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
5
页
1.2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 “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入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
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讲
这段话的可能是()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 D. 墨子
2.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兵马俑
B. 司母戊鼎
C. 竹木简
D. 青花瓷
3. 《礼记》(译文):“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
上王位的是()
A. 尧 B. 舜 C. 启 D. 汤
4.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著名水利工程修建于()
A. 殷商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5.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其灭亡也体现
了诸子百家另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一思想最有可能是()
A. 克己复礼 B. 民贵君轻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
第
2
页,共
5
页
6. 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
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歌以及病疫等都是
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这种文字(下图)最早可能出现在()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晋朝
7. 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
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8. 学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
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 “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其中“周制”指 (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0. 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 楚国 B. 齐国 C. 秦国 D. 燕国
11.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 )
A. 齐桓公 B. 秦穆公 C. 楚庄王 D. 晋文公
12.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期产生了变化,
出现了“私田”。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第
3
页,共
5
页
A. 劳动者的辛勤劳作 B. 青铜农具的推广和使用
C. 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 D. 生产力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
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大放异彩的局面。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诸侯国国君不
听周王的号令,相互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对此,墨子提
出“非攻”;韩非子提出“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材料三:《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接近)
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大放异彩”的局面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
指出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依据材料二说说产生墨子和韩非子观点的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墨子和韩非子
的不同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观点?有人说:“研究中国古代中国思想史,
不能不研究孔子的学说。”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三: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
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
周后期,王权衰弱。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
办法?之后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第
4
页,共
5
页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
(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该朝代实行的这种政治制度的作用。
第
5
页,共
5
页
答案
1.A 2.B 3.C 4.D 5.B 6.B 7.A 8.D 9.B 10.B 11.A 12.D
13.(1)百家争鸣;如何治理国家。
(2)时代背景: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社会动荡。墨子反对战争,韩非子主张以
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3)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也就是关心爱护他人;以德“教化”人民,
以“礼”治理国家。赞同,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
化产生重大影响。
14.(1)禅让制、世袭制。
(2)西周、分封制。
(3)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诸
侯王权利和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