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第 4 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列举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尝试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尝试通过探究找出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
良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在前三节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提升,内容比较繁
杂,有些知识点有一定抽象性,有的还有一定难度,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
质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涉及人体生理部分的知识。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
式呈现这部分知识,并在课文中突出了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概念及原理。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名称有所了解,但对其结构和功能往往是一知半解。根据这一
特点,在教学中既可以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又有利于教师创设“认知冲突”,激
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概述食物的消化
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难点: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学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六大类营养物质,提出问题:吃到这些食物就能利用吗?引出消化、吸收的概念。
(二)、食物消化吸收的部位和过程
1.观察教材第 83 页中的食物在消化道中消化吸收的示意图,说出什么是消化,什么是
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依赖哪一系统完成的?由此进入消化系统的学习。
2.自主学习人体的消化系统,并思考人体的消化系统从上到下由哪些器官组成?哪些消
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的消化?
(三)、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一段动物的小肠,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1.小肠很长,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扩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
3.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小肠内表面有多种消化腺的开口,内含多种消化液。
(四)、以下故事中的西瓜种子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什么磨难?
我是一粒西瓜子,一天我被一个叫小明的小朋友吃西瓜的时候咽了下去,从此我就开始
了一天的不寻常旅行。首先我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把我压得粉身碎骨;
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了酸雨;后来又钻入一条又长又窄的迷
宫,我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很多物质都神秘的消失了;走出迷宫,差点又钻入死胡同,
幸亏我及时改变了方向;后来又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我在小明上厕所时离
开了他,结束了一天的旅行。
(五)、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小组合作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并回答问题:
1.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在什么部位被彻底消化?
2.淀粉、蛋白质、脂肪最终的消化产物分别是什么?
3.食物消化的主要部位在哪里?
4.消化道各部分的吸收功能有什么不同?
(六)、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1.调查你周围的人有没有暴饮暴食的现象,什么情况下发生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后的感
觉怎样。
2.指导学生查阅教材信息库中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相关实验方法的介绍,尝试分析为
什么暴饮暴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3.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介绍这种探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优点。
(七)、一站到底(竞赛答题):巩固课堂知识。
七、板书设计
第 4 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八、教学反思
1.第一次尝试以竞赛答题的方式来巩固课堂知识,操作不熟练,纪律不易管理。不过这
类巩固课堂知识的形式深得学生喜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值得推广,就是之后要牢牢管好
纪律,有序开展。
2.本节课的内容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课时应放慢速度,重点知识需要反复强
调,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含有消化酶),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