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设计者 执教者
学科 数学 单元 课题 周长的认识
课时 第 1 课时 班级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等活动感悟周长的含义,理解物体某个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整体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六单元“几何小实践”中“周长”的第一课时,属于概念类课型。以往周长概念的教学
大都是以生活实例引入,直接揭示“周长”概念,接着进行辨析练习和周长计算的练习,忽略了概念形成
的聚类分析过程,造成学生单调的概念操练,也打乱了对图形周长计算从一般到特殊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
梳理。因此把本节课分成三大块内容:一是认识周长的含义,通过对大量素材的聚类分析,理解物体某个
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二是在探索不同图形计算周长需要什么工具的过程中,丰富对
周长内涵的理解,周长其实就是围成这个图形一条线段的长度,因此周长的单位应采用长度单位,从而进
一步明确本学段图形周长的研究范围是研究直边图形的周长。三是直边图形的周长计算,通过自主探索明
确周长就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
2、学生分析
在前期的学习与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只是缺乏对周长含义的科学性表述。学
生对物体的“周长”有着一定的认知,但却无法建立“周长是围成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样的理性认识,
更缺乏对“周长是图形所有边长总和”的抽象认识。但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这部分内容容易与“面积”
这一概念混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大量背景材料感知的基础上,
体会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再通过探索不同图形计算周长需要什么工具的过程中,丰富对周长内涵的理
解,感受“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提炼”的学习过程。
三、板书设计(可手写)
周长
围绕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角形:3+6+8=17 厘米 三条边长度的总和
四边形:4+7+6+8=25 厘米 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四、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用线围平面图形 操作
复习、铺垫
一、
开放式
导入
师:体育节活动马上要开始了,小丁丁为了在体
育节中为班级争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天绕
操场跑步,如果跑一圈……。
师:下面几种跑法你同意哪一种,你能完整的说
一说怎样跑才是绕操场一圈?(讨论)
师:只能从这个点出发吗?
师:操场一圈的长度也称为操场一周的长度。
学生同桌讨论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
情境进入,让学生
经历把生活原型转
化为数学模型的过
程,在获得直观经
验的同时发展了数
学语言。
二、
核心
推进
过程
探究一:周长的概念
(一)认识物体某一个面的周长
1、举例: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
2、小结
(二)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周长
1、(出示一些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某一个面有一周的长度,那
么平面图形有没有一周的长度呢?(如果有,请
你描一描,如没有,不用描)
2、小结
(三)揭示周长概念
提炼概念
找一找,指一指,说
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通过丰富感性材
料,让学生在多样
的参与活动中建立
周长的含义。
探究二:平面图形测量周长的方法
1、(出示三角形与和圆形)
想要测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
需要用什么工具?
2、动态演示
3、小结
学生独立思考
动手操作
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通过对平面图形测
量 周 长 方 法 的 探
究,丰富理解周长
的内涵,为后面周
长计算的一般方法
做孕伏。
探究三:计算一般平面图形的周长
1、计算三角形周长的方法。
2、计算四边形周长的方法。
3、拓展:如果给你一个六边形,怎样求它的周长?
八边形呢、十边形呢?
4、概括求多边形的周长。
5、(将三角形与四边形组合)
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你会计算吗?
(1)过程中的指导
(2)资源呈现
5、小结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方法
学生尝试概括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在计算直边图形周
长的过程中,帮助
学生进一步理解周
长的概念。
三、
拓展延伸
周长与面积的辨析。
用 20 厘米长的绳子围出的三个图形,哪个图形的
周长最长?
学生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
明 确 周 长 本 质 含
义。
四、
总结
我们今天研究一般多边形的周长,一些比较特殊
的平面图形,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这样的图
形周长该怎么计算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拓展学生思维,为
后 续 学 习 奠 定 基
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