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重复的魔力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重复构成是平面构成的一种特别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它拥有推理
性的构思设计、哲理性的概括表现、秩序性的组织结构。教材中,通过基本构成
形式、构成方法、实物图片、作业等对重复构成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全面叙述
了重复构成的各个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重复构成的基本
原理,通过重复构成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式。深化教学目标,设计语言充分演绎,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设计作品。
一、教学路径
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重复构成形式的场景,观察和思考不同形式下的重
复构成图片,根据视觉图形的变化,尝试寻找各种重复构成形式的规律。理解─
─理解重复构成中“基本形”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重复构成中各种不同的“骨
格”形式,了解骨格的形式规律,感受重复形式带来的体验和感受。
尝试应用──尝试体验用一种单元媒介,即基本形在不同骨格下的重复变化,
并尝试从单元到单组再到多组的应用变化。它也可以是同一骨格形式下不同单元
媒介的变化。
练习体验──练习将某一设计好的重复构成和具体的生活场景或生活器具
相结合,对已有的生活场景或生活器具进行视觉变化,体验这种变化后带来的视
觉感受和审美体验。
创造──依据重复构成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开发独特的骨格形式及基本形,
以重复构成的方式完成作业。
二、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 2 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了解重复构成的基本原理。
第二课时尝试应用形成重复构成视觉现象的基本方法,深入完成具有创造力
的作业。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器物、生活中的场景发现重复构成;理解并掌
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及其变化特征。
技能目标:充分应用重复构成中的形式变化,并将这些重复构成的设计变化
有效地应用到具体的物象或图式中。
情感目标:通过重复构成的视觉变化,体会和感悟视觉中单个到多重的视觉
变化与影响力,体验这些变化的美学意义,获得设计语言中由重复构成带来的审
美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将重复构成中的骨格形式变化形成重复构成形式;将这些骨格的
形式变化有机地和物象或图式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各种具有重复构成特点的生活场景、器具图片或实物、多种单元媒介物体、
镜子、多种可塑造或变化的单元材料(如:纸条、黑卡纸、同形木块、图钉等)、
颜料、笔纸、课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张、颜料等。学生准备:彩
色卡纸、铅画纸、颜料、毛笔、美工刀等。
四、教学要点
1. 生活中的重复构成:生活中重复构成的视觉场景很多,从建筑物到广场、
从行军的方阵到超市的货架、物体表面的装饰图案、水果摊摆放的水果……重复
构成这种设计语言或许就是对自然与生活中重复景象的提炼和概括。找寻或分解
出一个物体(基本形单元),对比这个物体的重复景象,视觉感受上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呢?假如这种物体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视觉上又会有什么样的不
同感受呢?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录像导课
1. 媒体播放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片段,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陈述原因。
2. 思考:假如击缶只有一个人,你还能感受到那种气势吗?为什么当一个
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形成全新的视觉感受呢?带着思考进入课题《重复的魔
力》。
(二)寻找重复
1. 呈现自然界中一些具有重复现象的图片,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
存在很多的重复现象。
2. 教师继续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复原理设计的物品,需要学生思考、比较:
生活中重复的物品和自然中的重复现象有着怎样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感受重复构
成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三)初步体验
取出裁切好的小纸片,先对折一下,然后打开,在纸片上对折的一边滴入颜
色,然后再按折缝将纸片合起,并用手指按压纸片后打开。思考这样的图形给你
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它又是一种怎样的重复呢?
(四)合作创作
1.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好一张几何形“母体”,然后按一定的分解方法对“母
体”进行相同方式的分解,不断重复,最后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图形。
2. 欣赏各自独立的作品,谈体会感受。
3. 以四人为一小组,将各自独立的作品进行组合。小组欣赏作品,讨论作
品的视觉变化及各自的感受。
4. 全班合作,继续组合作品,学生再次思考: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怎样的一
种重复呢?重复构成有哪些要素组成呢?师生讨论,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
1. 教师讲解:今天我们运用的这种重复构成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设计手
段。
2. 呈现生活中运用重复构成的设计作品与美术作品,了解重复不仅运用在
设计上,很多纯艺术家也同样运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创作。
3.尝试应用形成重复构成视觉现象的基本方法,深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