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7年级上册 3.6.1 食物链 教案 (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科版生物7年级上册 3.6.1 食物链 教案 (1)

ID:670085

大小:60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 6 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 1 节 食物链 (第 1 课时) 一、设计思想: 本课时教学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以问题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通过一系 列问题设置,组织有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探究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 题的解决;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获得“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学习实效。在激 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 6 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在学 习了“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 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 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的认识。 本节第 1 课时内容包括 2 个“分析活动”。第一个是“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通过卡片“接 龙”活动,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 6 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第二个活动是“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食谱,引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使学 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的设计,呼应了前面的 知识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一方面知识储备少、形象思维能力弱,利用图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合作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利用卡片 “接龙”游戏,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符合初一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特点。 (3)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学生尝试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交流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确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 (2)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 4.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 以“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为线索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逐一实现教学目标。在 “做中学”板块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卡片接龙”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食物链,认识食物链的一般特点,能用 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食物链。在“学中用”板块中,引导学生以午餐食谱为分析素材,应用已学知识,书写出 含人在内的食物链中,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用中思”板块,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分析,渗透利 用食物链知识造福人类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教育。 在每个板块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入手,确立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思 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活动验证,体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 学知识,获得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同步学习到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做中学” 1.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片段:螳螂捕蝉(学生观看)。 故事情节: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 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的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黄雀…… (2)谈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来说一说。 (3)问题:大家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非常了解,但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例子反映了生物间存在什 么样的关系?(学生答:吃与被吃)。 意图:以通俗易懂的成语和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食物链;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发现要探究的问题。 2.提出“做中学”的问题——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1)问题展开: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产生的联系是很容易看到的。你还能举例吗?(比 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意图:联系生活实例,汇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 (2)谈话:(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草、蚱蜢、青蛙、蛇、鸡、鹰) 这些生物大家认识吗?怎样利用食物的关 系把它们联系起来?你会怎么做?(想想看,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卡片、线、缝衣针等材料,按照一定的食物关系 顺序把卡片串连起来。) 意图:展示具体事例和活动素材,引发探究任务,形成任务驱动。 3 (3)“卡片接龙”活动: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认真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可以是一个同学写名称,另一 个同学排好吃与被吃的顺序,被吃的生物排在前,吃它的生物排在后,最后再用线将卡片串起来,比一比哪个小 组串得多。也可以鼓励创新,采用其他方法,如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相互牵绳的方法。) 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理清各种生物的食物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活动材料做一做,为构建食物链概念做好形 象化的模型。 (4)模型展示,建立“食物链”概念: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模型展示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模型,从 这些卡片接龙模型中,大家能看出什么道理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什么形状?);并指导学生将卡片接龙记 录书写下来, 用“→”表示捕食关系,写到最后一种生物才叫完整。再将学生书写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如青 草→鸡→鹰等;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像这 6 种生物那样,彼此间串联起来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从而构建“食 物链”的概念。 意图:展示模型,以卡片链条联想抽象名词“食物链”,加深对“食物链”环环相扣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5)质疑与归纳:教师要求学生继续观察所连的食物链,看看食物链通常有几个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动物 所吃食物有何不同?比较这几条食物链,你还发现了哪些共性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食物链一般 3-5 环节; 通过查阅信息库,知道动物的食性分三类;通过讨论归纳出食物链一般所具有的特点。 意图:认识食物链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用自己的话归纳食物链的共同规律。 板块二:“学中用” 1.提出探究应用的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午餐情景。配以字幕:民以食为天,食物何处来?