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人体的呼吸(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利用自制教具,说明胸廓容积的变化和呼吸的关系;
2.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命观念;
3.利用网络搜索数字化资源,培养学生查找、提取、整合信息及表达观点的能力;
4.关注自己呼吸系统的健康,认同加强体育运动对人体呼吸的重要意义。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第一课时中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但他们对呼吸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呼气与吸
气。如何理解呼吸运动与气体进出的关系,以及引起呼吸运动的原理等这些抽象的知识还有困难。教学时,
可先通过阅读教材找到与呼吸运动有关的骨骼和肌肉,明确呼吸作为一项运动需要有骨骼和肌肉的支持。
同时利用自制教具,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将直观的模拟实验与生活经验进行类比。借助可视
化教室的交互连接技术和网络平台,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发送及反馈、网络搜索等功能,逐步化解在学习
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最终总结归纳出呼吸运动的原理。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呼吸健康,养成热爱
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解决策略:将模拟实验中瓶子容积变化导致气体进出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实际体验呼吸时胸廓起伏变化
和气体进出的情况进行类比, 引导学生替换关键词,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难点: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呼吸运动;
解决策略:在学生理解模拟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将人捏瓶子或松瓶子的力与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所产生
的力进行类比,并且借助可视化教室连接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的接收与反馈等手段,引
导学生总结归纳,促使学生达到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自制呼吸运动模拟装置、气球
制作材料:“尖叫”牌饮料瓶(吸嘴式瓶盖,方便插入吸管)、吸管、小
气球、透明胶、胶棒。
制作方法:将吸管插入饮料瓶的瓶盖中间,其中一端与瓶盖口保持水平,
用胶棒将吸管与瓶盖之间的缝隙密封;将小气球绑在吸管的另一端,用透明
胶密封。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及
设计意图
模拟实验 反向思考
播放模拟呼吸运动的演示视频。
观察和比较视频中的瓶子和现实
中的瓶子。
播放自制视频资料,引
导学生反向思考。
根据现象 总结原理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思考与尝试。
2.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猜想实
验原理。
3.利用可视化教室系统发送截
图,引导学生标出瓶身受力的方向和
气体进出的方向。
1.小组尝试,展示实验方法。
方法:先拧开瓶盖,使劲捏住瓶身,
再将瓶盖拧紧。
松开瓶子时,气球变大,捏瓶子时,
气球变小。
2.小组讨论,并向全班进行展示和说
明原理。
3.讨论分析,标出瓶身受力的方向和
气体进出的方向。
观看自制视频,使学生
便于解决和解释探究成果。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接
收并完成任务,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地理解模拟实验
的原理。
4.向学生发送截图,引导总结实
验原理。
4.学生可讨论并将实验原理补充完
整。
体验呼吸 加深理解
1.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吹气球”,
引导学生类比人与教具有什么关联。
2 发送与呼吸有关的结构图片,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填写结构名称。
3.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合作
学习,讨论并总结呼吸运动时身体的
变化。
4. 以类比的方式提出问题:人
进行呼吸时,是什么让胸廓和肺容积
1.学生根据第一课时学习的呼吸系统
的结构,回答人与教具的关联;
瓶身——胸廓
气球——肺
吸管——气管
2.学生阅读教材或进行网络搜索,填
写与呼吸有关的结构:
A——肺 a——脊柱
b——胸骨 c——肋骨
1——肋间肌 2——膈肌
3.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人吹气
球并向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其
他组员观察他的身体变化,结合查阅
的资料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
4.回答问题:膈肌、肋间外肌收缩与
舒张的力量引起胸廓容积变化。
发送图片,学生通过查
阅资料认识结构,并将自制
教具与人体进行类比,体验
呼吸运动所带来胸廓容积
的变化,易于理解呼吸运动
的过程。
学生在讨论分析呼吸
运动时,通过上网查阅资
料,将生物学专业的描述与
现实的体验相呼应,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
发生变化?
5.播放呼吸运动视频,引导学生
根据视频内容验证讨论结果是否准
确。
6.发送表格,引导学生将各组讨
论结果进行整合,并归纳总结,填写
呼吸运动原理。
5.观看呼吸运动视频,以视频内容为
标准,验证本组讨论结果。
6. 对呼吸运动的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填入表格。
结合教学视频,引导学
生验证讨论结果,培养总结
归纳的能力。
关注健康 加强体锻
结语:作为中学生,怎样保护自
己的肺及呼吸系统。
结合本节课所学,谈一谈如何保
护自己的肺及呼吸系统。
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
片,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关注
人体的呼吸健康。
板书设计
本节亮点
1.本节课为学生提供模拟呼吸运动的自制教具,利用实验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并归纳总结实
验原理。同时,自制教具的巧妙设计帮助学生将呼吸运动模拟实验与亲身的呼吸体验进行准确类比,让学
生在合作学习中逐步分析和理解呼吸运动,解决教学重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利用提问促进学生引发思
考,从而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3.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各小组充分利用可视化教室的互动连接功能,将资料图片同步传输到电子白
板上,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和及时反馈,也为学生的展示提供平台。学生在这种氛围
中合作学习,搜索网络资源,分享知识,享受高科技课堂的新奇与便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