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物链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与社会决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止的方案
四、教学准备
写有各种生物的纸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步骤及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修改
情景导入
有谚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并针对图片思考问题,明
确:
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关系
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
后”图片
提出问题:
1、这张图描述了怎样一个谚
语故事?
2、说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
系。
游戏“我被吃掉啦”
学生扮演各种生物,并寻
找自己的克星,用红色大箭头
指向对方,同时教师用课件展
示各条食物链。
自然界中有许多吃与被吃
的关系。
学生游戏“我被吃掉啦”
课件展示三组生物,
第一组:狮子、青菜、鹿
第二组:青菜、食虫鸡、毛毛
虫、黄鼠狼
第三组:青草、蛇、蚱蜢、鹰、
青蛙
由学生寻找各自的天敌。
并提问:
1.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
在一起,像什么?
2. 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
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
思?
3. 如果在第3条食物链中再
增加一种生物——公鸡,
那食物链会不会有什么
变 化 ? 会 有 怎 样 的 变
化?
食物链
明确:食物链一般由绿色
植物和动物构成的,绿色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而
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一般起
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
后的环节均为动物。其中,第
2环节的动物为植食性动物,
第3环节的动物为肉食性动
物。而公鸡既可以吃植物,又
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结合所写的食物链,总结:
1)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
构成?
2)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
演什么角色?
3)从屏幕上的这三条食物链
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 第 2、第 3 环节的动物有
何不同?
5) 在食物链中,鸡既可以位
于第 2 环节,又可以位于第 3
环节,说明什么?
食物链与人类生
活的关系
人为杂食者,通过举例,说明
人类参与食物链的大致过程。
展示丰富多彩的食品品种,提
问:人类参不参与这种食物链
关系呢?
天敌与农林害虫
了解生物防治,并思考能否在
田里养鸡防治菜青虫。
播放视频“森林卫士——灰喜
鹊”,了解生物防治。并思考
78 页第 3 个讨论题,加以巩
固。
总结
小结
1. 食物链是在一定区域内,
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
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2. 起始端为绿色植物,这是
判断一条食物链是否完
整的关键;第2环节的生
物通常为植食性动物(也
可能是杂食性动物);第3
环节的生物通常为肉食
性动物(也可能是杂食性
动物);箭头表示被吃关
系。
3. 植物→蝉→螳螂→黄雀
4. 人与自然界的生物相互
依赖生存,应对其加以保
护。
通过问题总结:
(1) 什么叫食物链?
(2)书写食物链时应注意些
什么?
3)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
后”所描述的食物链完整吗?
怎样使其完整?
(4)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