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重叠问题北京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重叠问题北京版

ID:671309

大小:104.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课采用了以探究为主线, 以策略为领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思考、交流、验证”等思维 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的关系,正确解答 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关系;在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适时 渗透“集合思想”“符号化”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 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 想方法的,即“集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读书之星和口算之星的学生名单, 而总人数并不是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并 把获奖名单的内容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创造出韦恩图,找到重叠问题的特点, 总结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2.学生情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 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 时,就常常把 1 个人、2 朵花、3 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 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 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是,这些都只是单 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 触过。 3.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技术准备:课件、获奖名单卡片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并掌握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方法,能够主动交 流并用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活动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的 能力。 3.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借助直观理解重叠问题,掌握问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图,能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制造冲突 1、猜测获奖人数 课件出示读书之星 5 人,口算之星 6 人。请学生猜一猜获奖的一共有几人? 学生猜测结果 11 人,算式 5+6=11 人。 2、出示获奖名单,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有两个人即获得读书之星又获得口算之星,说出“重复”。 3、排队 请获奖的学生到前边排队,排队过程中大家讨论“重复”的两个人应该站在 什么位置。 多数学生同意“重复”的两人站在中间。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悉的获奖名单中,给学生设计了计算结果与实际人数 不相符的矛盾冲突,通过制造“认知冲突”,为下一步深刻理解韦恩图以及经历 形成韦恩图的活动埋下伏笔。】 二、探究方法,生成直观 1、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重复”的两个人要站在中间?请学生思考回答。 师:他既和他们是一起的,也和他们是一起的(手势),也就是说他们俩重 复了,这样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都归为《重叠问题》,为了方便,请这几位同学 把名字按现在站的位置贴在黑板上。 2、尝试解决 请你在纸上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看谁表达的最一目了然。 学生独立完成,写完的同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1)创造直观,初识韦恩图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 徐华健 刘佳仪 读书:朱欣雅、李墨轩、罗静宜 口算:庞昆阳、刘晓、陈祎阳、夏景娜 方法二: 朱欣雅、罗静宜、 徐华健、刘佳仪 庞昆阳、刘晓、 李墨轩 陈祎阳、夏景娜 方法三: 朱欣雅、罗静宜、 徐建华、 庞昆阳、刘晓、 李墨轩 刘佳仪 陈祎阳、夏景娜 读书之星 口算之星 请汇报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图表示什么,重点请最后一种方法的同学介绍两 个圈分别表示什么,每个部分表示什么。 (2)理解意义,认识韦恩图 请一位学生把最后一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讲解。 其他学生自己说一说每个部分表示的内容。 小结:左边的圈表示读书之星,右边的圈表示口算之星,中间重叠的部分既 是读书之星又是口算之星,在左边的圈中去掉重叠部分剩下的只是读书之星,在 右边的圈中去掉重叠部分剩下的只是口算之星。 (3)符号升华,培养符号意识 介绍用符号表示的方法,请学生说一说图意。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 △ △ △ △ △ △ △ △ 读书之星 口算之星 除了三角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符号来表示,比如圆、长方形等图形, 还有字母等等,这样的表达更简便快捷了。 课件出示约翰·维恩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史。 【设计意图:几种方法的介绍让学生经历了“初识——理解——升华”的过 程,生成了直观的韦恩图,认识了韦恩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比较、 优化、创造,并充分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 4、探究算法 (1)独立计算,汇报算法多样化 我们用韦恩图把这个问题分析的很清楚了,你能试着列式算一算获奖的一共 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方法。5+6-2=9(人),2 是什么,为什么要减去。3+2+4=9 (人),3 是什么(只获得读书之星的)2 是什么(即获得读书之星又获得口算之 星的)4 是什么(只获得口算之星的)。 【设计意图: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能够找到算法,给学生充足的 时间说理由,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 达能力,】 (2)变式研究,归纳算法 读书之星是 5 人,口算之星是 6 人,3 人既获得读书之星又获得口算之星。 请你快速的用韦恩图画一画,并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说一说图中每个部分表示什么,并说一说算式中 的每个数字表示的是图中的哪个部分。 同样是 5 个读书之星和 6 个口算之星,重叠的人数是 2,获奖人数就是 9, 重叠的人数是 3 获奖的人数是 8,你觉得重叠人数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学生猜测可能重叠人数是 0、1、4(课件出示)。 请学生再思考重叠人数最多是几人?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 5 人,因为读书之星就是 5 个人,重复的人数不 能比 5 多了。课件出示以下内容。 【设计意图:“重叠人数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这一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 思维的严谨性,理解不重复、重复、完全重复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情 况的模型。】 三、深化理解,拓展联系 1、寻找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问题中,这个圈表示读书之星,这个圈表示口算之星, 点表咱们班的同学。在生活中它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内容,比如我们运动会比赛报 名情况,这边可以表示跳绳的,这边可以表示踢毽的,点就表示其他同学。 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重叠问题,先小组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其他同学 你拿笔记录并算一算。 2、回顾归纳 学习还要学会回顾和思考,回头看看这节课。我们在获奖名单中发现了“重 复”,你们自己创造出了韦恩图来表示重复现象,解决了重叠问题,最后我们又 回到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重叠问题。其实创造与发明就在你们的身边,希望 你们能用自己的小眼睛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出好的方法去解决他们, 说不定你的这个方法又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设计意图:把重叠问题回归生活,说一说生活中重叠问题的例子,加深对 重叠问题的理解。】 学习效果评价 课后我设计了如下两道题。 1.阳光小学四(2)班的同学中有 18 人喜欢打乒乓球,15 人喜欢打羽毛球, 9 人既爱打乒乓球又爱打羽毛球。全班喜欢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2.四(1)班有 32 人参加了学校开展的“读书周”活动,每人至少阅读一本 天文类或历史类的书籍,其中有 20 人阅读了天文类的图书,有 9 人两类图书都 读了,有多少人阅读了历史类的图书?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节课前在班中调查读书好的学生和口算好的学生,评比出读书之星和口算 之星,用班级学生的真实姓名引出问题,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重叠问题”。学生 在熟悉的获奖名单中完成了对韦恩图的感知、创造、提升、应用,有利于学生完 整的思考问题,避免一些非数学因素的干扰,实现了数学的深度学习。 在韦恩图的认知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发现,虽然看起来有些 费时、费力,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比较,培养了符号意识和优化意识,比 较和优化又是今后创造发明的重要基础,达到真正的深度学习。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