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能求得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尺,会看线段比例尺,能进行线段比
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
2.探索比例尺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进一步发展画图能力以及互相合
作、协调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比例尺形成的过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理解比例尺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需求,探究意义。
(一)创设情景,产生需求
1.出示题目:
准备从小亭子出发,修两条直直的小路。一条向正北方修 40 米长,一条向正东方修 80
米长。
2.你能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把这两条小路的实际长度在图纸上表示出来吗?
(1)你准备用多长的线段在图纸上表示这两条小路的长度呢?你是怎么想的?
(2)出示 设计要求:
自己选择合适的图纸,用水彩笔完成制图,注意制图的布局合理。
标出必要的数据,让别人能看懂你的想法。
(二)尝试画图,理解比例尺意义。
1.学生独立完成画图,教师收集资源,标好汇报顺序。
2.交流展示
不同的纸上缩小的倍数不同
3.讨论交流,理解比例尺意义。
① 同样是 40 米和 80 米的小路,你们画出来的长度怎么都不一样呢?
②看看这些图纸上的 1 厘米分别代表是实际多少距离呢?
③出示错例辨析:
(3)揭示比例尺概念
(1)刚才大家画在图上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可以叫它“图上距离”,小路的长度叫“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第一幅图,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化简后是 1:400,你是怎么理解 1:400 的?
(3)接着完成后两幅图的比例尺
(4)大家发现了吗,这些比例尺的前项都是 1,这是为了便于测量和计算。
二、联系实际,深化理解比例尺意义。
1.大家平时在什么地方见过比例尺吗?那在真的地图上任意的点到点之间的距离,用的比例
尺都一样吗?
2.出示一张中国地图:(遮住比例尺)
(1)从北京到呼和浩特的实际距离是 415km,要想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你打算怎么办?赶
快算算!
(2)多找几个地方计算请你们小组自选一个地方,计算出比例尺,算完填表。
(3)读读、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获得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问个问题,你看这不是一个比吗?怎么一定要叫它比例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