同学们能 用学到的食物链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2.“追本溯源”解决问题——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1)选食谱: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某一顿午餐吃过的各种食物。 (2)分类列表:启发学生分类思考其中哪些食物来源于植物?哪些来源于动物? 植物类 动物类 米饭——水稻 植物油——油菜 鸡蛋——鸡 黑鱼 (3)发现“食物链”:指导学生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并展示交流。 意图: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本源。这个“追本溯源”的过程,正是教师启发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 探究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分析应用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条条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 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板块三:“用中思” 1.列举正方事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鸭、藕田养泥鳅等事例,想一想 这些生态农业给我们什么启示? 4 2.列举反方事例:列举当地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捕食青蛙、捕食蛇、捕食鸟等事例,想一想这样一 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3.发表你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得到的启发,最终教师要小结引导到保护食物链、保护动物上来。 意图:通过正方事例,让学生懂得要利用食物链的知识造福人类;通过反方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食物链破 坏所带来的后果,对生态问题产生忧患意识,为下节课食物网的学习做了铺垫。无论正反事例,都是让学生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作业 1. 课本 DIY:寻找食物链。 2. 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包含的食物链。 3. 将本节课做的“食物链”模型保存好,下节课学习还要利用。 板书设计: 5 第一节 食物链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学生很容易问到:食物从何而来?所以教材紧接着安排“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顺理成章、 一环扣一环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而建立生态学的观点。 在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中,食物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种关系,本节首先分析“谁吃谁”,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接着分析食谱中的生物,一方面巩固食物链的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 复杂的食物链中,不但为生物间食物关系研究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 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归纳食物链的特点,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2.在分析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 知道什么是生物链。 2. 能力目标 (1)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 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 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的方案。 本节关键 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片分析法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师:食物链的故事。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在我国遥远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西沙群岛。别看这些岛子小, 岛上却生长着青翠的树林,生活着各种昆虫和海鸟。解放军叔叔在这里日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小岛上生活 很艰苦。不要说粮食,就连 喝的淡水,种菜的土壤也要从大陆上运去。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在岛上种菜 养花,把小岛打扮得象花园一样。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们自力更生,在岛上养了鸡。后来,经过不断地繁 殖,鸡群越来越多。只要到林子里转一圈,就可以拾回满满一筐鸡蛋。可是,没过多久,不知为什么这里的 老鼠成了灾。由于老鼠的危害,岛上的鸡大量死亡。大白天,一个小时内,二十多只雏鸡就被老鼠咬死; 夜里,两、三只大老鼠竟向老母鸡发动了进攻。由于鼠灾,鸡群越来越少。侥幸活下来的鸡干脆躲进树林 里,再也不敢出来。“老鼠怕猫,还是请猫帮帮忙吧!”为了消灭老鼠,战士们又把猫带到小岛上。果然, 老鼠就被消灭了。可是,战士们在岛上巡逻时,又发现低矮的麻枫桐树下有一堆堆鲣鸟的尸体。经调查,原 来是猫作的孽。猫不仅吃老鼠,同时也危害珍贵的鲣鸟。鲣鸟是国际重点保护鸟类。为了不让这群谗猫为非 作歹,残害鲣鸟,战士们又养起了狗。狗的嗅觉很灵敏,一发现猫,就扑上去把猫咬死。猫少了,老鼠又再 次猖獗起来。狗爱打架,到处汪汪乱叫,搅得小鸟整日不得安宁。驻守海岛的解放军叔叔感到实在无能为力 了,他们只好给科学家写信,请求帮忙解决难题。 6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千万种生物组成了一台十分巧妙的“机器”,各种生物是这台机器的零件,他们 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如果人类不小心无意中触动了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就可能带来许多麻烦。 2.学案之一: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师:我们看看课本的 70 页,看一看,连一连,到底是谁吃谁?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师:你连出了几条?我们看看黑板上的连得对吗? 师: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 一条链 条,叫做食物链。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类是捕食性食物链, 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 青草→蝗虫→蛙→蛇→鹰, 就属于这种类型。 二是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由小动物寄生在大动物身上:鸟类→跳蚤→原生 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 繁殖细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动物开始: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就属于这种类型。食物链上的每 一个环节,叫营养级。任何一种生物都属于一定的营养级。任何食物链上,后一种动物只能吃食、同化前一 种动物所能提供能量的一部分,并通过新陈代谢等又消耗一部分能量。后一种生物最终只能贮藏从前一种生 物中摄取能量的 5—20%。这就是说,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逐级流动,不断减少。一般食物链中的营养 级不会多于五个。 师: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去整体性,生态 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 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 四只家猫,结果老鼠 逐渐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6 万只猫每天要吃掉 60 多万只鸟 。为挽救鸟类,南非当局用直 升飞机向猫扫射,并派上百名士兵去捕杀猫。由此可见,食物链对环境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 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各种活动会把废弃物排入环境。人们也毫无觉察地通过食物链而把有害物质摄入体 内,癌症就选择这条途径暗自潜伏起来。据美国癌症研究中心调查发现,美国的淡水鱼已患癌症的约有 300 多种,在鱼体的任何部位都能观察到癌。所以,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 3.学案之二:食物链的定义和特点 师:其实我们已经接触到食物链这个名词了,你们在小学是不是已经学过了?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各种生物之 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 3—5 个环节,食物链多包含的环 节少,食物链就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通过捕食关系(即捕食链)建立联 系,这种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营养关系。其模式如下: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植物)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肉食动物 …… 师:由此你能得出食物链的特点吗? 生:由绿色植物开始。 生:第二个环节是植食性动物。 生:第三个环节是肉食性动物。 4.课堂小结 7 师:我们学习了食物链的定义和特点,请同学们能正确写出食物链,你在课后还能找到更好的食物链吗? [第二课时] [来源:Z.Com] 1.