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 1 课时:比的意义(一)
年级: 六年级 教材版本: 北京版
一、教学背景简述
“比”是小学数学中“两量关系”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比的数学本质是两
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1在本节课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逐步感知“比”,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数相除的关
系”可以用比来表示,充分体会比可以刻画两个量之间变中有不变的倍比关系。
借助“1 份”作为度量单位的学习经验,沟通“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对“比”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像类似“比赛比分”这类生活语言,
虽然在表达形式上雷同,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学生容易被生活语言“负迁移”。
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抓住这一“困惑与争论”点,引发学生在思辨、讨论中,辨析
比的含义、理解比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可以用比表示,体会比是两个量倍数关系的表达。
2.在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学会用比表达的过程中,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
初步体会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推理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比的意义解释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
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你们听说过比吗?请在生活中找找比,记录在练习本上,课上交
流。
1史宁中,娜仁格日乐.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比及其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4):1-5.
活动一:配制奶茶认识比
1.了解学习经验,以问引学
展示课前收集资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比(出示:“比”)。同学们找
到了很多生活中的比。
作品 1:墩地时,配制 84 消毒水,原液与水的比是 1:29
作品 2:足球比赛的比分是 3:2.
作品 3:配制奶茶,牛奶和红茶的比是 2:1
作品 4:我看过金龙鱼油的广告:1:1:1
提问:对于比,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吗?
预设 1:什么是比?
预设 2:学习比有什么价值?
预设 3:比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2.研究牛奶与红茶的比 2:1,感知“倍数关系”。
(1)出示奶茶制作图。
PPT 呈现:要想配制出口味上佳的奶茶是门学问,琴琴爱喝的口味就是用香
浓的牛奶和优质的红茶按“2:1”配制出来的。
(2)在配制过程中,初步理解 2:1。
提问:如果请你帮琴琴按这个比配制牛奶和红茶,你打算怎么配制?
预设 1:准备 200mL 牛奶和 100mL 红茶。
预设 2:准备 400mL 牛奶和 200mL 红茶。
预设 3:准备 600mL 牛奶和 300mL 红茶。
(3)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 2:1。
提问:请大家观察刚才我们设计的几种不同的配制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
预设 1:牛奶和红茶数量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当牛奶的数量扩大几倍,红茶
的数量就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预设 2:要想保证奶茶的口味不会发生改变,红茶的数量是这样的 1 份,牛
奶就要有这样的 2 份。
预设 3:无论哪种取的方法,无论牛奶和红茶的数量如何变化,牛奶和红茶
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牛奶数量总是红茶数量的 2 倍,红茶数量总是牛奶数
量的
2
1 。
(4)归纳梳理,概括意义。
教师支持: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5)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
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作比值。
比值一般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6)试一试,巩固比的意义。
A.出示问题情境:下面几杯奶茶中,哪杯牛奶味最浓,有同样口感的吗?
B.自主尝试,完成学习单。
C.交流讨论,体会价值。
预设 1:写出红茶质量与牛奶质量的比并求比值,进行判断。
预设 2:写出牛奶质量与红茶质量的比并求比值,进行判断。
活动二:对比辨析理解比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有两条信息:一是甲乙两班足球成绩是 3:2;二是五星红旗长和宽的比是
3:2”。想一想,这两个 3:2 意思一样吗?
2.独立尝试,完成学习单。
3.讨论辨析,深化认识。
预设一:这两个“3:2”是一样的。
预设二:这两个“3:2”不一样。
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只是借用比的形式记录分数,比较的是两个量的多少,并
不是表示份数或者是倍数关系,所以这个“比”不是我们数学中的比。
五星红旗的长与宽的比是 3:2,表示的是五星红旗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
长有这样的 3 份、宽有这样的 2 份,如果长扩大了,宽也要扩大,五星红旗的形
状才会不变。
提问:谁来说说,怎样的比才是我们数学上研究的比?
活动三:联系生活寻找比
1. 出示信息:同学们,下面的信息中有我们今天认识的比吗?
2. 独立完成学习单。
(1)按食谱介绍,用低筋面粉 90g、鸡蛋 120g、玉米油 30g、牛奶 30g、白
糖 60g 制作电饭煲蛋糕,这样口感最佳。
(2)根据成年人的脚印,很快能推算出这个人大致的身高。
3. 交流讨论。
回顾反思:
组织学生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分享:
认识了比,看到数量在变,但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不变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画图、举例,利用旧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
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课后作业:
1.数学书第 24 页第 3 题
2.数学书第 24 页第 4 题
3.寻找生活中的比,用比讲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