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
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但是速度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
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创
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利用他们比较的习惯,将学生已有的旧知赋予新的内涵,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
从比较三只小动物的快慢着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什么是速度,并且体
会速度单位使用的必要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速度、时间、
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 P9~11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和理解速度的含义。
2、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
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经历与同伴交流、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熟悉和掌握速度单位的读写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 在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来做 3 道口答题。
(1) 小汽车 6 小时行驶了 480 千米,它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飞机飞行 1400 米用了 7 秒,它机每秒飞行多少米?
(3) 小巧每分钟跑 100 米,跑了 4 分钟,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2、 出示课题:速度、时间、路程
3、 质疑
4、那么什么是速度?它的单位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速度?这就
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 初步感知速度
1、 出示主题图:谁跑得快?
(1) 路程相同,时间不同
(2) 时间相同,路程不同
(3) 时间、路程都不相同
(4) 三只动物同时比较
2、 小结:我们发现,每分钟跑的路程越长,那么它就跑得越快。
3、 刚才我们已经比出了快慢,那么你们注意到了吗,我们刚才都在比什么
呀?像这样,每分钟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4、 找速度
5、 现在谁能来说说看什么是速度?(出示速度的定义)
(二) 速度的单位
1、 速度单位的读、写。
(1) 示范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
(2) 学生尝试练习。
2、 比较速度单位和以前学过的单位的不同。
(三) 了解生活中的速度
1、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有速度?
2、 老师这里页收集了一些速度,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说说它表示什么?
3、 除了人和动物,交通工具也有速度。
三、尝试应用,深化练习
1、开心填一填:
(1)长颈鹿每分钟奔跑 750 米,它的速度是:
(2)蜗牛每小时爬行 8 米,它的速度是:
(3)摩托车每秒行驶 58 米,它的速度是: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 3 道题目。除了这样提问,还可以怎么问呢?
3、算一算:
(1)学生交流
(2)谁能来说说这些速度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归纳:路程÷时间-=速度
3、应用题:甲火车 3 小时行驶 444 千米,乙火车 2 小时行驶 332 千米,这
两辆火车哪辆的速度快?为什么?
4、 开心一刻:人在走路的时候,是鼻子的速度比较快还是耳朵的速度比较
快?
四、总结
1、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