非常矛盾,所以,不敢问来人,生怕有什么坏消息。
第二首诗,诗人离乡背井,定居异地,书信是唯一和能够了解家人情况和让家人了解自己情况的
工具,每每有人要去家乡时,不免会使得诗人捎上家属一封,以知道家中近来可好,诗人由于不
能和家中经常联系,所以,想要了解的情况就很多,生怕不能把家中的情况了解个遍,所以,才
会有将信交与捎信者之后,又打开来补上一些没有写尽的话,唯有这样,才会使的自己能够安心。
附: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喜(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项脊轩 人事
悲(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7
〖小资料〗
(一)作者介绍。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
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
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
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
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
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
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
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二)“项脊轩”介绍。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
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
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
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
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
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
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
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
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
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
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四)课文第3段后,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
蛙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