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可能性北京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可能性北京版

ID:671366

大小:22.5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第二学段(4—6 年级)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 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 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想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 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的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 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二)学情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了解本班学习快乐的学生 22 人占 55%,学习比较快乐的 学生 16 人占 40%,学习不快乐的学生 2 人占 5%。70%的孩子认知基础良好,10% 的孩子认知基础欠缺,20%的孩子缺乏主动认知能力。 对于可能性现象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 认知基础。如猜硬币、摸球、抽纸牌、转转盘、掷骰子等活动,都是学生熟知的 身边的可能性现象的游戏和事例。可能性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 三、学习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 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 和同伴交流。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 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 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 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5、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1、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猜硬币、摸球、抽纸牌、设计方案、描述现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学 科 数学 领域与课题 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课 型 新授 学习过程 环节及时 间分配 环节一: 展 示 学 习 目标 2 分 活动内容 导入:猜硬币 体验事件可 能性。 明确学习目 标 活动规则 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倾听、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依据及设计意图 初步体验可能性现象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 节课的学习活动有充分的 了解。(目标策略) 环节二: 摸球活动 15 分 摸球活动: 体验事件的 可能性,并发 现有些事件 是确定的,有 些是不确定 的。 用准确的语 言进行描述。 活动要求:组长组织,记录员做好记 录 1、 组长拿口袋,组内成员 按顺序 每人摸一次球,摸完把球放回去。 2、每次摸之前,要把口袋抖一抖。 3、填好学习单。4 分钟内完成。 评价规则: 1、活动有序,说清在活动中的发现。 +2 2、质疑或补充。+2 特别提示:不要偷看口袋里的球。 通过体验刺激学生的认知,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 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现象。 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 言对可能性现象进行描述 的能力。 认识“一定”“不可能”,可 能,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问题生活化,在解决数 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 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 问题。 问题数学化,在解决实际问 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 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策略、倾听策 略、观察策略、合作策略) 环节三: 抽纸牌 10 分 抽纸牌: 感受可能性 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发现可能性 有大有小,只有可能性相等的时候游 戏才公平。 活动要求: 1、组长分工,一人拿信封,一人记录, 其余四人抽牌。 2、每次抽牌后,都要把牌重新放进信 封。 3、填好学习单。4 分钟内完成。 评价规则: 1、活动有序,说清在活动中的发现。 +2 2、质疑或补充。+2 (特别提示:不要偷看信封里的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能够在 玩中学,在玩中思,在玩中 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 方式。本环节教师故意设计 一个不公平的游戏,利用学 生好胜的心理结合学生熟 悉的抽取扑克牌的游戏,在 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例感 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 有小。认识简单的随机现 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对游戏 结果产生猜想。(质疑策略、 倾听策略) 环节四 设计方案 8 分 按要求设计 如何放牌。 学生活动:小组设计方案 活动要求: 1、小组内按要求设计如何放牌。 2、填好学习单。 评价规则: 1、活动有序,按照学习单清晰的汇报 自己组的要求、设计的方案、为什么 这样设计。+2 2、质疑或补充。+2 特别提示:最先完成的两个组进行汇 报。 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数学知 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应用 策略) 环节四: 描述现象 3 分 用“可能” “一定”“不 可能”等词语 描述生活中 的现象。 活动要求:用“可能” “一定”“不 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 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 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 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 学的兴趣。(应用策略、学 科整合策略) 环节五: 冥想总结 2 分 在音乐声中 冥想梳理本 节课的知识。 师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在音乐声中冥想梳理本节 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丰 富的教学活动中静下心来, 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遗憾以及未来的思考。(情 绪策略、回顾梳理知识策 略) 板书设计 可能性 大 不确定:可能 小 相等 确定: 一定 不可能 六、教学设计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 学生喜爱的猜硬币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球活动, 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一 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设计方案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堂教学活动化。“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 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 色转换。课堂上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 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 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 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 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