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并掌握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方法,能够主动交流并用较
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活动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的能力。
3.能够借助直观图,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感受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理解重叠问题,并能够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能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学具:写有学生名字的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第一学期,四(1)班参加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
四(1)班参加文艺小组、体育小组的学生名单
文艺小组 王冲 庄严 杜丽 高天 张乐 黄平
体育小组 李政 马辉 张章 杨新 李里
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并解释算式:6+5=11(人)。
教师: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已知两部分,求整体”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同样的
事情还会有怎样的新情况呢?
【设计意图】调动已有认知,引导学生能借助表格的信息解决“求和”问题,并以问题
激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孕伏。
(二)研究与讨论
1.出示问题。
本学期参加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的人员发生了一些变化,参加文艺小组的还是 6 人,参
加体育小组的也还是 5 人。这时参加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呢?
四(1)班参加文艺小组、体育小组的学生名单
文艺小组 王冲 庄严 杜丽 高天 张乐 黄平
体育小组 李政 马辉 张章 杨新 李里
学生 1:还是 11 人。
学生 2:不对,应该一共有 9 人,因为有 2 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
教师:看来同样是求“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分析参加两个小组
的人员情况,发现了有“重叠”的新情况。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板书:重叠问题。)
2.动手操作,初步认识“重叠”。
(1)小组探究。
教师:有什么方法能让大家清晰地看出两个小组的人员情况呢?请大家四
人一组,借助学习材料(写有人名的小卡片和表格)展开探究。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或有疑问的组给予指导。
(2)交流成果。
小组 1:
文艺小组 王冲 杜丽 黄平 张乐 王冲 庄严
体育小组 李政 张章 杨新 王冲 庄严
小组 2:
文艺小组 王冲
庄严
高天 杜丽 黄平 张乐
体育小组 杨新 李政 马辉
小结:虽然大家摆的形式不完全一样,但都发现“王冲、庄严”两名同学比较特殊,他
们是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看来这两名同学是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表格,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重复”现象,初步认
识重叠问题。
3.初步抽象,探究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表格中用了不同的方式表示“重复”的学生,我们把•大家的发现
贴在黑板上。除了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还可以用集合圈(见下图)来表示。如果左边的集合
圈里都是参加文艺小组的同学,右边的集合圈里都是参加体育小组的同学,你能把同学们的
名字贴在相应的位置吗?
学生作品预设如下:
教师:怎样能够更清晰地看出有两名同学同时参加了两个小组?
学生(出示下图):将两个集合圈“重叠”,将“重叠”的同学放在中间就可以表示他们
同时参加两个小组了。
教师:同学们通过分析信息,发现了“重叠问题”,还借助直观图更清晰地表示出了参
加两个小组同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大数学家也像你们这样,画了这样
一幅直观图,并不断地进行修改,使它变得更直观、更清楚,这种图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
做韦恩图。请大家结合图分析一下同学们参加小组活动的情况。
学生:“庄严”和“王冲”2 人既参加了文艺小组又参加了体育小组。“杜丽、高天、张
乐、黄平”4 人只参加了文艺小组,“李政、马辉、杨新”3 人只参加了体育小组。
教师:同学们用了“只……”和“既……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同学们参加
小组活动的三类不同情况。你能试着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 1:6+5-2 =9(人)。
学生 2:(6-2)+2+(5-2)=9(人)。
学生 3:6+(5-2)=9(人)。
教师:请你结合图讲一讲算式的含义。
学生结合直观图解释自己列出的算式,请其他的学生也用手圈一圈。
小结:虽然大家列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但我们都能借助直观图,理解算式的每一步在求
什么,看来直观图的作用还真不小。在解决重叠问题时,它真是我们的好帮手!你能利用它
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借助直观图,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感受不同方
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到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的价值。
4.抽象概括,深化理解“重叠”。
(1)抽象出一般模型。
教师(出示下图):刚才我们在韦恩图中用人名表示了不同的同学,如果换一种更简单
的方式(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你还能看懂吗?
教师:这个韦恩图除了能表示“参加文艺小组”和“参加体育小组”的情况外,还能表
示别的吗?
学生 1:可以表示参加游泳队和田径队的情况。
学生 2:可以表示借故事书和借科技书的情况。
学生 3:还可以表示会飞的动物和会游的动物的情况。
学生 4:….
小结: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同学们借助韦恩图不仅能够解决参加小组活动的一个
问题,而且能够解决有“重叠”特点的一类问题了。
(2)应用一般模型。
教师:仅以“A 组有 6 人,B 组有 5 人”为例,重叠的情况只有“2 人重复”这一种情
况吗?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情况?
学生 1:有可能两个组没有重复。
学生 2:可能有 1 人重复。
学生 3:可能有 2 人重复。
学生 4:可能有 1~5 人重复。
教师:重复的人可能比 5 人更多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分析,演示以下不同情况的韦
恩图:
学生结合韦恩图每一次的变化,理解直观图中的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当我们的直观图发生变化时,没有人名了,没有组名了,但你们还能很准确地解
释图中的每一部分。在直观图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发现重叠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大圈”包
含了“小圈”。直观图不仅能解决参加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人数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很多类
似的问题,大家掌握了解决重叠问题的“金钥匙”。
(三)拓展提高
1.教材第 93 页的“练一练”。
教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直观图来帮助自己思考。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
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 3:18+15 =33(人)。
学生 4:(18-9)+(15-9)=15(人)。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解决重叠问题的一般方法,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借助
直观图帮助理解,进而掌握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一般方法。
2.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五(1)班有 32 人参加了学校开展的“读书周”活动,每人至少阅读一本天
文类或历史类的书籍,其中有 20 人阅读了天文类的图书,有 9 人两类图书都读了,有多少
人阅读了历史类的图书?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旁边画直观图帮助理解条件和所求的问
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时学生经常会遇到无从入手的情况,这个题目的设计在于引导
学生感受到直观图可以帮助我们把相对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全课小结
教师:我们通过表格认识了什么是直观图,并且通过直观图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在今后
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利用直观图解决更多的问题,相信你们会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