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重叠问题北京版(4)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重叠问题北京版(4)

ID:669506

大小:26.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重叠问题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重叠问题 学科 小学数学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四年级 相关 领域 综合与实践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 年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四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以学生实际 为出发点,创设生动的活动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动手操作和同学间合作交流, 促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探究中发现并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韦恩图各部 分含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过程中,数学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提 升。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 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 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学情分析: 2 学生基础: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 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 1 个人、 2 朵花、3 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 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 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 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教学方式:体验探究法为主,辅以讲解法。 教学手段:课件、姓名牌、磁扣。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利用直观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 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集合和建模思想。 4.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周我们举行了语文的百词竞赛和数学的计算比赛。都哪些同学取得 了好成绩?下面老师统计一下得奖人数。 师:在百词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请起立(记录在黑板上:3 人)请把你们的名 字先贴在黑板的左边,然后站在讲台左边。 师:在计算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请起立(记录在黑板上:5 人)请把你们的名 字先贴在黑板的右边,然后站在讲台右边。 质疑:重叠同学的名字贴在哪?在讲台上犹豫。 二、创造图形,明确意义 3 师:为了让同学们一目了然的看明白,像这种情况,在数学领域中,我们把它叫做重 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 课件演示:重叠问题 师:我们设计的把两个圈重叠在一起正好和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课 件出示:韦恩图介绍)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 字数) 1.生动的活动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整堂课由一个生动的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 因此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也高。 2.将集合圈带到现实中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怎么利用“集合圈”来解决问题,探 索过程生动有趣,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