导入新课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食物链的定义、特点和写法?不知你课后找到更好的食物链吗?下面我们做个比赛,请你 们每个组上黑板上写出食物链,一个同学写完了另一个同学可以接着上来写。 2.学案之一:分析食谱的生物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在我们的食物中遇到了哪些生物? 师:我们日常的食谱中,有些食物成分来自植物,有些成分来自动物。请把你的一份午餐中涉及的生物的名称写 在课本 72 页的表格里。 师:仔细分析这些动植物的之间的事物关系,你能连出食物链吗? 师:我们请连出来的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下。 师:看看这些食物链,我们来想一个问题,我们吃的动物所吃的事物又是什么? 生:植物。 生:生产者。 师:每条食物链中的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学案之二:天敌与农林害虫[ 师:我们学习了食物链了,下面我们就来 看看一个现实中的问题。请 你选择一种松毛虫的天敌,并设计一个可 行的方案来防治松毛虫。 师:关于生物防治的方法,我们在屎壳郎出国的地方就学过了,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好。 师: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 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 304 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 年唐 代刘恂著《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 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 有了迅速发展。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敌防治,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 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师: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 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 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 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 寄生蝇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 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在美国,利 用苏芸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美 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 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 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作 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力 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8 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 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 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 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 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 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师:意义,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 害虫十分猖獗。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 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师:请同学们设计出最好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78 页的资料。 4.课堂小结 师:课后请同学们再复习一下生物防治的内容。[ 作业布置 收集更多是食物链。[来源:Z+xx+k.Com] 73 页“自己做”。 板书设计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一节 食物链 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青草→蝗虫→蛙→蛇→鹰, 食物链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食谱的生物 天敌与农林害虫 生物防治的方法 教后反思 1.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过食物链的知识,可以直接让他们到黑板上写,事实证明他们的错误很多,由此指出正确 的写法,效果较好。 2.学生上课是积极的,可是为什么一个简单是食物链的写法还是很难完全写正确呢? [来源:Z*xx*k.Com] 9 实验: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 实验目的 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学习设计一个对松树林病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案。 背景资料 生物防治,简单说, 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 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 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 不污 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 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学会知识的运用,学习生物防治方案的制定。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物防治方案的制定。 难点:学习生物防治方案的制定。 实验关键 学会知识的运用,学习生物防治方案的制定。 实验器材 生物防治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 师:我们在“屎壳郎出国”的部分,学到了,澳大利亚政府采用的这种方法称做? 生:生物防治。 师:对,生物防治。这节课我们就来详细地学习这种方法。 2. 学案之一:生物防治的定义和意义 师: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 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 304 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 年唐 代刘恂著《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 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 有了迅速发展。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敌防治,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 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 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 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 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 寄生蜂、寄生蝇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 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在 美国,利用苏芸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 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 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 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 作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 力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 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 10 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 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 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师:生物防治的意义——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 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 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3. 学案之二:生物防治的实例 师:我 国赤眼蜂工厂化繁殖和田间释放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 效果达到 77.1%,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5-7 次,有效地控制了农药对蔬菜的残留污染。当前不少地区开展无公 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天敌应用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降低防治成本 10%-25%,将蔬菜中农 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之下。