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2.3.1 原子结构的模型 导学案
【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发展过程,体会建立模型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 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是 1926 年奥地利学者薛定谔在德布罗伊关系式的基础上,对电子的运动做了适
当的数学处理,提出了二阶偏微分的的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式。这个方程式的解,如果用三维坐
标以图形表示的话,就是电子云。
电子云模型中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其运行没有固定的规律,接
近近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属于分层排布。
电子云是近代对电子用统计的方法,在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它的区别在于行
星轨道式模型。电子有波粒二象性,它不像宏观物体的运动那样有确定的轨道,因此画不出
它的运动轨迹。我们不能预言它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在
某处出现的机会有多少。为此,就以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几率,即几率密度大小,用小白点
的疏密来表示。小白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白点疏处几率密度小,看上去好
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此叫电子云。
【课前预学、课中交流】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①1803 年道尔顿建立原子实心球结构;②1897 年,汤姆生提出一种原子模型,电子像面包里的葡
萄干那样镶嵌其中;③1911__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④1913 年_________认为电子只能在原
子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2、科学家最终发现原子核由更小的两中粒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
3、科学家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__________构成的。
4、原子核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的 和 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
-- 构成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叫做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体
积 。
【合作学习】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①道尔顿-- 原子结构--发现
②汤姆森--“汤姆森模型”: 。--发现
③卢瑟福--“卢瑟福模型”: 。
a、书 43 页图 2-43 粒子轰击原子:研究微观粒子内部结构的一种方法:用高能量的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卢瑟福通过_____________实验,发现大多数粒子_______,少数的粒子发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
④波尔--“分层模型”: 。
⑤“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
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2
2、原子的结构: (带 电)
原子: :(带 电) (不带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 电)
①核电荷数= = 。 ②中子数 等于质子数(填一定或不一定)。
3、完成下表,并说说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原子名称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氮 7 7
磷 15 16
镁 12 12
(1)
(2)
(3)
(4)
4、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分别出现哪些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5、质子由什么构成的,它们的带电情况是怎么样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什么样的更小的基
本粒子构成的?
6、比较电子、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并说说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当堂检测】
1、决定元素的种类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1、“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
是估算月壤中氦-3 的含量。每百吨氦-3 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
量。氦一 3 原子的质子数是 2,中子数是 1,其核外电子数是______。
2、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
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水由______构成 , 金刚石由______构成
铜由______构成 , 二氧化碳由______构成
食盐由______构成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
1、知识归纳(用导图形式)
2、方法归纳
1、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分子 微粒;运动;有
质量;有间隔
构成物质
原子 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2、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原子核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的 和 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
的微粒-- 构成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叫做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体积 。
质 子 :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
原子 (带正电) 中 子 (不带电)(氢原子没有中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说明:1、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3、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4、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5、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1)1803 年 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发现原子
(2)1897 年 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
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1911 年 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4)1913 年 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
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6、第一个提出原子学说概念的人是 ;第一个发现原子中有电子的人是 ;第
一个发现原子中有原子核的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