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5.4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教案 (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5.4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教案 (1)

ID:669674

大小:41.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分析 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 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课标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本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在前三节感性认识 基础上的知识提升,内容比较繁杂,有些知识点有一定抽象性,有的还有一些难度。人体通 过消化系统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涉及人体生理部分的知识。《生物学课 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主要功能,即从食物中获取 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由于消化系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但又因绝大部分的器官都分布在人的体 腔内部,所以学生对其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他们对消化器官的名称有所了解,说陌 生是因为学生往往对其结构和功能是一知半解的。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既可以确定理论 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又有利于教师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 学生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已能知道一些消化器官的名称,但是学生对消化系统的 完整组成以及各器官的具体功能但还没有认识完全,还没意识到各消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统 一性。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语言和文字,不喜欢照本宣科 的授课方式,但乐于观察、富于想象,喜欢讨论,也喜欢表现自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 展性,因此在教学中能利用拼图游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 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 (2)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1)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尝试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在探究活动中,善于倾听,敢于表达, 积极交流,共同分析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 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2)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采用了拼图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寓教 于乐,加深对重点知识内容的记忆效果。本节课还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学生乐于动 手、热衷实验,但实践经验缺乏,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在观察现象、归纳小结等环节有一定 困难。教师一定要组织好探究活动,既要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又要协助学生获得探究的成 功。“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的活动,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熟 练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技能,学习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通过学以致用环节,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也符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 学意图和理念,解决了学生的身边的问题,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提升学生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五、教学过程 教师总结: 口腔里发生的变化,都是对食物的 消化,但是牙齿和舌头只改变了食 物的大小,而没有发生物质的变 化,我们把这种消化称为物理性消 化。(示投影) 但是,越嚼越甜,由开始的不甜, 变成了甜,这里发生了物质的变 观看 PPT 通过学生的 自身体验来 认识知识内 容,便于理 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播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提问:视频中的这些美食,含有哪 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呢? 设问:这些营养都能够直接被人体 吸收利用吗? 观看视频,情绪高涨 回答:糖类、脂肪、蛋白 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回答:不是。 从学生熟悉 的音乐和画 面,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 思考。 一、食物的 消化和吸收 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 营养物质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是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的,因为它 们是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小分子 物质。 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总结: 而糖类、脂肪、蛋白质则无法直接 吸收利用,因为它们都是结构比较 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它们要想被吸 收,必须先经过消化,转变成小分 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什么叫消化?什么叫吸收?请同 学们看书完成自学任务 通过定义,你能从图中判断出哪里 是消化?哪里是吸收吗? 观看 PPT 根据教师引导,推导出糖 类、脂肪、蛋白质是结构 复杂的大分子物质 看书、自学,完成任务一 回答:消化定义 吸收定义 指图分辨消化和吸收过 程。 通过对比认 识糖类、脂 肪、蛋白质属 于大分子物 质,所以无法 直接被吸收。 简单的内容 通过自学任 务让学生独 立完成,锻炼 学生自学能 力。 体验学习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从哪里开始 呢? 今天,我带来了一个馒头,请一位 同学咬一口,描述一下,馒头在口 腔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 感觉?谁对它的变化起作用呢? 回答:口腔。 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回 应。 回答:由大块变小块,越 嚼越香,牙齿、舌头、唾 液都起作用。 通过学生自 身体验来认 识知识内容, 学生兴趣浓 厚,记忆更深 刻。 化。这是由于唾液中的酶参与了消 化,将淀粉分解了,这种消化方式 叫做化学性消化。(示投影) 过渡: 二、人体的 消化系统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在哪 个系统中完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体的消化系 统。 请刚才那位吃馒头的同学,继续给 大家讲讲,几分钟过去了,馒头去 哪儿了呢?馒头经过了你体内的 那些部位?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总结: 馒头经过的这些结构就构成了人 体的消化道。除了消化道参与食物 的消化外,人体还有许多的消化 腺,它们分泌的消化液,才是彻底 消化营养物质的主力军。 回答:消化系统。 回答:进入了胃里。 依次经过了口腔、咽、食 道、胃、小肠等。 承上启下,利 用馒头的历 程作为线索, 贯穿整节课 的知识内容。