[来源:Z.Com] 师:大力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工作——长期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结构,自然天敌的控害能力 明显减弱,病虫害抗药性发展迅 速,造成病虫害频繁突发和大发生,使防治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要做到 既控制病虫害,又解决化学农药引起的问题 ,生物防治是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植保技术工作者要向农民 大力宣传生物防治的优越性,加深农民对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在生产中自觉自愿地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师: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培训,生物防治具有以下特点—— (1)专化性强,必须对田间病虫害作出确切诊断,对 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天敌的保护和人工释放需要找准时期,操作也要经过有关培训; (3)对光照 和湿度等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在不适条件下容易分解,影响防治效果;(4)多数生物制剂起效慢,应注意田 间病虫情报的监测,提早开展防治。因此,生物防治措施的操作远比化学农药的施用复杂得多,如果操作不 当影响防治效果,还会动 摇农民采用生物防治技 术的信心,这需要各级植保技术人员在农民中加强生物防 治技术的培训工作。同时,要真正认识到农民在生物防治中的主导地位,改进传统的培训方法,采用典型样 板做示范、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带头人等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 师:我们可以参照一下课本上提供的关于灰喜鹊的知识。来设计一下你的方案。 4. 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生物防治的定义,特点,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它的意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 个方案的设计,并完成好实验报告。 作业布置 1. 完成实验手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简单说,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 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它的最大优点 是不污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教后反思 1. 应该寻找更好的实例。 2. 对于灰喜鹊这个设计是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的,应该找到其他的事例。[ 11 第二节 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建立在食 物链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声他中各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 己发现食物网的概念,同时理解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 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重要性。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 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X k b 1 . c o m 2. 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w w w .x k b 1.c o ]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生物间的事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2) 知道什么是食物网。 2. 能力目标 (1) 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 (2) 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 (2) 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 难点:指导学生观察理解课本 75 页的示意图。[新课标第一网] 本节关键 指导学生观察理解课本 75 页的示意图,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教学方法 图表分析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挂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根据我们学习的食物链的知识,请同学们来看看黑板上的几种生物,你能将它们连起来吗? 2. 学案之一:食物网 师:各个食物链不是彼此分离的,一种肉食动物可以吃多种草食动物,同时一种草食动物也可以是多种肉食动 物的食物。有些动物是杂食的。还有些动物是以动、植物的粪便和死后的腐烂尸体碎渣为食的,如蚯蚓、一 些昆虫等(食屑动物),它们属于消费者,但也可算是分解者。所以生物群落中的食物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 的,各食物链总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这种由许多食物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叫做食物网(见图)。 12 师:复杂的食物网可包括 100 种以上的物种。食物网和食物链反映一个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直接的和间接的食物 关系。 师:同学们,每种动物都有一定的食性。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食性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链状联系,叫做食物链。例如,植物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虫子吃植物,小鸟吃虫子,而老鹰又吃小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包含几个环节的食物链。食物网,在一个生 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中任何一段单向的食 物关系都是食物链。 师:生态系统中的能源和能流路径,太阳辐射能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的主要 作用是产生热效应,形成生物的热环境;紫外线具有消毒灭菌和促进维生素 D 生成的生物学效应;可见光为 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源。除太阳辐射外,对生态系统发生作用的一切其他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辅助能 不能直接转换为生物化学潜能,但可以促进辐射能的转化,对生态系统中光合产物的形成、物质循环、生物 的生存和繁殖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辅助能分为自然辅助能(如如潮汐作用、风力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 和人工辅助能(如施肥、灌溉等)。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 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某些物质还可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如动物迁移,水流的携带,人为的补充等。 师:能量是单向性和逐级减少,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状态进入生态系统 后,就不能再以光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热的形式不断地逸散于环境中。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很大部分被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散失到空间 的热能不能再回到生态系统参与流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以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有机物的生物。 从太阳辐射能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再到大型肉食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过程,这是因为:(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2)各营养级的同 化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不被同化;(3)生物在维持生命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总要消耗一 部分能量。 师:总之,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 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在流向肉食性 动物。 13 3.学案之二: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师:最近一段时间,在靠近中俄边境的边陲小市吉林省珲春市,一只野生东北虎和几个人的命运引发的连环新闻, 成为国内 外媒体竞相关注的一大热点。第一个新闻故事是吉林省珲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大雪中难以觅食 的老虎"送"牛马做"礼物",接着发生了老虎咬伤一位农民的不幸事件;就在虎咬人的第二天,几名闻讯前来拍 摄老虎的电视记者又与这只东北虎不期而遇,并在老虎追赶下侥幸逃生;而仅仅一个小时后,更为不幸的事 情发生了:一位年仅 27 岁的林场女工命丧该虎之口。人们的惋惜声未落,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事实被披露: 肆虐山林的这只老虎是被它所咬伤的农民所下的套子套中拼命挣脱后,出于愤怒、报复心理或是饥饿难耐而 咬死了那位女工。