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线段(第一课时) 主备者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线段的特征,正确识别线段。
2、能用尺度量线段的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整厘米)。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提高操作能力和归纳能力。
4、在体验新知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 理解线段的特征。
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 学具:尺、吸管、小棒、铅笔、丝带
教具:课件
教 与 学 设 计
说明
《线段》是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数学第二册,第五
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毫米这三个
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
今后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整节课力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先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判断等活动中初
步认识线段。再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学
会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及能按要求画线段;并通过量一量,画
一画等活动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步的加强。整节课自始
自终力图体现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
究活动中,他们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丰富了经验,
培养了能力,更多的是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与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实际,认识线段
1.指一指:吸管、小棒、铅笔、丝带的长度。
2.观察物品,总结相同点:一条直的线,两个端点
3.揭示课题:线段
4.判断是不是线段:
5.组合图形中找线段、数线段
(1) 长方形中有没有线段?有几条?
(2) 找一找、数一数组合图形中的线段:
6.找一找:你能在教室里找一找线段吗?
7.摘第一颗乐学星。
二、自主探究,量线段
1. 比一比哪根小棒长?
(1)各抒己见猜一猜。
(2)自己动手量一量。
2.学生投影演示量线段。
3. 小结:眼睛有时会给我们一种错觉,所以我们要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判断线段
的长短:用尺量。
4. 练习(量一量):
(1)
(2)纠错
(3)
5.线段是可以度量的。
6.摘第二颗乐学星。
三、独立尝试,画线段
1. 试一试:画一条 3 厘米的线段。
2.学生独立尝试。
3. 课件演示正确画法,强调画线段时要标出两个端点,并写上长度。
4.学生自我纠错。
5.小丁丁画的对吗?
6.摘第三颗星。
四、总结提升
1.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 动脑筋: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3.美图欣赏,我是小画家。
作
业
设
计
《练习册》p66 板
书
设
计
线段
直的、两个端点
可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