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霍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体会尊重他人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思想感情的变化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作者的人文视角和人文精神,由此理解怎样尊重人、关心人。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哈姆雷特几百年前的吟唱,被霍
金诗意地浓缩于他的学说、思想和生活中。他的演讲和著作《时间简史》,带给中国的
学子对空间的无限遐想和对科学的无尽追求。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一同邂逅霍
金,一同邂逅他对宇宙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预习作业,发现同学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
1、作者见到仰慕已久的霍金,为何“呆滞”了? 如何理解“都是,或许都不是”
一句的内涵?
2、作者为何放弃与霍金交谈、拍照的念头?
3、作者为何说不读《时间简史》是明智的选择?
4、作者为何认为霍金极度冷漠的目光显示着超常的魅力?
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1、所谓“邂逅”,乃不期而遇,意料之外的相遇。当我们与一位名人邂逅的时候,内心肯定
会经历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变化。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看,作者在邂逅霍金的过程中,对于霍
金在情感或心理上有什么变化?(请找出文中的词句)
邂逅前——敬意
邂逅时——呆滞(震撼、感染)
邂逅后——庆幸
2、试分析三种不同情感产生的原因(请找出文中的词句)。
1、为什么邂逅前会有深深的敬意?
“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
1)“经典著作”指什么?《时间简史》
文中哪里表现了《时间简史》这一著作的经典?请同学们找出来;
“洛阳纸贵”;青年朋友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没看完;作者自己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也
没有看。经典让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照应了“敬意”一词。【解决问题 3】
2)更让作者葛剑雄产生“深深敬意”的,除此以外还有一点,那是什么?
是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了这么伟大的著作的身残志坚的高贵品质。
2、【解决问题 1】作者见到仰慕已久的霍金,为何“呆滞”了?
假如你们是作者,迎面走来霍金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你们想不想给他拍照? 那
么作者为什么会呆滞,最后连拍照的念头也放弃了?
1 作者被霍金独特的形象所震撼。
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霍金身体的孱弱?——“靠”,更准确地说是“安放”,传神
地写出霍金身体的孱弱。作者并敏锐地捕捉到霍金异乎寻常的目光。 【解决问
题 4】
冷漠: 有伟大成就的人——不为荣誉所困 平静、淡泊、从容、超脱世俗
残疾人——不为疾病所困
魅力
他对自己的身体已无能为力,但他仍是自己精神的主人。疾病禁锢了他的身体,却
放飞了他的思想,使得他在地狱的入口处发现宇宙的天堂。疾病检验着生命的弹性,让
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硬度和韧性。
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
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2 受到周围人的感染,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解决问题 2 作者为何
放弃与霍金交谈、拍照的念头?】
3、邂逅后为什么作者为霍金感到庆幸?
1)庆幸“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
时代”
2)更庆幸“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庆幸霍金: 残疾人:不被观望——被尊重 呼唤人文关怀
有伟大成就的人:不被打扰——被理解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希望霍金能够不受打扰地继续他的生活,同时也
提到了对“其他霍金”的祝愿。
1)这里的“其他霍金”指哪些人?
“其他霍金”指三类人,一是像霍金那样作出过巨大成就、杰出贡献、享有盛誉的名人,
比如刘翔、姚明(谁能告诉我,怎么才能变得不那么出名?!)、钟南山(很多和他研究的领
域无关的研讨会也邀请他)、杨振宁、袁隆平(采访)等;二是指像霍金这样有才华的残疾
人,史铁生、张海迪、桑兰(1998)、邰丽华等。三是普通人
2)“愿”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对当下我国社会人文关怀、人文环境塑造的期盼。
三、拓展
1、我国是否历来就是人文关怀缺失的国度?
2、人文关怀遗失的原因有哪些?
3、假如你们是现场采访的记者,总编交给你们任务,你们会不会去拍霍金?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文字简洁而意蕴深远的散文,如何让学生走入文本,通过品读语言,在字里行
间深入地洞悉作者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又如何让学生走出文本,用人文的情怀去观照社
会、反思自我成为我本次课案设计的两大目标。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有两点深刻的体会:1、语文要注重语言的品读,教师要培养学生
“依言”入情悟道的阅读习惯。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深入到
语言深处,才能正确而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从而避免犯“先入为主”、“泛泛而谈”
的毛病。“依言”入情悟道是课堂阅读教学之本,一切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或创新,都应先
服从于这个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要求学生在大致把握作者情感脉络的基础上,再
一次亲近语言本身,通过圈划、朗读、赏析关键词句的方式来把握作品内涵、写作意图和语
言风格。同时借助于设疑、追问等方式始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沉浸文本,这样学生才能读
得懂、读得透。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教师
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成为德
育实施的主阵地。《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要“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本课的主题正是对“人文关怀 ”的反思,
在拓展环节我通过霍金在剑桥和在中国的两幅照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解读不同眼神背后的文
化意蕴,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视线从文本拓展到了社会,进而通过报纸新闻的导入,让学生
看到“人文情怀”缺失的可悲,之后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我国人文情怀遗失的原因,学生
从历史、经济、政治制度、社会心理、教育体制等角度作了深入地分析,视野逐渐打开。最
后当“假如你们是现场采访的记者,总编交给你们任务,你们会不会去拍霍金?”的现
实问题摆在眼前时,学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思想冲撞,大家各抒己见、欲罢不能。在整
个过程中学生们进行着心灵的涤荡、思想的涤荡,他们已经把自己放大为一个有悲悯之
心,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由此我深感德育的确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果是生硬
地空讲人生道理,未必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人生的热爱。教师只有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德
育才能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