食管、喉管被套子勒断的老虎危在旦夕,来自北京、长春、哈尔滨等地的专家又紧急抢救东 北虎……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怪圈,不仅引起人们或对人或对虎的同情,而且启发一些人更深层次的思索:人 怎样才能与老虎"和平共处"?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75—76 页的材料。 师:请你分析这个地区田鼠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田鼠的天敌少了。 师:捕杀狼与保护鹿有矛盾吗? 生:狼数量骤减,鹿就会急剧增多,草地、树木减少,鹿又会减少。 师:谈谈人类应当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保护每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 6.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食物网的知识,并且知道了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 向植食性动物,在流向肉食性动物。另外,我们看到了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这告诉人类,只 有保护每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源:学.科.网 Z.X.X.K]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 77 页的讨论题。 第二节 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食物网——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在流向肉食性动 物。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保护每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 教后反思[来 1. 注意引导好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14 实验: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 实验目 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学习设计一个对松树林病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案。 背景资料 生物防治,简单说, 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 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 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 不污 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 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学会知识的运用,学习生物防治方案的制定。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物防治方案的制定。 难点:学习生物防治方案的制定。 实验关键 学会知识的运用,学习生物防治方案的制定。 实验器材 生物防治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 5. 导入 师:我们在“屎壳郎出国”的部分,学到了,澳大利亚政府采用的这种方法称做? 生:生物防治。 师:对,生物防治。这节课我们就来详细地学习这种方法。 6. 学案之一:生物防治的定义和意义 师: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 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 304 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 年唐 代刘恂著《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 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 有了迅速发展。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敌防治,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 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 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 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 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 寄生蜂、寄生蝇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 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在 美国,利用苏芸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 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 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 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 作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 力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 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 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 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 15 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师:生物防治的意义——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 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 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7. 学案之二:生物防治的实例 师:我 国赤眼蜂工厂化繁殖和田间释放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 效果达到 77.1%,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5-7 次,有效地控制了农药对蔬菜的残留污染。当前不少地区开展无公 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天敌应用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降低防治成本 10%-25%,将蔬菜中农 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之下。[来源:Z.Com] 师:大力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工作——长期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结构,自然天敌的控害能力 明显减弱,病虫害抗药性发展迅 速,造成病虫害频繁突发和大发生,使防治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要做到 既控制病虫害,又解决化学农药引起的问题 ,生物防治是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植保技术工作者要向农民 大力宣传生物防治的优越性,加深农民对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在生产中自觉自愿地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师: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培训,生物防治具有以下特点—— (1)专化性强,必须对田间病虫害作出确切诊断,对 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天敌的保护和人工释放需要找准时期,操作也要经过有关培训; (3)对光照 和湿度等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在不适条件下容易分解,影响防治效果;(4)多数生物制剂起效慢,应注意田 间病虫情报的监测,提早开展防治。因此,生物防治措施的操作远比化学农药的施用复杂得多,如果操作不 当影响防治效果,还会动 摇农民采用生物防治技 术的信心,这需要各级植保技术人员在农民中加强生物防 治技术的培训工作。同时,要真正认识到农民在生物防治中的主导地位,改进传统的培训方法,采用典型样 板做示范、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带头人等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 师:我们可以参照一下课本上提供的关于灰喜鹊的知识。来设计一下你的方案。 8. 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生物防治的定义,特点,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它的意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个方 案的设计,并完成好实验报告。 作业布置 2. 完成实验手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简单说,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 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它的最大优点 是不污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教后反思 3. 应该寻找更好的实例。 4. 对于灰喜鹊这个设计是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的,应该找到其他的事例。[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