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教材: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
(2)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程,疏密程
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
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山地的不同部位。
情感态度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
(2)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
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教师指点、小组互
动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重点 知道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会计算和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难点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识别山脊和山谷,并会判读坡度的陡缓。
二、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复习引入
激发思考
新课讲解
突破难点
应用实践
拓展升华
回味无穷
畅谈收获
复习旧知,为新课作铺垫。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形的高低。
用问题引导,再以课件演示,转到平面,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
的思考性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地形图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
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加强教学反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
内
容
老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2
导
入
新
课
看我们身边,地面都是高低起伏不平的,很容易就能判断出高与低,而我们学完这节课后,
通过几条线就能判读出哪里高哪里低?你们信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吧!
海
拔
与
相
对
高
度
阅读课文, 找出海拔和
相对高度的定义。
教师展示幻灯片,提出问
题,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三
个数值,并引导学生仔细
观察。
引导学生思考:哪个是海
拔,哪个是相对高度
读课本图文,找出海拔和相对
高度的定义。
看图,并找出三个数据分别是
1500 米,500 米,1000 米,
学生回答
学生学会读图,并从图中提取
有效信息,通过观察、分析,
小组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者的不同
点
过
渡
通过海拔和相对高度,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个地方的高低起伏状况,从而转入地形类型这一
内容的学习。
地
形
类
型
提问:
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
类型有哪五种?
看图,并结合课本文字,
理解每一种地形在海拔
和地形特征上的不同。
我们这里属于哪种地形
类型?
平原、高原
山地、丘陵
盆地
学生看图,抢答
丘陵
知道地形类型有哪些?
运用个人抢答的方式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由
学生自己看图总结归纳,让学
生学会把课本知识应用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
等
高
线
原
理
示
意
图
老师演示由实体图变成
等高线地形图示意图
学生观察、分析并发表个
人看法,教师引导、补充。
理清概念,为学习各部位等高
线地形打下基础,从而突破本
节课的难点。
内
容
老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3
各
部
位
等
高
线
地
形
图
展示幻灯片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山谷
缓坡
陡坡
再进一步加强学生读图,分析
地图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对比,
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判读地形
图,分析地图。
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出以
下特点: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
各种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
态,
2、识别山脊和山谷,
3、并会判读坡度的陡缓。
从而解决第二个难点
练
习
展示练习题 师生共同完成 通过练习,让学生
巩固本节内容
小
结
通过小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继续巩固、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