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 15 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节中的血液成分、血液循环
等知识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学习的坚实基础。学生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紧接着学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更好地认识到血液中废物的排出在人体内平衡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
用。
本节内容虽然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对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并不理解,而
且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构成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组装“肾单位结构模型”,能够描述肾脏的结构,在活动中
培养学生分析图形和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尿液的形成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了解我国肾脏疾病的现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重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突破策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丰富的学生活动,比如肾
单位模型的制作,观察尿液形成的动画,亲自操作模拟尿液形成的动态演示装置等,将抽象
的内容形象具体化,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主动构建相关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展示小朋友尿尿图片
提问:你知道尿液在哪儿形成的?是
怎么形成的吗?
二、学习新课
(一)肾脏的结构
1、播放肾脏纵剖视频
引导学生看书识图
2、给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看书识图
3、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材料袋,小
组合作组装肾单位模型
给出问题:肾小球的实是质什么?
肾小球两端相连的是何种血管?
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有何特点?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观察图片
回答:尿液在肾脏中形成
填写肾脏内部结构
填写各部分名称,组内交流
答案
总结出肾单位的概念图
小组合作,尝试制作肾单位
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三
个问题
小组展示、讲解、交流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探
究的欲望
认识肾脏结构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
决的问题。
动手操作增加了学生
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印
象。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能
力。
(二)尿液的形成
1、引导学生看书,找到尿液形成的
2
两个阶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15-22
中的滤过与重吸收的含义。
2、展示尿液形成的动画
引导学生阅读图 15-22 中的文字。
分组讨论:
血液中有哪些成分?
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与肾小
管的重吸收作用后,成分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血液中哪些成分不能滤过
到肾小囊腔中?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总结尿液的形成
过程
总结尿液的形成过程
3、提供模拟尿液的形成的动态演示
装置
填写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
初步了解滤过与重吸收的
含义
首先仔细阅读,然后分组讨
论问题,总结出血液经过滤
过与重吸收后的成分变化。
总结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小组间交流
亲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为后面的血液成分变
化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分
析与概括能力。
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印
象。
小结:提供我国肾病现状的资料 阅读资料,了解现状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肾
脏,健康生活的重要
性。
反馈练习:1.出入肾小球的血管分别
称为( )
A.出球小动脉,入球小静脉
B.出球小静脉,入球小动脉
C.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
D.出球小静脉,入球小静脉
2. 肾 脏 结 构 和 功 能 的 基 本 单 位 是
( )
A.肾小囊 B.肾小管
C.肾小球 D.肾单位
3.下列物质中,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
收的是( )
A.水 B.无机盐 C.葡萄糖
D.尿素
4.急性肾炎患者尿中出现血细胞和蛋
白质时,其病变发生在(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肾小囊 D.集合管
5.尿的形成过程
可概括为肾的 作用和 作
用。
6、(1)图中结构 G( )、H
强化记忆,在短时间内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及时让学生消化巩固,
给学生提供明确反馈,
以便于查缺补漏。
3
( )和 C( )构成一
个肾单位。
(2)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两
个作用过程,即 A( )作
用和 C( )作用,通过 A
过程形成的液体 B 为( ),通
过 C 过 程 形 成 的 液 体 D 为
( )
课后作业:查找有关尿毒症、肾透析、
肾移植、尿常规化验单等资料。
收集资料,提出并整理不懂
的问题。
为下一课时继续学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做
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