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球 2011 课标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二节 东北三省
【教材分析】
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
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
业地理内容。本节课重点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和农业部分。关于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首
先从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方面突出其整体性特征,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基本特点;
再次从气候方面分析东北三省内部存在的不同,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差异性特征。深受自然条
件影响的东北农业特点显著,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特征,这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
科的本质特征。同时教材还挖掘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人文因素,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
理学习方法的训练。最后教材在处理停止开发北大荒内容时,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
间的平衡关系,重点在于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
的培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读图析图等基本技能,也已经掌握了分析自
然环境各自然要素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在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时学生是具备知识
铺垫和技能支撑,因此课堂采用了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于影响农业的
人文因素,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视野的限制,学生综合思维尚未完全形成,学生需要教师
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其系统分析。另外,八年级的学生人地观正处于形成和巩固时期,还没有
亲临其境的实践期,因此在关于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并结合生活
实际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深深的领悟。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课堂调查、采访调查为开端,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东北三省的学
习。整节课以东北大米为主线,首先通过对东北产大米且产优质大米展开探究分析东北三省
自然环境特征的整体性,同是东北大米价格不同分析东北三省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其次列举东北三省除了大米之外的其他农产品发现东北的农业特征,认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最后东北三省从停止开发北大
荒引发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内部气候的差异性。
(2)理解东北三省的农业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会综合分析东北三省成为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2
(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了解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自主学习、读图思考理解东北三省农业生产的特征及其因素。
(3)通过实验演示、类比分析领悟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东北三省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2)理解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特征;理解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领悟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导学法
【教学准备】海绵一块、采访调查视频、课前拍照(大米价格)、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深入调查,
导入新课。
【课堂调查】随机调查班级同学家里吃的大米所在产区
【走访调查】播放课前学生进入超市采访的视频,调查市
民选择吃东北大米的状况及其原因。
教师提问:视频中听到的关于东北大米有哪些关键词?
你对关于东北大米还存在什么样的疑惑?
引 导 学 生 关 注 生
活,关注身边的地
理。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形成独立
思考的习惯。
第一部分:
东北三省
自然特征
【合作探究区】 运用所给材料分析为什么东北大米不仅能
产大米而且大米品质优良?
合作小组之要求:每组 4 位同学,速度快着获得优先发言
权;小组合作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分钟;每组要求将要点写
在软白板上,并在完成之后在台前展示。
合作小组之分工.每组 3 号成员写出要点,字体要大。
②.每组 4 号成员上台汇报,声音要大。③.每组 1 号负责
流水评分,公平公正。④.每组 2 号对其他小组发言进行评
价。
参考材料:
带着学生感兴趣的
问题进行探究,探
究更具针对性和有
效性。
明确合作小组的分
工,学生在合作中
更有责任意识和主
人翁意识,提高合
作学习的实效性。
从地图中获取信
息,培养学生的地
理能力,凸显地理
学科特色。
3
小结归纳:
①地形方面: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②土壤方面:黑土肥沃,少用化肥。
③气候方面:雨热同期;冬季气温低,抑制病虫害;夏季
光照充足;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的积累。
承转:同样的东北大米,由于自然条
件不同,导致东北大米品质也不一
样,市场价格也有所不同。那么东北
地区内部自然条件存在什么样的差
异性呢?
【自主学习区】
1.观察漠河、齐齐哈尔、沈阳三地的雪期,推断三地雪期
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原因。
2.比较延吉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分析原因。
3.找出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说说主要的
影响因素。
举例说明:运用地图举例说明东北内部自然环境差异性对
于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过渡:东北三省在这样的自然
背景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科学严谨的态度。
引导学会运用地理
眼光、地理思维分
析地理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引
导学生分析问题。
观察、比较、发现
的过程,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
运用所学地理原理
解释生活中的地理
现象,并为生活提
供更好的指导。
第二部分:
东北三省
农业特征
列举:你所知道的东北农产品
归类:林产品(山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回顾: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读图观察区】
观察上图,观察粮食作物中在全国比例中排在首位的是哪
一种?“南稻北麦”中小麦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哪个地区?
是什么限制了东北水稻的产量?
从身边事物说起,
体现“学习对生活
有用的地理”基本
理念。
温故知新,融会贯
通。
明确概念,学会思
考,从图中发现问
题,培养学生的综
合思维能力。
4
【读图思考区】
结合图表,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社
会经济条件。
讲述: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发展史 ——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
大商品粮基地。70 年前,这里野兽出没、风雪肆虐、一片
蛮荒;70 年后,这里被开发成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商
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 1/4 。
承转:但是,1999 年国家决定停止开发北大荒,你知道这
是为什么吗?
善于总结分析地理
问题的方法,从自
然、社会经济角度
分析问题,掌握地
理 学 习 的 基 本 方
法。
结合历史,拓展知
识面,开阔学生视
野。
第三部分:
农业发展
与
生态保护
讲述:湿地面积从 1949 年的
5.34 万平方千米减少到 2000 年
的 0.91 万平方千米。为保护环
境恢复生态,1999 年国家决定
停止开荒。
【实验模拟区】
沼泽湿地犹如吸满的水的海绵
这块面积庞大吸满水的海绵有什么样的生态价值呢?结合
教材 P18 说说。
开垦之后犹如把水挤干的海绵
干涸的海绵会出现哪些生态问题呢?结合阅读材料说明。
模拟实验,动手操
作,提高学生的实
践力。
实验操作,简单可
行,变抽象为形象,
学生可以感知,体
会深刻。学生在模
拟情境中体验大自
然的力量。
从现实出发,引导
学生认清现状,并
引发深度思考。
5
【体验感悟区】
东北三省的这种做法体现
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小结:“既要有金山银山,
也要有绿水青山”,既要有
经济效益,更要有生态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也
是苏州一贯坚持的理念。
保护环境,发展经
济是当今社会的共
识,也是与时俱进
的体现,是学生核
心素养的基本组成
部分。
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和可持续发展观,
体现对“学习对终
身发展有用的地
理”的基本理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调查、采访调查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学生很快进入本节课内容的
学习,并且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在感兴趣的问题引领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间展开了
PK 赛,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氛围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实效性
强,在小结归纳中学生能很好掌握地理问题学习的方法,并善于从图表中提炼信息、加工信
息。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地理规律,总结地理原理,并用于解释生
活、指导生活,学习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初中地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突破难点方面,采用模拟实验,由特殊到普通,由此及彼,学生通过
体验、领悟等过程,逐步理解并掌握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正确的人
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本节课的升华,也是学习地理的意义所在。