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实验教学主要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活化的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兴趣。
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得出理论性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成功探究的的乐趣。
二、实验教学分析
1. 实验内容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主要涉及的是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第 5 章、第 4 节《人
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内容,具体在信息库中“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法”。第 4 节内
容是基于前 3 节对营养与食物等感性的认识,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有更系统和更抽象
的学习,同时消化系统也是初中生物教材中首次介绍人体生理部分的知识。《生物学课程标
准》对这部分的知识除了对基本知识的概述等要求,还建议可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因此,通过对第四节内容的学习,以生活中的常见食物馒头为原料,本实验便可顺利展开。
2. 学情分析
消化系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摄入的食物都要在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但是因
为绝大部分的器官都分布在体腔内,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只有消化道的开口——口
腔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且实验以常见食物馒头为原料,让学生以此实验为起点,在学习消化
系统时能做到“浅入”,最终完成消化系统全部的学习内容,做到“浅出”。七年级的学生乐
于动手,热衷于实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帮助,让学
生获得探究的成功。
3. 教学条件分析
本实验以馒头、唾液为原材料,便于获取,所需的实验器材均为实验室基础器材,如需
要刀片、玻璃棒、三支试管、烧杯以及碘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馒头在人体口腔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及结论——通过咀嚼初步体验馒头的变化,再进
一步通过实验得出准确的结论;
2. 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六大步骤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巩固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
1. 实验方案的制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改进实验方案;
2. 唾液的获取与收集。
四、实验目标
1. 学生经过对实验的设计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认识,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与总结,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如何变化的结论。
2
2. 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与合作的意识,体验实验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五、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及试剂:馒头、唾液、碘液、清水;
实验器材及用具:试管 3 支、烧杯 2 个、玻璃棒、胶头滴管、小刀、消毒棉。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学习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生活
现象
引入
以生活中能吃者瘦,
吃少者胖的现象引出这
两种人消化吸收的能力
不同,进一步引出消化系
统的起始部位——口腔,
教 师 提 问 口 腔 有 何 功
能?同时,让学生品尝馒
头,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
变化,说出自己的体验过
程。
品尝馒头,并体验馒头在口
腔中的变化,说出体验的过程。
七年级学生刚刚步
入青春期,比较在意
自己和周围人的身材
变化,以能吃者瘦、
吃少者胖的现象可以
在感情上引起学生的
共鸣,并且辅以品尝
馒头的环节,既点名
课题,又能引起学生
参与的兴趣。
在体
验中
提出
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在品
尝馒头的过程中发现的
问题,比如馒头味道的变
化、状态的变化以及变化
的原因。
提出品尝过程中发现的问
题,比如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如
何从松软变成馒头食糜等,最后
总结要探究的问题:馒头在口腔
中的变化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
通过两个引导达到
预期效果,第一个引
导简单地让学生说出
品尝过程中的直观感
受,并在此交代馒头
生活现象
引入
在体验中
提出问题
小组制定并
交流计划
讨论确定最
终实验方案
实施计划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讨论与交流实验过程中出现的
其他问题及解决办法,交流自己
的心情
3
引导学生总结馒头
在口腔中的变化与什么
有关系,提出探究的问
题。
头的搅拌以及唾液有关系? 中包含淀粉,淀粉分
解产生甜味,还有馒
头在口腔中状态的改
变;第二个引导要引
导学生用生物学的专
业术语提出要探究的
问题,培养他们的科
学素养。
制定
并交
流计
划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
形式讨论各组的实验方
案。在讨论之前,引导学
生解决在实验中需要注
意的问题:
1. 如何模拟馒头在口腔
中的环境;
2. 实验中需要馒头的量
是多少;
3. 如何检测馒头中淀粉
的存在;
4. 如何获取较多的纯净
的唾液;
5. 如何设置对照组。
在 学 生 讨 论 过 程
中,深入到小组中间给予
一定的指导,并确定 1-2
组在下一环节中展示实
验方案。
先对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
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找出合适的
解决方案,再制定实验步骤。
由于七年级学生缺
乏 一定 的 理论 和 经
验,所以教师必须帮
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
细节问题,即提出需
要注意的问题,引导
学生一齐解决,在此
基础上,学生再以小
组合作的方式制定实
验步骤。
讨论、
确定
最终
实验
方案
教师根据上一环节
中的讨论情况,请某一小
组为代表展示自己的实
验方案,并且引导学生对
每一条步骤作出分析和
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
案。
根据分析和讨论的结果修
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在学生已经讨论过
的基础上,选择代表
性的方案进行统一的
讨论,既能让学生注
意到很多细节,加深
对实验步骤的印象,
又能继续吸引学生的
4
兴趣,培养学生的实
验能力。
实施
计划
最终实验方案:
1. 切馒头:切取 3 块大
小、形状一样的馒头
块(A,B,C),将 A,B
块分别切碎、拌匀放
入①、②号试管中,C
块直接放入③号试管
中;
2. 取唾液:漱口、将消
毒 棉 放 入 口 腔 内
1min,将唾液挤入烧
杯中;
3. 实验:①号试管加入
2ml 唾液,搅拌;
②号试管加入 2ml 清
水,搅拌;
③号试管加入 2ml 唾
液,不搅拌;
4. 将 3 支试管握在手中
代替口腔内的温度,
保持 5-10 分钟;
5. 分别向 3 支试管中滴
加两滴碘液,观察现
象。
按照最终实验方案进行实
验。
七年级学生刚刚升
入初中,还不具备独
立进行实验探究的能
力,因此统一实验方
案是必要的,这让学
生既能了解探究的一
般过程,又能在较为
准确的计划中体验实
验的成功与乐趣。
分析
现象
得出
结论
让学生展示实验结
果,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
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①号试管不变
色,②号试管完全变蓝色,③号
试管部分变蓝色。
回顾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馒头在口腔内发生变化,与牙齿
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共
同作用有关。
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与交 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讨论 最后的讨论与交流
5
与交
流
流实验中出现的其他问
题,共同找出原因及解决
办法;
解决在品尝馒头的
过程中提出的其他问题,
如甜味如何产生等;
交流实验过程中的
心情。
和交流。 首先要解决学生在实
验过程中产生的其他
疑问,培养学生养成
善始善终的习惯;其
次,心情的交流可以
让 学生 更 加喜 欢 探
究,喜欢生物学习。
八、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关注学生的参与,
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探究所带来的乐趣,注重培养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但是由于确定最终
实验方案这一环节的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新精
神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在课前做更多
的准备,才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全面地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