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 76-77 页,红花例题“一共有多少棵果树”学习两位数加两位
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的道理。
2.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列竖式经历探究果园里果树数量的过程,从而掌握两位数加两
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以及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
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究分析能力。
3.积极参与操作、讨论学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
1 5+3= 16+2= 7+8= 20+5= 40+10=
14+5= 8+12= 18+2= 20-8= 8+8=
16+4= 16-8= 30-10= 20+8= 17-5=
一、回顾旧知,揭示新课
1.笔算:36+9=
抽生板演竖式并口述计算过程。
2.提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3.我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加两
位数的进位加法,看它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有 36 棵苹果树,18 棵梨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果园里的牌匾上知道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你们知道果园里一共有多少颗果树么?
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2.摆小棒,感受算理。
(1)出示算式:36+18= 请学生拿出小棒,按照题目要求通过“摆”来进行计算,将自己
“摆”的过程在小组内交流。
(2)抽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将自己“摆”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边摆边进行必要的讲述。
情况预设:可能一个学生说不到那么完整,可以多请几名学生通过相互补充来完善这一“摆”
的过程。
摆法:第一个加数是 36,在第一排摆 3捆又 6根小棒;第二个加数是 18,在第二排摆 1
捆又 8根小棒。先把零散的小棒加起来,6根加上 8根就是 14 根,14 比 10 多,所以要拿出
10 根重新捆成一捆,还剩下 4根零散的,也就是说 6根加 8根等于 1捆又 4根小棒。再把捆
成的小棒加起来,原来有 3捆加上 1 捆就是 4捆,再加上新的 1 捆,共就是 5捆小棒。所以
小棒的总数是 5捆又 4根小棒。
(1)师:请其余同学想一想,你摆的过程是这样的吗?
学生述说后教师强调:一般来说,为了方便,我们总是先把零散的小棒加起来,满了十根就
要捆成一捆,然后再把成捆的小棒加起来。
师:你能在桌面上,用手把需要的捆成 1捆的那 10 根零散的小棒圈一圈吗?(强调“捆
成一捆”,相当于就是强调“满十进一”,是为了下一步学习竖式的书写做好准备。)
(2)请学生拿出铅笔,在课本上的小棒图里把需要捆成 1捆的那 10 根小棒圈起来。
3.探究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算法。
(1)师:请大家把刚才通过摆小棒来计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表达出来。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着写竖式,然后将所写的竖式在组内交流。
(2)抽生板演竖式的写法。情况预设:
3 6
+ 11 8
5 4
(3)讨论:
①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要先算个位?
②个位上的结果是 14,你是如何书写的?
③和的十位上的得数是 5,这个“5”是怎么算出来的?
④进位的 1如何书写?
学生回答情况预设:
生 1:我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相当于摆小棒时先把零散的小棒加起来,再加上成
捆的小棒。
生 2:个位上 6+8 的结果是 14,向十位进 1,再个位上写 4。
生 3:和的十位上的 5是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进来的 1,即 3+1+1=5,
就得 5了。
生 4:进位的 1写在加数 18 的十位 1的右下角,相对写小一点。
4.总结笔算加法。
(1)学生在小组里议一议:怎样笔算加法?
(2)请学生汇报议的结果,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笔算加法的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三、巩固应用
(一)教材练习
1.课本 77 页“试一试”。
(二)课堂作业
1.教材第 77 页“练一练”第 1题。
2.教材 77 页“练一练”第 2题。
3.教材第 77 页“练一练”第 3题。
四、总结提升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例:果园里有 36 棵苹果树,18 棵梨树,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36+18=54(棵)
3 6
+ 11 8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