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水中的生物 主备人: 课时:第一课时 组长审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2)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3)概述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
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语
言表达的能力;
(2)通过河蚌的解剖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2)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培养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 :阐明鱼类、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河蚌的观察。
教 学 设 计
本节通过 6 幅图片介绍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以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望和兴趣,建立水中动物多样性的概念。接着实验探究鱼类、河
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最后介绍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其目的是
使学生了解水中动物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动物都有适应水中生活的
特征
设计意图 修改与补充
2
一、说(3 分钟):
说一说水中有哪些生物?
二、测(12 分钟):
1、水中常见的动物种类有 (如:鲫鱼 带鱼)、 (如:
珊瑚 水母)、节肢动物(虾 蟹 蜘蛛 蜈蚣)、 (如:河蚌
蜗牛 乌贼) 、 (如:青蛙 大鲵)等,其中种类最多分布
最广的是 。
2、鲫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行 ,它是一种特殊的 ,它
和神经相连,有 的方向、速度和 的作用; 背部
深色渐变到腹部白色, 有利于 。鲫鱼的运动器官
是 ,它游泳时靠 的左右摆动产生向前的动力;
有平衡身体的作用; 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鲫鱼的身体可分
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中间部分是躯干
部,肛门以后是尾部,身体呈 ,体表覆盖鳞片,鳞片表面
有 ,可以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鱼体内的 , 能够调节
鱼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使鱼可以停留在不同的水层。
3、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鳙鱼和鲢鱼,把它们混养殖在一个池
塘里,可以充分利用 和 ,以达
到高产的目的。
3 导(20 分钟):
1.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多姿态多彩的水
中动物。播放“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的视频,请学生对所见动物
进行归类,并说出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制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
呢?学生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进行探究。
根据鲫鱼的
外部形态提出鲫
鱼适应水中生活
可能具有的特征,
并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3
鲫鱼适应水中生活可能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是什么?
学生根据观察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选定其中的一个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实施探究。
得出结论....:小组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与假设一致吗?
讨论:1、鱼类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2、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鱼类有哪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1)身体多呈流线型(减小阻力)
(2)体表有鳞片(保护)体表分泌粘液(减小阻力、保护)
(3)用鳃呼吸
(4)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鳍)
(1)胸鳍、腹鳍保护平衡
(2)尾鳍控制方向;
(3)臀鳍维持鱼体垂直平衡的器官
师生总结出鱼纲的共同特征
(1)终生生活在水中
(2)身体表面覆盖鳞片
(3)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体型纺锤形,身体表面有鳞片,能分泌黏液,保持身体的
滑润。
小结: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三、练(10 分钟)
1.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
A.甲鱼 B.乌贼鱼 C.鲸鱼 D.鳙鱼
2. 鲤鱼的呼吸器官是( )。
A. 皮 肤 B. 鳃 c. 肺 D
鳍
3.鱼儿离不开水。在水中生活的鱼儿的运动器官是( )
A.鳃 B.鳍 C.鳞片 D.尾
4.右图表示鲫鱼的外部形态,下列有
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身体呈流线型 B.鳍与运动无关
C.体表被覆鳞片 D.身体两侧的侧线,能感知水流的方向
5.观察右图鲫鱼的形态结构,回答问题:
4
(1) 鲫鱼的身体可分为 、
和 三部分。
(2)鱼儿离不开水是因为鱼的呼吸
器官是
(3) 鲫鱼能够适应水中的生活,从形态结构上来看,它的体
形呈 形,有利于游泳时减少 ;身体表面的②
上具有黏液,它们可以减少游动时水的阻力。
(4) 鲫鱼前进的动力来自于 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
(5)⑥⑧可以保持鱼体运动时身体的
(6)⑤的作用是
板 书 设 计
10-1 水中的动物
鱼纲的共同特征
(1)终生生活在水中
(2)身体表面覆盖鳞片
(3)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体型纺锤形,身体表面有鳞片,能分泌黏液,保持身体的滑润。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