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看书,完成自学任务 识图是生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图中 人体的消化系统各器官。 请同位两人上黑板,从散乱放置的 器官卡片中,挑选消化道和消化腺 器官,按顺序贴到黑板上。 请其他同学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 看书,完成自学任务 看图、识图,说出各部分 结构名称。 同位完成活动任务 其他同学负责检查完成 情况。 强调图在生 物学学习中 的重要性。 动手动脑,加 深对知识的 记忆。 拼图游戏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大家掌握的 怎么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 游戏来检查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游戏要求: 1、辨识白板上各个消化器官,说 出名称。 2、将各器官按照消化道和消化腺 进行分类。 3、按照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完 成拼图。 请各组展示自己的拼图作品,别的 组同学负责评价完成情况,找出错 误的地方。 组内成员说出各消化器 官的名称。 对消化器官进行分类。 站立完成拼图,拼好后, 竖起白板,同学们坐下。 展示拼图 互相找茬 评价完成情况。 利用拼图游 戏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 合作能力。 利用组间找 茬活动,加深 对知识的记 忆,纠正个别 组拼图中器 官的错误位 置。 展示交流 下面,难度加大,请各组展示自己 的拼图,并利用拼图给其他同学讲 解关于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如消 化道各器官的功能,各消化腺能分 泌什么消化液等。请组内讨论 3 分 子,确定你们组要介绍的主题。 请各组展示,教师引导,补充。 组内讨论,确定主题。 各组展示。 通过交流活 动,提升倾听 和交流的能 力,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记 忆。 过渡: 从刚才同学们的讲解中,你能不能 判断出消化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是 什么?为什么? 回答:小肠 因为小肠是人体消化和 吸收的主要场所。 三、消 化 和 吸收的主要 场所——小 肠 实验探究 合作讨论 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它的功能 相适应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 来探究一下。 投影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动手实 验。 请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设问:小肠的这些结构特点,与它 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吗? 展示小肠内壁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皱襞和小肠绒毛的意义。 除此之外,小肠还有哪些特点,请 同学们结合85—86页的知识内容, 小组讨论完成。 教师展示: 请一位同学帮助,展示 7 米的橡胶 管,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对小肠消化 和吸收的影响。 总结:用一个字来帮助我们记忆小 肠的结构特点——长、大、薄、多。 这些特点都是与小肠消化和吸收 的功能相适应的,再次验证了生物 学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组实验 回答:外表面光滑,内表 面凹凸不平。 回答:增加了小肠的内表 面积,增大了消化吸收的 面积。 回答:长、内表面积大、 壁薄、消化液多。 回答:小肠很长,就增加 了食物在小肠里停留的 时间,也增加了消化和吸 收的时间。 通过动手实 验,锻炼了学 生实验操作 能力。在活动 中,学生的探 究能力和思 维能力进一 步提升。 利用关键词 帮助学生记 忆知识点。 引导学生理 解生物体结 构与功能相 统一的生物 学观点。 前后呼应 请问,馒头现在到哪里了? 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旅程还未结 束,它们还会随血液送往我们身体 的每一个细胞,支持人体完成各项 生命活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认识 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回答:小肠。 前后呼应,利 用馒头的历 程作为本节 课的线索,更 是为下节课 埋下伏笔。 学以致用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内容,你能解决 下面几个问题吗? 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进食 要细嚼慢咽。 问题 2:徐州人的一日三餐中,最 丰盛的是晚餐。可是晚餐后,大多 数同学都是坐着写作业,几乎不活 动。这会给消化系统带来很大的负 担,长期如此会引发多种肠胃疾 病。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应该怎 么做? 教师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所学的知 识内容来指导我们进行合理膳食, 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同学回答。 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以致用,让 课堂所学习 的知识内容 能够应用于 实际生活,指 导同学们关 爱生命,养成 良好的生活 习惯。 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 的知识内容自选材料制作小肠内 壁模型,通过制作模型加深对这部 分知识内容的理解。 讨论制作模型所需要的 材料和制作方法。 利用动手制 作模型来帮 助理解重难 点知识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 4 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系统 消化腺 消化道 唾液腺(唾液) 口腔 咽 胃腺(胃液) 食道 肝脏(胆汁) 胃 胰腺(胰液) 小肠 长、大、薄、多 肠腺(肠液) 大肠 肛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 生的自主学习解决简单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自身体验加强对知识的理 解,通过一个个活动主动探究知识,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建构本节课知识 的网架。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学生能充满兴趣、积极主动的 参与活动,从活动中丰富体验,从活动中收获知识。而教师在本节课中,成功“转型”为学 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对深化学习问题进行适当点拨、有 针对性的指导,旁观着这节课知识体系的建立。 与以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本节课采取的“学进去,讲出来” 的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小组讨论,人人参与,通过同学 们之间的交流、讨论、争辩、互帮互学、协调合作,从而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大 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交流展示环节,自己组的观点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让同组的每位同学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幸福。在小组代表发言 时,其他组的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在发言结束后提出,在争论 中学生学会如何建立友爱与合作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同学们在教别人的过程 中不断反刍内化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达成学生自己的“教学相长”。 本节课虽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 够自己“讲出来”,但学生的思考、讨论都是在教师的引领、预设中进行,学生没有提出新 的问题,学生的交流、讨论没有跳出教师预设的圈子,教师的预设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 的问题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更大胆一些,有意激发学生提出更 多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或者教师的引导帮助解决,体现知识的生成。在课堂上, 教师的“退一步”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问学”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拓展 学习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